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生态廊道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5-02-19 00:00:00田洪涛李杨郭新闽马广远徐海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河城市生态廊道为载体,以“四层一体”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野外探究实践活动,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廊道 研学课程 教学设计

一 引言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一种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城市生态廊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城市生态廊道指一定宽度和连通性的带状或线状生态空间的集合,包含自然存在和人工形成的,如绿地、林地、草地、区域绿地等,具有保障物种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提供休憩场所等多种生态功能[2]。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国家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如人地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需担当起建设美丽祖国的重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教育需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研学活动是一种调查研究,是在深入自然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发现和研究问题后,提出解决办法的科学方法论[3]。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4],此后研学旅行逐渐走进学校教学课程。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并“打造生态文明基地”[5],越来越多的学习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研学。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学科课程和研学旅行之间联系密切

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全面的学习方式,学科融合开展研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6],基于此逻辑,本次研学教学设计采取跨学科的形式开展,同时又因本次研学是以城市生态廊道为载体,对区域的生态进行研究,运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所以最终确定采用以地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研学课程设计。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地理的学习与地理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课本上有些知识描述简洁、抽象,学生仅靠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很难准确理解、分析,无法做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双减”政策不断推进,将学生从繁琐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基础,立足学生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自然和人文地理,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可以说研学是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特征[7],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能帮助学生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进而促进区域绿色发展[8]。因此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和研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当前人类当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应该说生态文明、学科课程和研学旅行三者之间密不可分。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研学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

1.研学活动地点选择

本次研学地点选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河,雁栖河发源于北京市怀柔区八道沟乡,全长42.1km(主河道),由北向南汇入雁栖湖[9],雁栖河串联起了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怀柔科学城和中国影都三大功能区,两侧风景宜人,是北京北部重要的河流,也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对于研学的开展具有一定意义。

2.研学活动理论基础和设计思路

地球表层各种景观的空间镶嵌,将地球表层不同圈层整合成一个完整系统,[10]。为更好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家周尚意提出“四层一体”理论[11],即区域均由“四层”构成,四层分别是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自然层指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的整体,为其他层级提供发展条件;生计层指人们从自然层获取物质和能量而形成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制度层指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维护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组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道德条令等;意识层指社会中存在的有形的价值体和无形的价值观[12]。四层之间相互影响又彼此统一,共为“一体”,“四层一体”理论突出了人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计划运用“四层一体”的区域分析方法,以雁栖河城市生态廊道为载体,开展研学生态研学,帮助学生更好培育核心素养。

本次研学从雁栖河的形成、发展、影响和保护4个方面展开,层次递进的探究雁栖河。从自然层角度出发,通过了解雁栖河的形成、发展过程,知道雁栖河与它周围环境构成的系统的整体情况;从生计层角度出发,知道雁栖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影响;从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出发,知道政府为保护雁栖河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知道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保护雁栖河都做了些什么。通过这些研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便更好保护雁栖河生态环境,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3.研学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研学主题

城市生态廊道的发展与保护

(2)研学时长和地点

研学时长为一天;研学地点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河。

(3)研学交通和路线设计

研学交通为步行。路线为学校—怀柔区雁栖河—学校。具体路线如下:

(4)研学活动步骤

①研学旅行前准备

学校事前与学生家长沟通研学活动开展计划,学校和带队老师需多次考察研学地点,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安全准备、行动计划,同时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准备和物资准备[13]。具体准备如下:

②研学活动中实施

学生通过查阅网站和阅读相关书籍,对雁栖河有了大致了解,在研学活动开始前,按照兴趣为主、统一分配的原则,将分成“自然层”、“生计层”和“制度层、意识形态层”三组,其中自然组任务最多,分配的人数需是两外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每组由老师带队,确保学生安全和研学活动顺利发展,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做好小组内分工。具体活动实施如下:

③研学活动后总结和评价

为更好对研学课程实施情况总结,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反思,特制定包含“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角度的研学活动评价量表[14],对研学活动进行全面评价,为后续的研学活动开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做准备。

各小组首先对本小组的研学活动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的工作,汇报完毕后,老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出具体修改建议。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建议进一步修改;修改完善后小组再次展示。根据两次展示和实际中的研学表现,填写评价量表,通过评价量表第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以期更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如下:

四 结语

本文选取雁栖河城市生态廊道作为研学地点,以“四层一体”为研究方法,构建了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生态观念得到加强。但在研学活动中也发现了问题,第一点,雁栖河某些河段存在枯水期,有断流现象,对研学的开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了困难;第二点,评价体系过于单薄,过程性评价设计存在肤浅和片面的问题,没有深入到研学活动的深处,没有照顾到活动实施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具体。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

[2] 张晨笛,刘杰,张浪,等.基于城市生态廊道概念应用的三个衍生概念生成与辨析[J].中国园林,2021(11):109-114.

[3] 刘星,王玉萍,邱海燕.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策略和评价方式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3):19-22,32.

[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eqid=bec953730006dde100000003643e2d2b

[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615.htm

[6] 车紫辉,李爱华.学生整体发展:学科融合的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0):7-9.

[7] 李恒.生态环境类时事热点在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9] 班静雅,程锐,马巍,等.雁栖河流域水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2022(2):153-162.

[10]刘彦随.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地理科学,2020(8):1221-1234.

[11] 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刊,2017(1):6-7.

[12] 晏祥选,潘玉君,华红莲,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古生村研学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6):73-77.

[13] 郭丽思,李琳.“四层一体”视角下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以参观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地理教学,2020(13):52-55.

[14] 王苡锟,华红莲,晏祥选,等.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地研学课程设计: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4):11-15.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Flash动画》课程的应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