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5-02-18 00:00:00张贝贝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摘" 要:文章探讨了CLIL(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理念在英语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解决学生语言能力与认知不匹配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当前英语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面临的语言与认知不匹配困境,然后详细介绍了CLIL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策略和评价反馈机制,以期提高英语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CLIL教学法;跨学科教学;语言与认知匹配

中图分类号:H319.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77-04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新课标鼓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凸显课程实践性的重要性。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英语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也可以培养其跨学科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合作沟通等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匹配的问题。

付建霖指出学生英语水平和其认知水平的差距的凸显导致学生“所说跟不上所想”,影响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1]这一不匹配现象成为阻碍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效率和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此问题,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缩小学生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距。随着强调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即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理念在国内英语教学应用中日渐受到关注。本研究将深入分析CLIL理念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应用,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方式。以期解决学生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匹配的问题,总体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特殊性与教学困境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观念,综合解决主题聚焦的问题。将“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课程”和“主题(Thematic)课程”两种课程形态结合起来,既立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又将这种关联拓展到社会生活当中,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设计。[2]在英语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英语学习为立足点,英语课程内容为依托,主题为核心和纽带,统领和整合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主题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相对系统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3]

作为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英语学科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英语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载体。英语学科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特殊性体现在: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工具。作为学习内容,英语涵盖了语言知识,跨学科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信息等多个层面。通过学习英语内容,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和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学习工具,学生需要运用英语发现、描述和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因此,通过运用英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中,学生的英语能力与认知不匹配的矛盾凸显。这种不匹配现象制约了学生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英语表达以及跨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用中文能展开较深入的讨论,但是英文表达上却显得较为浅显。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相比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未达到母语水平,英语的词汇量、语法和口语表达遇到障碍。其次,学生的认知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完成运用英语结合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复杂的任务会感到困难。最后,学生自身成长背景与所学的承载着不同文化内涵与思维方式的英语内容存在巨大的差距,增加了其理解和运用英语的难度。

二、CLIL理念及其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CLIL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内容和语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4]这种教育理念强调语言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学生可以增加其语言输入和语言使用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CLIL的4C框架包括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四个方面。内容维度关注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交际维度强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知维度关注学科主题在认知和思维技能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维度则强调跨文化意识的拓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5]

CLIL最初由欧洲教育学者Dalton-Puffer提出并发展。他在奥地利初中通过将语言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的CLIL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他们的语言和学科知识。[6]近年来,CLIL逐渐被引入中国,其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教学理念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的整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培养了其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CLIL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和学术交流。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通过4C框架的应用,CLIL有助于解决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语言能力与认知不匹配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高效、有趣的学习环境。

三、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这意味着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还有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维度:语言技能、各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和情感态度。语言技能,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英语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跨学科交流;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与跨学科主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相关知识;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对跨学科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尊重和包容不同学科,并重视团队合作。

CLIL理念指导下,设计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应遵循四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需求、认知和兴趣来定制学习目标;多学科整合,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增强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评价反馈,建立评价体系,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按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有效设计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认知水平、英语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对涉及跨学科主题的兴趣等因素。这些都是设计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接着,根据新课标的大主题,教师对与英语和跨学科相关的主题做出选择,确保所选主题具有跨学科性质,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选主题,制订具体的英语语言技能目标、学科知识目标、跨学科思维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确保这些目标明确、具体且可操作。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学习目标来制订。教学活动应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还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包括语言技能、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确保评价标准客观、全面且可操作。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来进行。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还要定期对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和调整,确保其始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相适应。

四、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在CLIL理念指导下,实施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可采用一系列策略与方法,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将注重教学目标、主题活动选择、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组织和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充分融合内容、认知、交际与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新课标中的主题资源根据需要选择具体的主题内容。选择时,确保主题与课程大纲相互契合,具有跨学科特点,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确定主题后设计教学活动时,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科学、历史等)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英语能力。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新课标中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以确保教学活动既符合新课标,又能满足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需求。

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主题的纪录片、新闻报道或专家讲座等,将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其次,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深入理解学科内容。此外,设计丰富的跨学科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胆地表达。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多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主题演讲和研讨会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锻炼英语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跨学科交流能力,增强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信心和能力。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观念做出文化背景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视角。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内容,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使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加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

五、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评价与反馈是关键环节,需要紧密结合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四个方面。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以下是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评价与反馈方法:

在内容维度上的评价,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英语交流相关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呈现和项目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成果。设置对跨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测试和练习也是评价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当发现学生在内容理解上存在不足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完成跨学科能力的迁移和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英语,以提升学生对于跨学科主题内容的语言运用能力。

针对交际维度的评价,教师必须全面关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具体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表现以及其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沟通运用能力的表现,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表达清晰度和沟通效果都是观察指标。在观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在交际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尝试用英语沟通交流,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认知发展维度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为了有效评估,教师需要以项目任务和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环节,观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根据学生在这些认知方面的表现,教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思维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有助于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文化意识维度的观察主要在于教师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内容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教师可以观察学生面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信息时的态度,以及其在跨文化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文化意识和适应性。根据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信仰,鼓励学生建立多元文化的视角。

六、结语

文章探讨了CLIL理念在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解决学生英语与认知不匹配的矛盾,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分析英语应用水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殊性与教学困境,文章提出了基于CLIL理念的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策略以及评价与反馈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还涵盖了对其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实施CLIL理念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内容、认知、交际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整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设计跨学科项目任务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LIL理念为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还能培养其跨学科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合作沟通等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其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建霖.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困境及其突破[J]. 教学与管理,2022(34):56-59.

[2] 李俊堂. 跨向“深层治理”:义务教育新课标中“跨学科”意涵解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4):116-124.

[3] 王蔷,刘诗雨.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关键问题解决[J]. 英语学习,2023(07):4-11.

[4] Coyle D.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7,10(5):543-562.

[5] 顾晓乐.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 外语界,2017(01):79-88.

[6] Dalton P C. 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31):182-204.

(责任编辑:邵秋露)

作者简介:张贝贝(1978—),女,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学
高中“哲学文学话剧”教学法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教师·上(2018年9期)2018-10-25 12:19:22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跨学科教学
鱼缸里蕴育的课程世界
高中跨学科教学的本位价值与实施路径①
中小学管理(2018年4期)2018-05-16 17:10:06
小学品德课程中跨学科教学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8年28期)2018-03-22 11:49:48
从内心体验走向思考世界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浅议高校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