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下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5-02-18 00:00:00赵琦王西托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在国家提倡全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专业的公共设计教育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无法满足创新设计教育服务人才的需求。文章通过梳理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法,结合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运用“校—社”共建的模式,依托设计教育进社区的课程实践方法,重新定义社区对于设计教育的理解,同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为设计教育人才在公共设计教育领域的培养提供一条探索路径。

关键词:创新设计服务;社区教育;人才培养;公共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85-04

“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是一种结合“社会创新设计”思维和“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旨在基于新社会形态和新社会创新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社区设计服务与高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接触真实场景,积累设计教育相关经验,为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理论应用的过渡提供有效的提升路径。

“服务—学习”以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是一种基于课程,载有学分的教育经验,其核心是课程学习、社区服务和经验反思的结合;学生在服务中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用从服务中积累的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设计教育人才作为艺术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提高社会创新服务意识,个人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感。

当前,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已进入教学系统基本稳定、教学方法迭代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多元的阶段,但是基于教育学领域的“设计学”创新研究还处于初级理论摸索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依托师范类院校特色和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设计教育方向,面向设计学科的教育规律开展研究,如青少年设计思维培养设计,中小学“美育”以及教育场景设计。通过系统总结面向未来的设计和设计教育理念、技术、方法及实践经验,使学生在熟悉、了解、把握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理念、趋势、方法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多元学科、专业拓展、长于实践并勤于管理的高层次设计教育创新人才。

一、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融入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当前的设计实践教学中,“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导方式,但是其中对于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本研究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同理心,社会服务意识和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

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设计服务需求,能够有效提升育人成效,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场域。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对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高校—社区”多主体协同的设计教育在社区场域的开展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设计教育作为社区教育中对于社区公民艺术设计素养提升和对社区治理提出创意性解决方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理解和重视。高校教师对于社区教育问题的敏锐直觉和观察反思以及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为社区教育的持续更新和迭代完善提供了学术和技术支持。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的融入,使学校教学与社区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既可以满足学校教学的实践需要,也可以帮助社区针对社区非正式教育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寻找有效路径。

(二)有助于跨专业背景的设计教育学生提升社会身份认同感

社会身份认同感是指依据群体成员资格形成的内群体相似性、外群体差异性感知。[3]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设计教育方向的研究生为跨专业招生,学生的专业背景涵盖了艺术、设计、医学、会计、教育等多种学科,如何帮助跨专业学生基于自身专业优势,在设计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学习路径,能够使生生、师生之间流畅沟通,保证课程学习的正常开展,是跨专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社区作为联合培养方,一旦介入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形成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方向和学校的归属感及荣誉感;面对社区服务的复杂性、多元性和模糊性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愿和相互学习的需求增强,也可以帮助跨专业学生更快融入设计教育专业,提升他们的社会身份认同感。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

设计教育方向作为培养未来美育教师和从事设计教育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要环节,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反思与批判性思维。社区与高校的良好合作,使学生的学习场域由课堂拓展到社会,可为学生提供经验性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关心社会问题、他人疾苦提供不同的体验路径和可能性,有利于学生同理心的建立和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与理解。学生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的接触过程中,也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个人价值,激发其对公益服务的热情。

二、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融入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则

学校教学与社区服务并重。此类教学活动并非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的简单结合或者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而是社区和学校在把学生视为未来有价值的资源和社区服务的贡献者的前提下,协商社区设计服务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围绕着社区教育最关心的“社区治理”和“终身教育”[4]两大板块进行课程设计,搭建双方互惠互利,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

学生应参与有组织、多视角的社区设计教育学习。学校与社区应紧密合作,精心组织设计服务活动。同时,教师在开课之前也应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与社区相关人员积极联系,落实项目细节,认真安排项目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并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保持与社区的高效沟通。在人才培养路径的设计中,教师应作为幕后协助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运用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开展社区设计教育活动,创新性地解决社区的问题,鼓励学生批判性的创作和反思。

三、“社区创新设计服务”理念下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社会与公共设计教育”课程为例

“社会与公共设计教育”课程是为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教育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将结合公共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聚焦于讨论公共设计教育的背景、方法、价值和趋势。通过社区的真实的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基于“社会与公用设计教育”课程对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构建高校与社区良好合作共赢关系

作为社区创新设计教育服务理念下的设计教育课程,教师在制订课程培养目标时应遵循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服务转化并重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用所学专业知识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建立高校与社区之间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1. 围绕社区创新设计教育培养利益相关者多重角色意识

课程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教师、社区三方人员,各方人员由于职业、身份、立场的不同,往往会出现无法很好地进入项目角色或者完成团队合作的情况。课程应首先培养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角色意识,增强其角色代入感,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和高参与度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在社区设计教育服务的项目中,学生、教师、社区人员的身份是不停变化的。作为社区设计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师和社区负责人应基于社区目前的治理问题或终身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和讨论,确定课程的设计教育项目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理论知识的教授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作为社区设计教育服务的执行者,学生应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教师应作为辅助角色,随时观察和帮助学生完成服务;作为社区设计教育服务参与者,学生应以社区教育者、社区人员作为社区受教育者,共同通过设计教育服务帮助社区完成治理或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如图1)。

2. 课程框架设计应满足高校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与社区设计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

在课程框架设计中,应多维度地考虑高校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如专业技能培养,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责任感提升和跨学科能力培养等。需要关注社区设计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发展目标,将社区设计教育的需求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中,做到彼此尊重,和谐共处,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区设计教育需求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情境性,很难简单地重复使用特定的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目前社区设计教育开发的主要方向,比如社区治理、终身教育、创新发展等。立足社区,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社区成员提供最佳的“定制”课程,发挥社区教育的最佳效益,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设置的根本要求。[5]

3. 教学策略应注重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学生的高情感参与度与考核的多维度评价

作为与社区合作开展的实践类设计教育课程,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提升,重点是将设计思维融入社区设计教育中,创新性地解决社区问题;重视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社区实践参与体验的批判性思考;关注跨专业背景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并帮助其进行有效的知识转化。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模态具身体验学习环境的建立。这要求实现教学场域从学校课堂拓展到社区的多元化布局,以及实现教学实践从调研、设计、实施到经验反思的真实性设计;二是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高情感投入参与,不仅要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课程保持热情,还应给予参与社区设计教育实践环节的社区人员不一样的体验,如愉悦的参与感以及知识的收获感;最后,针对跨专业背景学生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方面,应多关注其自我成长与建设,通过多维度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图2)。

(二)以创新优化社区设计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块设计

“社会与公共设计教育”课程为研究生阶段的“4+1”课程模式,即4周课程学习+1周项目实践,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与转化方面形成闭环,既可以验证项目的实施性,又可以通过真实数据的搜集反哺学术研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社会与公共设计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模块、教育设计模块、服务应用模块和课堂评价与反思模块。本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主要包括:

1. 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在教学周前两周进行,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每轮课程的项目主题结合课程基础知识进行基础理论模块的设计。本学期的“社会与公共设计教育”课程实践项目主题是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的设计教育课程,该模块的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引入跨学科的理论内容,突出专业的前沿领域和新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6]主要内容包含两部分:一是关于非正式教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社区设计教育等相关基本理论,目的是帮助学生聚焦理论研究方向和设计概念;二是配合后续教育设计项目的实践部分的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具设计理论知识,如工作坊类课程设计、根据社区特性的教学教具设计以及参与式课程设计。

2. 教育设计模块。该模块是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部分,与传统的设计课程“案例+设计”不同,该实践模块先从社区走访调研开始,依据各组学生专业视角,结合设计调研的方法,自主探索社区并发掘关于儿童友好社区的问题,同时结合观察了解的相关资料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并运用参与式方式组织居民讨论工作坊的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

3. 服务应用模块。该模块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策略,通过真实开展社区设计的教育课程,帮助设计教育方向的学生更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社区设计教育课程开展的全流程,激发学生的高情感投入和参与。社区设计教育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开展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上,因此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混龄教育、趣味教育和知识教育。

4. 课程评价与反思模块。基于跨学科学生的多维度重过程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个人的学习研究优势,本门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课程成果、路演效果)、课程投入度(参与度与感情投入度、团队合作)以及个人成长。学生根据项目实践的经验和数据收集,转化为对于社区设计教育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课程反思部分需要学生通过论文写作对社区设计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结语

随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全民终身教育需求的提升,社会对设计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作为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设计教育在正式教育场域的发展,更应该在以社区为代表的社会公共场域教育设计中融入全民教育,高全民艺术素养,不断培养学生对公共设计教育的责任心和公共服务精神,为未来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教育教学探索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振强.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学习:内涵、模式及原则[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2):122-127.

[2] 荣国丞. 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5):76-78.

[3] 姚山季,王富家,刘德文. 内容型虚拟社区中的用户互动和融入: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02):64-78.

[4] 陈莉. 多主体协同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PERSONAL模式探索:基于“我爱我家”的个案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24(03):40-47.

[5] 周业双. 城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个案[D]. 重庆:西南大学,2018.

[6] 吴汪洋,刘金花,柴乐,等. 基于“社会创新服务”理念的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22,31(04):80-83.

(荐稿人:许栋樑,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创视域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3GXJK1401)。

作者简介:赵琦(1987—),女,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活化与设计教育;王西托(1987—),女,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务设计。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人才培养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3:27:14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38:31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55:38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51:34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1:32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