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聚焦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深入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支持需求。研究发现,该群体普遍存在社交焦虑、情绪调节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包括内在的神经生物学差异、认知局限,以及外在的社会压力、家庭和教育环境。文章提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个性化支持等建议,旨在提升高校对这一群体的支持效果,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与包容。
关键词: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93-04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功能孤独症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然而,高校环境对他们而言充满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1]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复杂性以及大学生活的多元需求,使得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在适应和融入校园生活时面临诸多困难。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剖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评估现有教育支持的效果,为高校制订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提升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能力。[2]
一、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社交互动困难
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在社交互动方面呈现明显的困难。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和解读他人的非言语信号,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等,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在对话中,可能难以维持话题的连贯性,倾向于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对他人的话题缺乏回应或表现出兴趣不足。他们对于社交规则和礼仪的理解相对薄弱,不知道在何种场合应保持何种程度的亲近或疏远,容易出现社交失礼的情况。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会因过度的自我关注而忽略他人感受,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较难适应社交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进而选择回避社交场合,进一步加剧了社交互动的困难。
(二)情绪调节障碍
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常面临情绪调节障碍。他们可能对环境中的细微变化过度敏感,从而引发强烈且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例如教室光线的改变、噪音的出现都可能导致其情绪波动。在情绪表达上,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强烈,难以像常人那样适度地表达情感。当遇到挫折或压力时,容易陷入极端的情绪状态,如极度焦虑或愤怒,且难以自行从中解脱。他们的情绪恢复过程通常较为缓慢,可能会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对于自身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调节缺乏清晰的认知,难以运用有效的策略来舒缓和稳定情绪。由于社交技能不足,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的情绪支持也相对较少,进一步加重了情绪调节的困难。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容易被情绪问题所困扰。[3]
(三)认知风格独特
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认知风格。他们往往对特定领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常常会对某个细节或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挖掘,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在信息处理上,倾向于以具体、直观的方式理解事物,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的逻辑关系可能理解较慢。他们更擅长基于事实和具体经验进行思考,而非依赖于想象和推测。其思维方式可能较为线性和直接,难以迅速适应灵活多变的任务和环境。但在面对结构化、有明确规则和步骤的任务时,能够发挥出较高的能力水平。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可能在视觉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图像、图表等视觉元素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这种独特的认知风格既为他们在某些领域带来突出表现的可能,也在适应常规大学教育和社交环境时带来一定挑战。
二、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内在因素
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影响因素众多。从神经生物学方面来看,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他们在情绪感知和调节上存在障碍。例如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局限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在理解复杂的社会情境、人际关系和自身情绪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误解和焦虑。性格特质方面,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可能较为固执、敏感,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低,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内在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对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强烈渴望,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容易引发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4]
(二)外在因素
社会环境的压力是重要的一方面,社会对孤独症的认知不足和误解,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中遭受歧视和排斥,增加心理负担。家庭环境也是关键因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等,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会让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面临更多困难。媒体对孤独症的片面报道,以及缺乏相关的正面引导,也可能影响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看法,间接给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4]
三、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教育支持策略
(一)个性化教育计划
通过全面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为每位学生制订专属的个性化教育计划。例如对于具有较强视觉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添设图像、图表等教学材料。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能力,灵活调整课程难度和进度。对于理解较慢的科目,安排额外的辅导课程或小组学习。为他们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定期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辅导教师还应与各科授课教师密切沟通,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情景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社交互动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设计专门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场景,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个性化教育计划还应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兴趣,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估,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社交认知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社交规则、情绪表达和非语言交流等基础知识。例如教导他们如何识别不同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情绪,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合适的回应方式。通过创建类似聚会、小组讨论、面试等常见的社交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的社交技巧。训练他们如何开启和维持对话,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及如何倾听和回应他人。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的社交互动,教师在旁观察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通过多次重复和纠正,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有效的社交行为模式。鼓励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组成互助小组,共同完成一些任务或参与活动,使他们相互交流、合作,提高他们与不同人群交往的能力。通过以上系统且持续的社交技能训练,帮助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交往。[4]
(三)情绪管理支持
建立一个安全、包容和理解的校园环境是基础。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孤独症的特点,减少误解和歧视,营造温暖的氛围。在课程设置上,融入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帮助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识别不同的情绪表达。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辅导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建立情绪管理的支持小组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让有相似经历的学生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方法,互相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情绪监测的App等,帮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提供相应的调节建议。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艺术、体育等活动。艺术创作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体育锻炼则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家庭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学校与家长应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绪状况,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情绪管理计划,并在家庭中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情绪管理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职业规划与就业支持
学校应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评估,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和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和特长,为其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方案。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纳入针对孤独症特点的内容,例如,教导社交技巧在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应对职场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安排实习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高适应能力。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制作突出个人优势的简历,指导面试技巧,包括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宣传孤独症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为其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习岗位;企业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适应期和支持措施,如安排导师进行指导、提供相对安静和稳定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也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学校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创意和商业机会。学校可以建立校友网络,邀请已经成功就业的孤独症毕业生分享经验,为学弟学妹提供榜样和鼓励。家庭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职业理想,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共同制订合理的职业目标。通过以上综合策略,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搭建起通往理想职业的桥梁,助力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和融入社会。
四、高校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提供的支持性环境
(一)无障碍设施和资源
高校应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打造支持性的环境,其中无障碍设施和资源的配备至关重要。[3]在无障碍设施方面,高校应确保校园建筑符合无障碍标准,如设置平缓的坡道方便轮椅通行,安装电梯保障楼层间的自由移动。在教学楼和图书馆内,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和指示牌,帮助他们轻松找到目的地。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辅助设施。在资源方面,建立专门的学习资源中心,为高功能孤独症学生提供特殊的教材、辅助器具和技术支持。例如提供电子教材和有声读物,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购置适合他们的学习软件和工具,如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组织能力的应用程序。创建安静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需要时能够避开嘈杂的环境,专注学习。高校还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资源,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应对压力。设立专门的就业资源库,收集适合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和岗位,提供职业培训和指导。通过这些无障碍设施和资源的提供,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便利和包容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促进他们在高校中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师培训与意识提升
高校要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教师培训与意识提升是关键一环。开展针对高功能孤独症的专业培训。内容应涵盖孤独症的特点、症状表现、沟通方式以及心理需求等方面,让教师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教学,使教师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提升教师的包容意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有独特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培养教师的耐心和同理心,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避免歧视或误解。[5]加强教师在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明确自身在保障特殊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依法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提供合理的教育支持和服务。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与同行交流经验,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互助小组,让有经验的教师分享成功案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和掌握教育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技巧。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和意识提升,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他们创造积极、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三)同学互助与融合教育
在高校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构建的支持性环境中,同学互助与融合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同学互助活动。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比如在课堂上协助他们理解复杂的知识点,在课后一起完成作业或进行讨论。鼓励普通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流,分享兴趣爱好、建立友谊,减少孤独症大学生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融合教育课程和活动,让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与普通同学共同参与。例如,小组合作项目、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目标,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在宿舍安排上,也可以适当考虑混合居住,促进日常交流与相互适应。加强对普通同学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了解孤独症的特点和需求,消除误解和偏见,培养包容和友善的态度。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孤独症的认知,激发他们主动关心和帮助孤独症同学的意愿。学生之间的互助与融合教育,也能够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校园环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社交焦虑、情绪调节困难等。然而,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包括个性化教学、心理辅导和社交技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心理状况。[5]但目前的支持体系仍存在不足,如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专业度有待提高等。未来,需进一步加大对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支持的研究投入。开发更精准有效的评估工具,以准确把握其心理需求。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成功经验和资源。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促进多方共同参与支持体系的构建。期待在不断努力下,为高功能孤独症大学生打造更完善、更包容的教育环境,助力其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贵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挑战[J]. 百科知识,2024(18):62-64.
[2] 吕若琦. 值得注意的高功能孤独症[J]. 家庭医学,2022(08):42-43.
[3] 高紫琳,刘靖,李雪,等. 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04):284-289.
[4] 杨素华.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当代教育科学,2013(05):63-64.
[5] 潘柳燕,韩仁美,黄宪怀.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6):81-85.
(荐稿人:朱传林,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作者简介:佘韵婕(1996—),女,硕士,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姚远(1986—),女,硕士,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