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业是“双减”组合拳中指向教学变革的重拳,已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进行习作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时,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单元习作要素,围绕“输入·输出”习作双翼,从“任务预学,积累习作素材”“活动助学,掌握语言秘诀”“层级练写,实践表达方法”“评价促写,激发写作热情”四条路径进行作业设计,帮助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一核;双翼;四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83-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作业设计是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只有做好习作单元的作业设计,方能助推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习作单元作业设计现状
笔者曾针对所在区域的部分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教师群体中,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单元作业的人数仅占18%,课前有设计预学任务的人数占23%,在习作单元中经常设计小练笔的人数占3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单元整体出发及从输入和输出这习作双翼来设计作业的教师较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习作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理念欠缺。习作单元作为特殊单元,其内在知识之间是相互勾连的,教师只有对单元内容进行全局性思考与系统化整合,才能更好地落实单元习作要素。二是落实习作要素的目标不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未围绕单元习作要素进行设计,指向“写”的意图不突出。三是“输入·输出”学习活动设计不足。输入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输出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言语实践。只有通过输入和输出的言语训练,学生的习作方能开花结果。
二、习作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提出基于学生习作素养提升的“一核·双翼·四维”的习作单元作业设计实践思路。“一核”即习作要素这一核心,习作要素指向表达,是学生学会如何“写”的灵魂。在整体作业设计时,教师既要关注习作要素在教材中的位置,又要关注它与其他习作单元的前后关联。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共安排了8个习作单元,各个单元的习作要素如下(见表1)。
“双翼”即输入和输出,只有有效的输入和输出才能助推习作能力的提升。“四维”即习作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四条路径,从积累习作素材和掌握语言秘诀两个维度去积累语料,实现有效输入,从实践表达方法和激发写作热情去助推学生有效输出。基于此,笔者围绕习作要素建构习作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实践范式(见图1)。
三、习作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一)任务预学,积累习作素材
任务预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习作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起整体概念,培养学生“为写而读”的学习意识,积累“为写服务”的素材。
1.任务预学,积累语汇
语文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指出,要积累成语典故、文化名言、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预学作业:
(1)收集具有新鲜感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收集语言优美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3)收集描写景物的古诗词。
通过预学任务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发现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任务预学,丰富素材
习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前置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为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教师可以开展观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单(见图2)。通过前置预学任务,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观察记录表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参考提纲或支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任务预学,唤醒体验
习作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只有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才能通过写作记录生活、思考生活,从而使习作成为语言应用和思维展现的过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预学任务:请你回忆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并画出游览路线图,在重点部分画上“☆”,同时将游览时拍下的照片打印粘贴在路线图上。
旅行是一门成长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借助画路线图及粘贴照片,可以唤醒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二)活动助学,掌握语言秘诀
习作的有效输出一定是建立在有效、高质量的阅读输入的基础上的。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是学生的阅读范本,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掌握文本语言运用之秘诀;借助“交流平台”的梳理,能使习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
1.课文精读,发现写法
从粗糙的文化编码到精致的文化编码,关键在于言语形式的运用。在习作教学中结合学习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章在表达形式上的秘妙,从而习得方法,促进习作要素的落实。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在单元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单(见图3)。
通过梳理,学生明白了通过聚焦人物动作可以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2.平台梳理,提炼写法
“交流平台”栏目通常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可以迁移运用的方法和一些重要的经验总结,教材将其编排在习作教学之前,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典型段落的写法,帮助学生降低习作难度。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可以这样设计学习单(见图4)。
通过回顾、梳理课文典型段落的表达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模仿提供范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例文对比,习得写法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精读课文中语言的秘妙,还要在习作例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现象,掌握表达秘诀,助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在教学单元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时,教师可以提供支架让学生阅读两篇习作例文,并分析梳理它们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写作重点,进一步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借助支架对比阅读可以落实单元习作要素,加深学生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写人的基本方法。
(三)层级练写,实践表达方法
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和“初试身手”都是习作单元实践仿练的主要范例。它们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指向学生“写”的能力的提升。
1.精读课文,练笔仿写
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要素是紧密相连的,是对习作要素进行细化表达的范式。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练笔仿写作业:
请观察身边同学,并从课文三个片段描写人物的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仿写。
练笔仿写不仅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次数,帮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也拓展了学生的表达思维,使其做到一练一得。
2.初试身手,尝试运用
习作单元都编排有“初试身手”栏目,安排在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中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为习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在教学“初试身手”栏目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练习作业:
(1)选择一种事物(可以是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
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勾连前后,巩固学过的方法,为习作做好铺垫。
3.习作例文,借鉴模仿
习作例文是为学生的习作而专门编写的范例,是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的范本。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在教学完两篇习作例文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课中练笔:
回忆近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开心的画面、伤心的场景,在田园中狂欢、在碧水间嬉戏……选择一个情境,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并列提纲,根据提纲和学过的方法写一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借鉴模仿可以检验学生对本单元表达要素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借鉴模仿的情况进行习作教学策略的调整。
(四)评价促写,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新课标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将习作评价嵌入教学活动,开展多元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量规评价,诊断激趣
评价是诊断,也是激励。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习作要素设计习作评价表,并借助评价表,以习作评价带动习作练习、习作方法指导、习作修改,驱动习作的全过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习作评价表(见表2)。
习作评价表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给学生提供有用的习作支架。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能评估自己的习作水平,实现习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2.情境交流,分享成果
在习作学习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与他人分享。得到赞扬,是种幸福;接受意见,是种进步;学会改进,是种自我肯定。在习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展示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和他人交流分享。交流分享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习作鉴赏水平和习作能力。
3.梯级发表,激发热情
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保持习作热情,则激励性评价十分重要。激励性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渠道要开放、形式要有趣。教师可以在每次单元习作完成后,通过班刊发表、网络发表、“专著”出版等激励性评价方式,实现学生的“作家梦”,提高学生的习作信心,落实习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业已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素养为导向,紧扣习作要素,围绕“输入·输出”双翼设计作业活动,以有效的路径帮助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家海.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习作单元教学重构策略: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9):23-26.
[3]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 宋国萍.依托《交流平台》整体推进习作单元教学[J].小学语文,2021(Z2):64-68.
(责编 廖婷婷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