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创意表达的高效践行策略

2025-02-14 00:00:00郭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创意表达

[摘 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统整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元素以及经典的表达方法。教师需要在学生广泛阅读、深度品读的基础上,以文学类文本的审美感知为逻辑起点,为学生搭建创意表达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据言探象的创意表达中呈现情志之美,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审美视域;创意表达;文学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9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它们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统整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元素以及经典的表达方法,需要教师在学生广泛阅读、深度品读的基础上,以文学类文本的审美感知为逻辑起点,为学生搭建创意表达的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现状扫描:文学类文本的审美模式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蕴含了有温度的情愫、彰显着浓郁的精神品性,但由于当下的教学过于倚重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言文字运用如同机械训练,审美活动也形同虚设。

(一)重理解而轻浸润

教师依赖教师用书,学生借助工具书,看似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并非源于自身思维和心灵与文本语言的“相遇”,缺乏文学语言的浸润,他们眼中的文学作品就不再是一个充满美感的整体,而成为各种价值点和考查点的堆积。

(二)重文本而轻关联

当下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时,仍未能跳出生拉硬拽、零散肤浅的讲解和灌输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始终被教师牵引着,全程都处于告知、灌输的被动地位,失去了对文本内在美进行体验的空间,最终与诸多美的元素擦肩而过,与生活、社会的关联自然也成了一句空话。

(三)重套用而轻创造

在机械分析和零散体验下,语文教学更像是解题分析,教师试图以生硬的标准答案迎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只能对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收,进而导致其内在成长通道的严重窄化。由此迁移到表达板块,学生原始的语言储备相对匮乏,开展具有灵活性的表达实践更是屈指可数。

二、内涵阐述: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征

语文新课标将审美创造列为核心素养,表明学生的阅读要从基础的理解和认知维度积极向创造性表达转化,从接受维度的感知美转向表达维度的创造美。因此,审美创造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然素材或社会素材加工成具有独特美感与艺术价值的作品的过程。基于这一内涵定位的创意表达,就要以文学审美为逻辑起点,以感知美为基础,以创造美为归旨,赋予原本蕴藏在文本中的抽象之美以具体化、鲜明化的样态,展现出文学的独特美感。

(一)个性化的解读,基于融通形成联结性审美

文学阅读具有真挚的情感性和强烈的审美性,因此创意表达离不开对美的探寻、呈现和创新。基于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咀嚼品味,从而习得规范而得体的语言表达。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丰富了对作品的创意表达;而创意表达,又高效反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赏析,二者相辅相成、彼此融通。教师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范例和载体效能,并在学生规范化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为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二)独特化的感受,基于转化彰显个性化审美

为文须耳目一新。所谓“创意”,其核心是与众不同,即指向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是学生对原始经验和表达习惯的突破。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对人、事、物以及自然现象的感受和看法,以独特的认知铸造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和话术风格,借助极具个性风采的观点和言语形式,更好地诠释对文学、生活和自然的感知。

(三)新鲜化的呈现,基于融通构建整合化审美

创意表达除了关注内容的独特性,还要具有新鲜感的言语表现形式,可以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态的展现形式,也可以在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表达载体上追寻有效结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在表达上求新求异,形成适切的资源组合和独特的表达逻辑,推动自身审美化语言表达能力与精神品质的协同发展。

三、践行策略: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表达

基于审美的创造表达需要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加以落实,教师要秉承统编语文教材读写一体化的编排方式,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融合过程中为学生开辟适切的践行路径。

(一)文学阅读中的创意表达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表达资源,教师需要在理解大意、体悟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洞察作者的表达秘妙,从而习得表达方法,得到初步的文学赏析启蒙,蓄积文学表达的经验。

1.延续理解:在拓展补充的创意表达中展现想象之美

文学作品常常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表达空白,教师可以将这些表达空白作为推动学生思维运作、想象延展的表达阵地,通过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引导其以创造性的想象突破文学作品现有的表达界限,感受文学作品内在的微妙和细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和《父爱如舟》都属于典型的文学类文本。这两篇课文以生动形象、质朴自然的优美语言,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且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慈母情深》的结尾看似轻描淡写地交代了结果“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父爱之舟》的结尾“……醒来,枕边一片湿”,看似干脆利落地点到即止,实则蕴藏了强烈的情感,令读者久久难以平静。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使其逐渐沉浸在文章质朴而深情的语言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与细腻。其次,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鼓励他们想象、续编故事,填补文本留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用文字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独特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明白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不仅是艺术策略的运用,更是情感与思考的延伸,从而深刻体会“舐犊情深”的丰富内涵。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感知、欣赏文学作品中极具美感的亲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鉴赏体悟:在据言探象的创意表达中呈现情志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情愫和美感常常会借助相应的事物来体现。因此,文学阅读与鉴赏需要“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经历从“言”到“象”,直至探寻其“意”的思维过程,助力学生创意表达的突破。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郭沫若先生的经典作品《白鹭》,文章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活动,赞誉其为“一首精巧的诗”。在这篇课文中,白鹭所承载的文学价值非常丰富,它不仅是美感聚集的客观体,更是作者主观认知和情感的载体,其中既包含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更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从容、淡定以及悠然的情感志向。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踏上一段从“言”入“象”、再由“象”及“意”的美妙旅程。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使其沉浸于精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之中,感受白鹭外形的精巧与行动的雅致,构建起白鹭这一生动的文学意象。其次,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现白鹭的翩翩姿态,将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加深学生对“象”的理解与感知。在此基础上,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白鹭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为何作者将白鹭比作‘精巧的诗’?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志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更能领悟到白鹭意象所蕴含的作者那份从容、淡定与悠然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回归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选取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或事物,仿照课文运用意象表达个人情感,让文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二)任务转化中的创意表达

教师要依托具体的学习任务,借助操作性的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创意表达的落实。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刷子李》一文节选自冯骥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旨在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学习作者为展现人物特点而对事例进行的构思和加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术具有极强的审美意趣。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借助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群链:了解刷子李—感受刷子李—赞美刷子李—推荐刷子李。其中“推荐刷子李”需要学生紧扣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设置烘托性人物来反衬人物特点等一系列的写作方法,想象聘请刷子李为自己家粉刷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向自己的亲友推荐刷子李。这样可以让学生巧妙整合教材文本以及生活经验,并在表达中对所要呈现的要素进行加工处理。教师借助学习任务群链,将文本中的任务融入学生虚构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尝试实践、迁移运用的过程中生发出独特而新鲜的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言语实践中的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还体现在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形态上的细化与分解上,包含文本的语言、体裁、结构和叙事等形态,从而构建具有全新情境的文本状态,实现创意表达的突破。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想对父母说的话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学生不能毫无缘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盘托出,而要精心选择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典型事件,通过多重场景的描绘揭示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让情感的抒发有根有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本单元中两篇精读课文的范例价值,引导学生以文学阅读与赏析的视角学习两位作者借助场景和细节展开描写的表达方法。首先,教师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于两篇课文所描绘的亲子情深之中,并通过朗读、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笔下细腻的场景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理解场景选择与情感抒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比较,理解两位作者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场景构建与情节铺陈来展现母爱与父爱的:《慈母情深》对单场景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腻刻画来展现情感的浓度;《父爱之舟》对多场景的串联教会学生通过以点带面来构建情感的广度与深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创意写作练习,如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模仿课文中的场景描写,通过多场景或多层次的描绘,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立体和生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文字,运用图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创造性地呈现出来。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与成果分享,通过同伴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亮点与不足,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审美视域下的创意表达是融合阅读赏析、迁移运用的表达主体,教师要借助教材文本,紧扣学习的逻辑起点,助力学生表达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康迎.小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J].天津教育,2024(21):150-152.

[2] 王加桂.大单元视域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J].江西教育,2024(31):28-30.

[3] 郭晓露.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9):48-49.

(责编 廖婷婷 蔡宇璇)

猜你喜欢
创意表达
捕捉特征 创意表达 说明事物
小学习作指导教学中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
发掘文本语言因素,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浅谈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表达
魅力中国(2017年11期)2017-09-18 11:38:08
论当代公共雕塑创作中的图形创意思维
雕塑(2016年6期)2017-08-16 04:05:08
人文思想在影视广告中体现的必然性分析
戏剧之家(2017年5期)2017-04-05 16:13:24
化“画”为“话”快乐写话
未来英才(2016年23期)2017-03-01 12:39:03
走进生活
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21:27:12
在剪艺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意表达的实践研究
浅谈“对物创作”对标志设计的作用
美术界(2016年1期)2016-02-25 03: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