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

2025-02-14 00:00:00沈焱菲韩国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习作单元学习任务群

[摘 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实用性”,学会表达是该学习任务群的显著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制订上位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表达观念,教会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技能;通过对照标准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表达;习作单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5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设置了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一个就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并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从内涵可以看出,该学习任务群具有以下三个教学价值:一是连接语文与生活;二是凸显过程与结果;三是指向运用与评价。“语文实践活动”既是该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也是对象;“清楚得体”“有效传递”“满足需要”等既是该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要求,也是评价标准。从内涵到价值都彰显了该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点——“实用性”。那么,怎么理解“实用性”?如何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并使其能准确自如地表达?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达呢?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落实指向表达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一、准确制订上位目标,建立表达观念

首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对各学段的学习内容都有明确的安排。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个学段的内容由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学习范围从小到大。如针对日常生活,第一学段的表述是“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第二学段的表述是“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第三学段的表述是“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从“认识汉字”到“客观表述”再到“与他人交流”,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学段的升级而不断提高。“学业质量”中对各学段学生的表现也有具体准确的描述。因此,教师要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目标、学习任务群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其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阅读与交流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阅读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前提是阅读。要做到准确自如地表达,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技能,更需要明确学科大观念。正如崔允漷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举例说,掌握驾驶知识和技能不代表会开车,具有驾驶意识、能根据路况采取相应的驾驶方法才算是会驾驶。这里的“驾驶意识”其实就是大观念,也称大概念。它是凌驾于浅层目标上、统摄整个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情境进行迁移的概念。学生在掌握了上位概念后,就能根据不同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像专家一样思考”。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结合教材准确定位,还应体现单元大观念。

如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单元中安排了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基于此,笔者将常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见表1)。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常规教学目标指向识字与写字、理解课文和感悟情感三方面,缺乏概括性和迁移性。基于林恩·埃里克森知识的结构理论,由于课文中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我们要从这些事实性知识中概括、提取出具有迁移性的概念或原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梳理,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提炼出高频词,尤其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如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等;其次,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课后练习等形成概念,如事物、情感、语气等,从而确立上位教学目标(见表2),促使学生从片面化学习转向概括性学习、从知识技能掌握转向思维能力发展。这样形成的上位教学目标既能抓住文本特征、凸显教学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达观念,服务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

二、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掌握表达技能

语文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学习任务群驱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表达知识、形成表达技能。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既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又习得作者借助具体的人、事、景抒发情感的表达知识,把握阅读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但掌握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不代表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准确表达。学生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选择人、事、景来抒发情感的,所选择的人、事、景与所抒发的情感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情感抒发有哪些形式等。这些表达技能需要学生在多个实践活动中练习形成。据此,教师将本单元不同板块的对应任务设定如下:通过“交流平台”了解表达方法,通过精读课文认知表达方法,通过习作例文辨析表达方法,通过“初试身手”尝试表达方法,通过习作运用表达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人文主题,涉及儿童生活、成长故事、家乡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内容,为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提供了有效载体。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教师可据此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了吗?学校每周五的广播节目改版了,从朗读名家名篇改成了朗读学生作文。这个月的征文主题是‘学会分享’,要求将自己经历的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同学们都来试试看吧!”同时,将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下(见表3)。

任务一以学习精读课文为主,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直接抒情和借物抒情两种表达方法,认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习作例文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和概括,总结不同情感与表达方法、事物、景物之间的关联,懂得根据情感的变化合理选择表达方法、事物、景物来进行表达。这是从阅读向表达发展的过程,阅读的目的就是表达。任务三是初次尝试表达方法,练习借助事物、景物抒发情感,懂得相同景物在不同情感下的变化,能运用正确的表达方法加以呈现。任务四强调充分运用表达方法,是学生在完成前三个任务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当学生能恰当自如地借物抒情、直抒胸臆时,他们就切实掌握了表达技能。

上述一系列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从了解表达方法到深入体会表达,再到初步运用表达方法,最后到完全掌握表达方法,任务之间彼此关联,呈递进之势,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最终共同指向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习任务群育人价值的发挥。

三、对照标准多元评价,发展表达素养

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教学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强调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此外,还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出评价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由此可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这是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内涵的回应。“真实生活情境”“实际表现”是实用性特征的外在呈现,“语言运用”是实用性特征的内在本质。只有将三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实用”二字,这也是该学习任务群与其他学习任务群最大的区别。评价内容是阅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是否注意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及交流效果,是否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等。这为教师实际开展评价指明了方向。

以本单元为例,学生参加学校广播节目征文活动是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与学生个人生活、学校生活都有密切关联。在动笔之前,学生首先要思考“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从“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能够明确,文章的目标读者是学校里的同学们,从而意识到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特征,因此说共同的心声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是对表达对象的思考。其次,要明确征文的具体内容是分享自己经历的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关键词是分享,不是告诉、讨论、质疑。“乐于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讲出心里话都是表达态度的体现,也是把文章写好的关键。最后,要考虑征文内容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洁明了,这是表达效果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制订了本次情境任务的评价表(见表4)。

除了对内容、条理、语言等写作共性的评价,评价表还囊括了对参与程度和入选情况的评价,这是真正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举措,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重在一个“用”字、突出一个“实”字,强调实实在在地用、切切实实地用。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充分实践运用,才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崔允漷教授在题为《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的演讲中这样诠释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对应上述评价表,其中入选情况指向关键能力,参与程度指向必备品格,征文写作情况则是价值观念的体现。

此外,评价方式既有学生自评、互评,又有师评、校评,这是与实际生活接轨的做法。除了个人生活,学生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会不断收到他人的评价,敢于面对和接受他人的评价,并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这才是评价的宗旨。因此,整个评价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充分凸显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韩国权.概念化视角下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五(下)第四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4):19-22.

[4] 陈燕.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组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语文,2023(9):16-22.

(责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习作单元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生语文实用性阅读能力培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语文建设(2019年8期)2019-09-17 06:23:09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