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霞
摘 要: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涉及范围广,其教学可依托项目式学习。教师可引领学生聚焦单元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聚焦学习任务、推动深度阅读,聚焦文本内核、激发探究热情,聚焦文化参与、开展实践活动,聚焦学习表现、启动科学评价,并在情境中展开深度阅读和思考,在思维碰撞和实践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人生的体认,掌握学习的方法,感受文化参与的快乐,逐渐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语文核心素养
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架构的核心元素,分布在高中语文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中,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因涉及范围广,在必修中安排了3个单元。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1]。
1918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从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设立“项目教学法”,提出知识必须经历实践才能获得。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特定任务,通过自主言语实践活动,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能在情境的体验中将其内化为素养。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方向是高度适切的。[2]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托项目式学习,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教学构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结构单元。“人文主题”为经,发挥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帮助学生构筑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任务”为纬,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两条线索经纬交织,交融并进。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社会情境,强调亲历、体验与参与;注重探究学习,强调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精心创设真实情境,规划项目内容,指导实施项目任务,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与積极参与,力求用项目式学习唤醒学生的实践、合作与探究意识,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习资源】
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拓展阅读文本:《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梁思成)、《青与绿》(林庚)。
二、项目实施
(一)聚焦单元主题,创设学习情境
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设置与之相关联的项目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提升学科素养,涵养人文精神。笔者这样创设情境: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10月22日公布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其中包括发现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颁奖仪式将于2020年2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总部举行。如果你是屠呦呦的随行记者,你会从哪些角度向非洲朋友介绍屠呦呦及她的研究团队,评论她的“探索与发现”?如果你有幸在埃塞俄比亚偶遇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有10分钟的个人采访时间,你又会和他探讨哪些问题?
2.科技引领繁盛未来,文化赓续精神家园。追随大师脚步,探寻建筑与诗词之美,你能透过《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发现先辈的哪些智慧?又能从中体悟出什么科学探索精神?学习和发扬这些科学探索精神有什么时代意义?请撰写一篇文学短评,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通过对本单元的研读,你怎样看待“探索与发现”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请结合自我认知,撰写一份成长规划报告。
(二)聚焦学习任务,推动深度阅读
围绕多维度的学习情境,以学生言语活动为中心,笔者进一步分解项目学习任务,将其细化为一系列学习小任务。这些任务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既涉及多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折射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智慧之光”“行文之巧”两项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格之美”“成长启迪”两项任务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整组任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一步步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深度阅读,在思维碰撞和实践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人生的体认。
(三)聚焦文本内核,激发探究热情
实用性文本的学习并非以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从中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厘清基本概念,梳理文章思路,了解科学发现内容,更要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探索者,反思青年一代应该如何继承发扬科学精神,以热血青春雕琢时代品质。基于此,在学生深度阅读的前提下,笔者进一步设计思辨性驱动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1.“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在科学文化探索的过程中,“砥砺前行”和“回望过去”哪一个更重要?你见或者不见,千年古籍就在那里,为什么独独成为屠呦呦开启科学大门的密匙?
2.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历史。童年时期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助推加来道雄走上科学探索之路,想象和向往是加来道雄翱翔科学世界的双翼。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中国孩子为什么想象力相对较弱?是什么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
3.梁思成從文化视野、民族立场角度对古建筑进行观照,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的今天,应该如何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应如何看待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4.林庚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木叶”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朱光潜却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样看待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文学创作,如何才能在吸收中创造,在继承中发展?
这些思辨性驱动问题紧密联系时代和生活,有助于学生把探究的目光向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拓展延伸,进而激发更深层的思考;而驱动问题的开放性,又构成多元的讨论空间,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而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升华思维品质。
(四)聚焦文化参与,开展实践活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强调亲历、体验与参与,要求把学习者放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本单元所创设的社会情境,学生需完成名人介绍、人物专访的口语交际任务,以及文学短评、成长规划报告的写作任务。两项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是学习共同体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在情境引领和任务驱动之下,学生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分享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和见解,讨论文本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自主选择任务,合理分工协作,积极参与文化生活:或汇集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探索发现,整理科学发现时间表;或由屠呦呦团队的执着探索、通力协作拓展开来,挖掘内藏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或结合对文本的解读拟定采访内容,分饰记者和加来道雄,在交流问答中展示物理学家丰富的精神世界;或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走访,拍摄记录身边的古建筑,感受古代建筑的巨大魅力;或查阅相关资料,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寻觅概念背后的丰富内涵;或借助网络了解规划报告的写作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及学习感悟,打造成长规划报告……
有体验的学习才有意义。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亲身经历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感受文化参与的快乐。
(五)聚焦学习表现,启动科学评价
为了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构建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流程,将课堂学习评价、实践活动评价、成果展示评价有机结合。
项目展开期间,笔者以概念掌握、思路梳理、鉴赏评价、调查研究、探索创新为评价核心,精心制订课堂学习量化表、实践活动量化表,启动阶段性评价。同时,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引导学生捕捉学习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记录成长道路上的点滴进步,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补偿建议。项目完成时,笔者参照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制订成果展示评价量规(见表1)。量规紧扣“探索与发现”这一人文主题,从“内容”“表达”“特征”三个方面,对名人介绍、人物专访的口语交际任务,以及文学短评、成长规划报告的写作任务进行终结性评价。
学习评价是项目式学习的终点,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加油站。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记录、比较、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求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索耶认为:知识并非是学习者头脑中静态的智力结构,而是一个包括人、工具、环境中的其他人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在内的认知过程。[3]在本单元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托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人文主题统领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推动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激发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带出学习评价,学习评价验证读写共生。整个教学流程情境引领,任务驱动,一线贯通。学习行为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逐渐形成了语文能力。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设计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学生是项目式学习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设计能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语文学习活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
2.要结合实用类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作者观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及人文性,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3.应重视亲历、体验和参与,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
4.要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
5.强化补偿教学。在学习评价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分化)及时进行知识补偿。补偿教学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师辅导要跟进。[4]
6.要倡导“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鼓励学生在与文本反复对话中把思维的触角指向
现实生活,激发言语实践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7.要落实读写共生。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引导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体悟思想情感,力求在掌握实用类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总之,在项目式学习的视域之下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思路尚需拓展,教学策略亟待完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一直行进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0.
[3]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4]赵福楼.聚焦于“情境”与“活动”[J].语文教学通讯,2019(4A):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