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精教:困境、价值及策略

2025-02-14 00:00:00韩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核心素养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由于这些长课文字数相对较多,无论是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相对复杂,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作为教师,要精准分析、挖掘长课文的教学价值,通过多维定位、梳理主线、确定切口等教学策略,达成以约驭博的教学效应,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长文精教;核心素养;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25-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这些课文字数相对较多,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较为复杂,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教学的引领者,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要求,遵循长文精教的原则,达成以约驭博的效应,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长文教学的困境

(一)内容复杂,无从下手

长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复杂,容易分散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特别是在缺乏足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阅读的专注。对这样的文本,学生感到信息过多,难以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无法真正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从而导致理解和分析的困难。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障碍。而学生无从下手的解读质态,导致一些教师常常进行一厢情愿的解读,对文本展开囫囵吞枣式的教学,师生双方看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并没有真正落到核心价值点上,甚至还会产生南辕北辙的尴尬。

(二)面面俱到,该到未到

面对长课文复杂多样的信息,一些教师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将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这样不仅耗费课时和精力,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仍然没有获得应该获得的能力。而最该用力之处,教师却未能用力,导致语文要素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有效发展。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下知识本位的惯有思维在作怪。正如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下,教师与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编者的真实用意,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长文精教的价值

基于“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以及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对长课文进行精准定位。

(一)设定精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展开教与学的方向和抓手。能够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表达手法,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但是,文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教学价值,尤其是长课文所裹挟的价值点更为丰富,试图在一两节课中一网打尽,既不现实,也无意义。

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统编语文教材对文本的定位,依托单元语文要素,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从文本不同的教学价值中确定一两项核心内容,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教学成效。

(二)研制精约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教什么’是比‘怎么教’更重要的问题。”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就如同烹饪师没有良好食材,即便厨艺再高,做出来的菜肴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观照下,对长文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研制匹配单元教学主题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步聚焦在核心价值点上,形成思维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长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

(三)规划精简的教学流程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于采用线性教学的结构模式,亦步亦趋地展开教学。对长课文采取线性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深度感知,还是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形成,都无法达成应有的目标。语文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群理念展开长课文的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将零散、割裂的知识聚合成有机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从任务入手,设置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活动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

三、长文精教的实施策略

(一)多维定位,凸显要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提炼文本的教学价值,要从课标定位、文本特质和认知需要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无论是怎样的文体样式、篇幅长短如何,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这样才能精准地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月迹》,是一篇典型的长文,且语言极具地域风格。如何在一课时内发挥出它应有的教学价值?首先,教师从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入手,初步确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其次,本单元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意味着学习这篇充满文学特质的散文,应重点关注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作者如何通过动静结合来展现月迹的美的。最后,从学生阅读水平来看,他们既欠缺基本的生活经验,无法真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家乡和童年的思念之情,又对文本中独特的语言感到陌生。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这样教学: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和分段概括,理清文章从寻月到议月的结构脉络,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对月亮踪迹的追寻与感悟的;其次,结合作者生平及文本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与美好回忆;最后,引导学生画出文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语句,初步感受动静结合表达的作用,理解这两种描写手法的不同,获得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面对略读类的长课文,在对照语文新课标、关联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助力学生消除阅读障碍,教在关键处,避免了因为面面俱到而什么都不能教到位的尴尬。

(二)纲举目张,梳理主线

长课文的情节相对曲折、线索也较多,一旦迷失于其中,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失去学习的方向。因此,教师应树立主干意识,引导学生提领而顿,对长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长课文,对学生的阅读是一种挑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结构顺序,设置以下教学板块。

一是分别梳理五粒豌豆的活动路线。教师引导学生从五粒豌豆入手,关注它们的源头以及最终去向,分别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结合各自不同的愿望,说说它们的生命路线图。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的关注点直接聚焦在描写豌豆的语句中,并采用对比的方式,强化对这五粒豌豆原本同根生,但愿望不同,最终的结局也各不相同的理解。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习惯按部就班、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阅读一篇文章。面对长课文,为提取文本信息,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尝试进行跳读,并明确了学习长课文时有的地方该细品、有的地方要略读的方法。这样,能逐步提升学生阅读长课文的整体效率。二是画出第五粒豆与小姑娘的成长共性图谱。学生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进行统整、对比,找到第五粒豆长大的过程与小姑娘逐步变得健康之间的联系,真正认识到小姑娘能够变得健康起来,是受到了第五粒豆的影响。

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在丰富多样的文本资源中,巧妙地通过关联第五粒豆与小姑娘的成长共性图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没有停留在表面信息的提取上,而是引导学生探讨第五粒豆顽强生长的过程与小姑娘心理以及身体状况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豌豆的绿意给了小姑娘生命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豌豆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激励了小姑娘,让她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虽然教师并没有对文本中所有的内容展开教学,但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能深刻体会到作品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价值。这种关联性分析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解读文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确定切口,提领而顿

对长课文的教学,理顺了文本表达的思路和故事线索,并不等于教学目标已经完全达成。教师还要从文本中找到一个深入理解其内核的切口,即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感悟它内在的思想情感、表达艺术、语言特点等,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言语技能的双重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聚焦重点、整合材料的方法,充分发挥核心问题的统领和辐射作用,达成长文精教的要求。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个长文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长课文的基本方法,其中选编的《小英雄雨来(节选)》是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共有9页之多。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从课文题目入手,以“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将原本直观呈现的感性认知转化成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资源。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首先,展示一幅雨来机智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随后引出课题《小英雄雨来(节选)》,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想知道雨来是如何成为大家心中的小英雄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其次,进入精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步骤、分层次探索雨来的英雄事迹。第一步,初读感知。教师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深度研读。教师提出“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等形式,分析雨来的具体言行,如他如何利用环境掩护自己、如何与敌人机智周旋等,感受到雨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情节,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步,拓展延伸。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抗战英雄故事等,并把它们作为关联性资源,引导学生整合理解,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雨来面对敌人时的心理变化与应对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后,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雨来成为小英雄的关键品质,并思考:“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雨来的精神?”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长课文的基本方法,而且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实现了长文精教的目标。

长课文阅读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和整体素养的重要维度。教师要从目标、内容和策略入手,通过整体把握、厘清主线、确定切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长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瑞琼.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9):30-31.

[2] 王强善.基于核心素养下统编版教材中长课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2(3):14-15.

[3] 刘振强.小学统编教材“长课文”的高品质学习设计与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7):51-5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核心素养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PBL教学模式思路设计与教学价值分析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50:56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