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教学模式正成为目前高校教学中的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本文系统归纳了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设计情况,明确了该教学模式参与者的任务分工,并对教学价值进行了归纳,期待为更好的开展PBL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教学思路;设计;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甚至辩论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置于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资料整理能力、问题解决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教学思路设计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需要从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制定。以教学目标的内容呈现来说,主要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价值目标,具备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才会有方向性。
2.问题设计
PBL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问题为轴线进行引导,因此,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就成了进行PBL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以及其它特定的教学条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3.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或情境进行分析,结合适当实际情形,将学生分成数个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推选出小组长进行本组的任务分配;其次确定目前己有的相关信息、了解可利用信息,通过哪些资源获取信息;最后确定各自小组解决问题的计划和安排。
4.信息获取与整合
信息的收集需要一个整合和归纳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环节需要将各自搜寻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归纳和讨论,确定有用信息,并将这些新信息与之前的已知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
5.归纳与总结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工作、小组讨论情况以及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判和总结;对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进行评判,确定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二、角色与任务分工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三、教学价值
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模拟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其记忆水平、提取历史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具体而言,PBL教学模式可以:
1.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而问题是创新性思维的出发点。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推进课程进度的驱动力,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发现已知,通过探索讨论暴露更多的问题和未知,以此激发他们的逻辑与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想象和创造,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建议与方案,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与创新能力等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主。因此,无论是从课前问题的设计到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与假设,还是到后来问题解决方案的呈现及学生整个教学评价,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平等与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会得到有利实现。
3.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得到实现,相互协作越来越强。在一个国家内,分工的细化使得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人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知识互补、情感互动,思维上的激烈碰撞,都足以让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得以迅速发展。
PBL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是其特征之一。教学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长组织协调成员关系,同时成员间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通过交流、协商与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只有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各司其职才可能高效率的完成任务。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就在这小组的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4.有助于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意识
PBL教学模式中,小组成员是按兴趣或某些标准划分的,同样的观点和学习内容再没有比听到自己同伴的解说更好的了。当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很自然地从同伴口中流露,而非是教师权威的讲授出来,这样的观点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而且甚至可以说分歧越大,引起的关注度也越高,这时的“头脑风暴”等级也会越高。而这一头脑风暴的过程,会更有助于学生思考更多方法和观点,从而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M].华北电力大学,2009,5.
[2]孔维宏,高瑞利.PBL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温立健(1979-),男,河北唐山人,MBA,现从事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6036)成果之一。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