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5-02-14 00:00:00王美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多元评价

摘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视为一个整体,通过“以学定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深度心理体验,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性。结合三年级心理课“你好,我的拖延怪”分析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效果反思。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深度体验;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5-0026-04

一、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程来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等五大原则。这意味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浮于表面,要扎实落地,真正服务于广大中小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开设心理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地设计和组织开展心理课,引导学生自我觉察、体验和领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那么,心理教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课程呢?如何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上获得深度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心理课程的实效性?为此,本文依据心理课的教学现状,通过探索利用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理论来提升心理课堂的实效性,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模式。

二、“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以学生的学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通过评价贯穿整个课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心理课虽然是活动类课程,但和其他课程一样,同样包括“教”“学”“评”三个部分。教师的“教”,是指教师通过设计科学的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授方式,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来体验、感知、理解和领悟。所谓学生的“学”,是指学生在心理课上能够通过所设计的心理活动有所体验和感悟,能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所谓“评”,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是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一种集激励、反馈、引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化评价体系。在课程设计之初,通过诊断性评价来了解和分析学情;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评价来激励、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对心理课的积极体验和领悟;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来了解课程开展的效果,并根据评价进一步修正课程目标、内容及形式。

所谓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强调在心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是一个整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明确学情,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即“以学定教”;然后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做到“以教促学”;同时将评价贯穿心理课的始终,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心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如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

(一)课前备课:以学定教,精准备课

1.以学定教:进行课前评价

在心理课中,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心理课程作为一门活动课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导向,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更为准确地确立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特点,评价和诊断当下学生所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及表现。

因此,在设计课程时,一方面,要参考《纲要》的相关要求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评价和分析,常用的课前评价方式包括问卷测评、个别访谈、班主任及父母反馈、日常观察等,课前评价为更为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在设计心理课“你好,我的拖延怪”前期,首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拖延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调查发现:(1)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2)在所有的拖延行为中,以学习拖延为主,作业拖延占比最大;(3)在性别比例上,男生比女生更拖延;(4)对拖延的原因调查显示,造成拖延的原因包括作业难度大、自控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通过课前评价,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拖延现状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为后续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供了依据。

2.以学定教:明确教学目标

当明确了学生的学情之后,需要依据学情及《纲要》等相关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心理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而是侧重心理层面的体验、理解、领悟及自我改变。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需要根据相关主题明确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架构心理课的教学目标。

结合前期调查及《纲要》的相关内容,发现学生对拖延的表现认识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觉察和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因此,结合学情调查,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拖延,体验拖延带来的感受;(2)能够理解拖延带来的不良影响;(3)能够调动自己的能量去寻找应对拖延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状态。

3.以学定教:确立活动环节和评价思路

以学定教,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确立整堂心理课的活动环节和评价内容。心理课的活动环节都指向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力求通过活动的体验来达成目标,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要明确每一个环节所对应的评价内容,该评价内容也是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在“你好,我的拖延怪”这节课中,所设计的主要活动环节及所对应的评价内容见表1。

(二)上课阶段:学评结合,搭建深度体验心理课堂

任何课堂教学的开展,都需要通过评价来监控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心理课堂也不例外。心理课堂上学生是否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需要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估和激励,“学”“评”结合,以“评”促“学”,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度,为学生高效参与心理课堂提供保障。

1.学生自评、互评:激发学生的深度心理体验

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活动的动力,在主题活动环节可以设置学生自评任务。心理教师首先针对主题活动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参与到活动中,达成相应的评价标准,获得相应数量的“心理成长星”,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心理体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心理课上有目的地去体验、感悟和理解。在“你好,我的拖延怪”一课中,共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针对三个主题活动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见表2)。

2.教师评价:给予学生积极关注

教师是心理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心理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和反馈。如当学生借助自己的拖延经历,分享了自己总结出的克服拖延小妙招,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改变进行肯定和表扬,可以这样说:“你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这么多克服拖延的小妙招,老师看到了一个爱反思和自我改变的你,为你点赞。”当学生的积极认知和行为被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反馈后,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极表现。此外,当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因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而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上的安慰和心理支持,比如给学生一句暖心的鼓励、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轻轻地拍一下肩膀,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抚慰。

(三)课后评课:以评促教,提升课程实效性

课程评价是评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活动设计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是否合理,学生是否通过心理课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等,这一系列关于课程效果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行准确的评估。

1.以评促教:学生反馈

课程虽然结束,但教师还需要针对整节课的上课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评价途径就来自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课程结束后,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上课后的感受及对整个课程环节的具体评价,如“你最喜欢哪个或哪些环节,为什么?”“你觉得哪个环节让你觉得没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想法吗?”通过学情反馈,教师可以掌握关于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充分的依据。

在“你好,我的拖延怪”这节课结束之后,对学生的上课感受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反馈发现,整体上学生对本节课都很喜欢,对师生互动及课程形式都给予肯定评价,能够通过拖延怪这一外化形象来觉察和改变拖延。在评价反馈中,也有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担心在日常的学习中控制不住自己,没办法把拖延的方法很好地应用起来,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参考。

2.以评促教: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作为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要及时复盘整个课程流程和具体环节的实施情况,分析哪些环节学生反应积极投入,哪些环节学生反应平平等。通过反思进一步思考修改的方向,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调整不合适的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心理课程的实效性。

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的效果反思

(一)通过系统化、多元化评价搭建成长型高效心理课堂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注重将评价贯穿课程的始终,以教师、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将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后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小组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在心理课程中的诊断、激励、指导等功能。让教师、学生在心理课上都能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不断成长和进步,不断提升学生的深度心理体验和教师的有效教学,充分搭建起成长型的高效心理课堂。

(二)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形成心理课堂的成长共同体

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将评价贯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以学定教”“学评结合”“以评促教”,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营造出积极体验、向上成长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促进者,通过科学化的“教”与“评”,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觉察和体验,不断启发学生去感悟和改变。教师也在这种成长型的心理课堂上不断自我反思,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师生共同形成了心理课堂的成长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彼此看见,相互理解,共同收获成长。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与心理课堂相融合,不仅让心理课的设计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积极心理体验,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参与活动更有目的性,投入度也更高,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抓手,搭建“学”“教”“评”相融合的心理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后续继续深入提升心理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春丽,尹翱翔 . 高中生物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探讨[J]. 新教育,2023(22):42-43.

[3]田维河,侯彩霞. 城区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践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4(2):9-11.

[4]李晓红,吕催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2):94-99.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多元评价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
小导游课程,开启口语交际新课堂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江西教育B(2018年5期)2018-07-29 12:05:42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3:50
基于电子学档的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究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5:35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