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分析当前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的困境,探索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体系、分工和机制,通过体系层级化、途径多样化,在发展、预防与干预三个目标上,借助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心理危机;家校协同;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5-0061-04
一、引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两个主体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由于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疫情等因素,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呈现类型多样化、原因复杂化等特点,这些学生的干预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家庭教育的痛点、学校安全工作的爆点。
中学生正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时期,这一阶段他们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有强烈的自尊感,但情绪起伏较大,情感体验较强烈,自我调控能力不稳定,容易产生各种盲目、逆反和轻率的行为。而在中学阶段,无论是学业的强度还是难度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压力使得学生期望与人交流,内心的想法可以得到及时倾诉,但同伴的竞争性、人际交往技巧不足等,常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人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然而,受到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的影响,混乱的家庭结构、缺位的家庭教育、不良的家庭氛围普遍存在,家长过分注重学习成绩、不合理的家庭期待、不稳定的家庭情绪系统、缺少情感交流、教育方式不当,都会给儿童带来伤害,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甚至出现亲子冲突。这些使得中学生经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心理疏导,往往发展成严重心理问题、各类精神疾病等,如出现明显性格偏差,存在自杀意念、自杀准备、自杀(自残)行为,因网络成瘾、厌学情绪、学习压力、适应不良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还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复杂多样的心理危机学生隐患重重,危机事件频发,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首要防线,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创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使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迫切难题。因此,本文聚焦于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以家校协同育人的困境为问题起点,探讨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与工作机制,以期为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困境
(一)家长、教师对家庭教育、心理危机的认知和能力不足,成为束缚家校协同育人效果的阻碍
在心理危机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和家长是主要参与者,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部分。然而,一方面,家长对心理危机、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才是重要的事情,对于其他问题都不管不问,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是学校的事情,家长较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校协同教育的配合上做得不够。有的家长受教育水平不够,又成天忙于工作,疲于应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对家校协同教育的态度不够积极。很多家长由于知识和认知不够,在孩子的心理问题上普遍存在偏见意识,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使得家长往往不愿承认,不配合,甚至与学校、教师起冲突。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对家校协同教育的认知和能力也不够。这些教师往往困于工作、家庭的繁杂事务中,不愿或不想抽出时间来关注家校协同育人;或因年轻,没有开展心理危机学生干预的相关经验,不敢处理这些问题,于是听之任之,消极对待;或因职业倦怠、教育情怀缺失等原因,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要管好教学,学生不出事就可以,懒得参与家校协同育人。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疫情居家、家庭系统功能滞后等因素的叠加,使得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化,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对家长、教师在心理危机、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沟通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校在家校共育上运行机制和制度不足,成为影响家校协同育人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力量。学校是从事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教师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多年的专业训练及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危机学生干预的家校协同育人上能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等。但由于心理危机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等方面有限等因素,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如何充分发挥特点、优势,如何与家庭、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协同合作,学校需要有更多的尝试。
在家庭教育指导上,学校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主动地作为,不断总结、创新出适合当前形势和学校特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方法和模式,提供适合不同心理危机学生家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各自厘清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责任,认识到学校在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专业、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凝聚各方教育力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家校协同育人常态化开展。
三、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的对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两个主要力量,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无法完成培养人的任务,最好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国家当前重要的教育发展趋势,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态。家校协同育人是心理危机学生干预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打造机制同建、规范高效的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心理危机、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互相协助,社会有关部门的互相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协调度高、专业性强的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才能让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
1.完善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体系
随着《意见》的推广,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逐步确定本地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学校也主动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职责,规划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成立相应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积极开发和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开展针对不同心理危机类型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让家长充分体会到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区域内整合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启动中学心理危机医教结合体系,建立医教合作团队,积极开展对心理问题学生的综合干预,打通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绿色通道”。
2.明确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分工
学校和家庭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在心理危机学生干预工作中承担的分工也不同,家校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和开展。《意见》明确指出了家校在协同育人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即“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主动协同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力量,承担着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学校要创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协助处理家校共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家长是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主体,应主动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全方面,做好家校协同育人的学习者、监督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的情况,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体验,保证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
3.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阵地,起着积极教育引导的作用,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所在。因此,学校要与家长在家校共育形式下共同探讨如何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家校协同育人明晰工作职责,规范工作行为,保障家校协同育人有组织、有目标、有规范。
(二)依托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进行分类、分层的协同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危机学生的育人工作既困难又复杂,家庭和学校面临着种种压力,同时,危机也为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带来新契机。在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依托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中的多方教育力量与资源,通过体系层级化、途径多样化,在发展、预防与干预三个目标上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一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落实发展
一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面向全体家长,以发展为主,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一方面,统筹各类社会资源,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专业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中的专家团队等校外力量,与校内的德育干部、德育骨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结合,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家长学校专题培训、家长会、家长沙龙活动等家校共育的途径,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主动发现和邀请家长志愿服务队伍中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愿意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家长,成立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利用班会课、家长教育宣讲会等形式,在班级、年段、学校层面上与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和交流,起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榜样引领作用,也以家长身份的现身说法感染和启发家长。
最后,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网络阵地,利用学校官网、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以讲座、文章、微课等形式随时随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授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以此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教育成果资源库,实现成果共享,促进辐射效应最大化,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性。
2.二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开展预防
二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主要面向出现如下情况的家庭:特殊家庭(如离异、单亲、重组等);出现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近期出现家庭变故的家庭;存在人际、学业困难的家庭;心理危机状况较轻学生的家长。对这些家庭主要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学习协同疏导的家教策略。
首先,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潜在或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人际状况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家庭育儿氛围,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协同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其次,家校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做到信息互通、互享。可利用电话、微信、网络等平台保障家校联系畅通,定期联系,在心理危机学生信息上互相补充、共同分析,及时更新学生档案。
最后,在家校保持动态关注基础上,学校组建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团队,协同班主任定期和这些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访、主动约谈家长、家校心理培训、网络心理课堂等形式,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自身的育儿素养和能力,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3.三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个别干预
三级系统家庭教育指导主要面向出现各类精神疾病的学生的家长,如孩子出现明显性格偏差,存在自杀意念、自杀准备、自杀(自残)行为,有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对他们以个别干预为主,积极开展医教结合,引导家长转介,进入治疗跟进的心理康复体系。
第一,区域内组建中学心理危机医教结合体系,建立医教合作团队,为学校提供心理危机识别和诊断协助,提高对重大心理危机学生的综合研判能力,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第二,对已通过医教合作团队研判发现的有重大心理安全隐患并已超出学校工作或能力范围的学生,协助家校启动多方会谈,指导学校心理教师从专业角度详细向家长告知孩子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风险等级,以及转介治疗的迫切性,提供医疗建议,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家校达成共识,协助家长通过医教共建“绿色通道”,转介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心理评估与诊断。
第三,对已在专业的医疗机构确诊、治疗的学生,医教合作团队指导学校与家长共同探讨针对学生的干预方案,制订联合辅导计划,将医院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心理康复治疗方案。
第四,学校通过医教合作团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帮助家长了解相应心理疾病的科普知识,以及积极的育儿方式。家长也应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为孩子的治疗和康复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总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机制健全、规范高效的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将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教育接力。通过体系层级化、途径多样化,在三级目标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同时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具体指导,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婷,方文. 家校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J]. 黑河学刊,2023(1):58-64.
[2]马谞. 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J]. 家长,2022(34):49-51.
[3]申振宇,赵晓娟. 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5):93-97.
[4]吕小燕. 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及实践探索[J]. 江苏教育,2022(66):16-18.
[5]教育部等十三部门.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Z]. 2023-01-17.
[6]吴美姣.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5):62-65.
[7]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修订版)[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