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机制及辅导策略

2025-02-14 00:00:00李燕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5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厌学学习动机

摘要:当今社会,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深入剖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情绪与压力因素、低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针对厌学的不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辅导策略,如认知重构策略、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情感支持与环境优化策略及目标导向与“小步子”策略,为一线教师帮助中学生走出厌学困境、重回积极学习状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厌学;学习动机;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5-0065-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及学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感到厌倦,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主动回避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并非简单的一时情绪不佳或对某一学科的不喜欢,而是一种较为持久且针对学习这一整体活动的负面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缺乏动力,从思想到行动都呈现出抗拒。

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力方面,对学习缺乏兴趣,不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2)学习目标缺失,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对于升学目标或者自我提升毫无概念,每天只是机械地坐在教室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3)学习行为方面,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如发呆、看窗外或者在书本上涂鸦,心思完全不在课堂上;拖欠作业或者敷衍了事,找各种借口不完成作业,如忘记带作业、作业太难或者没时间等,即使完成作业,也是随便写几笔,应付老师的检查;逃课或者逃学,有些学生会编造理由请假,或者直接旷课,离开学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去网吧或者在外面闲逛。

(4)情绪方面,厌学学生通常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一提到学习、考试或者作业就会感到紧张不安,担心自己做不好。这种焦虑情绪在考试前表现得尤为明显,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为一点小困难或者小挫折就情绪低落。

中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厌学状态,会对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厌学首先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学生很难掌握新知识,知识漏洞越来越多,成绩自然会下降。长期厌学可能会使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出现学业中断的情况,最终可能导致无法顺利毕业。

(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厌学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看到周围同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自己却因为厌学而成绩不佳,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自信心受挫。长期处于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中,加上成绩下降带来的压力,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对生活的兴趣等。

二、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机制

深入剖析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提升认识,从而帮助中学生有效应对厌学。

(一)认知偏差导致厌学

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对自我和周围的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如果在学习上频繁遭遇挫折和失败,如长期努力后成绩仍不理想,他们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学习结果,从而放弃尝试,对学习失去信心。

此外,中学生的认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如“读书无用论”可能会干扰学生的认知,他们看到一些没有高学历却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的案例,会质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厌学

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动机与多种需求的满足相关联。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们渴望在学校环境中获得归属感、被尊重,并追求自我实现。一个在班级中被同学排斥、孤立的学生,其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出现厌学情况。如果学生经常因成绩不佳或行为问题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自尊心受挫,尊重需求未被满足,也容易丧失学习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包括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部分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避免失败的倾向,他们害怕在学习中遭遇失败而被他人否定,因此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拖延做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等,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败情境。这种对失败的恐惧使得他们难以积极投入学习,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

(三)情绪与压力因素导致厌学

情绪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学业上,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及升学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家庭中,父母过高的期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社交方面,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如被霸凌、友情破裂等,同样会引发负面情绪。长期处于高压力和负面情绪下,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大打折扣。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会越发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四)低自我效能感导致厌学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个体如果在学习上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反之,如果他们在多次学习失败后自我效能感降低,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就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付出努力,进而厌学。例如,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屡屡受挫,逐渐觉得自己不擅长数学,便会减少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甚至放弃数学学习。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从而帮助中学生克服厌学情绪,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三、中学生厌学的辅导策略

中学生厌学问题在当今教育环境中较为常见,其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等多个层面。针对不同的成因可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以下结合相关理论与实例进行阐述。

(一)认知重构策略

部分中学生厌学是因为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如过度自我否定或对学习意义的错误认知。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决定,而是受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影响。对这类学生进行辅导时,可采取认知重评策略。

例如,学生小A在几次数学考试失利后,就认定自己没有数学天赋,不是学习数学的料,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度厌恶情绪,上课不听讲,也不完成作业。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过去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经历(如成功解出一道难题),以此证明他具备学习数学的能力,打破其“没有数学天赋”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考试成绩,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认知重构,逐渐改变了小A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

(二)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针对由学习动机不强导致的厌学,教师可对其进行内在与外在动机的双重激发。

内在动机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兴趣迁移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生小B对体育赛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篮球比赛中的战术分析。教师可引导他将这种对体育战术分析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向他展示数学在体育赛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球员命中率的概率计算、球员效率值的复杂数学模型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能够帮助他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热爱的体育领域,从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外在动机方面,可合理设置奖励机制。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习进步奖。例如,学生小C成绩处于班级下游,对学习缺乏热情。当班级设立进步奖后,他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取得进步就有机会获得奖励,如一本他喜欢的书籍或者担任班级学习小组组长的机会。这种外在奖励激励他开始努力学习,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进而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持续保持学习热情。

(三)情感支持与环境优化策略

针对由环境因素诱发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导致的厌学现象,辅导策略是改善家庭和学校环境,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

家庭中,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例如,学生小D因为家庭搬迁到新城市,在新学校跟不上学习进度,产生了不良情绪。父母没有一味责备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结交新朋友。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为他请家教进行辅导。这种家庭支持让小D感受到温暖和信任,有了面对学习中的挑战的勇气。

学校里,教师要注重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例如,教师可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将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如资料收集或者创意构思等。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学习积极性,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

(四)目标导向与“小步子”策略

针对由缺乏目标、自我效能感低下导致的厌学现象,教师和家长要协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细化为若干个小目标,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学生小E英语基础薄弱,在短时间内达到班级英语顶尖水平是不现实的。教师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设定如每周背诵一定量的单词、掌握几种基本语法结构等小目标。当小E逐步实现这些小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相信自己有能力在英语学习上取得进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逐渐克服了厌学情绪,慢慢走向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小结

中学生厌学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机制。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情绪压力及低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行为。实践表明,通过运用认知重构、学习动机激发、情感支持与环境优化及目标导向与“小步子”等辅导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走出厌学困境。

此外,学校教师需要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辅导方法。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校协同努力,使中学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助力他们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艳芬. 青少年厌学拒学现象的心理学理解及家庭支持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4):78-80.

[2]邱细荣. 聚焦评价恐惧: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心理赋能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69-71.

[3]张文华,孔屏.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青少年学生厌学[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16-18.

[4]余粤.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矫治厌学情绪的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5):36-38.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厌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4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44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甘肃教育(2017年5期)2017-04-10 05:23:29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7:57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9:14:38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1:00:38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