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置性作业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课前,颠覆传统的教学流程,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数学复习课是以生为本的课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复习指导。小学数学教师可将前置性作业作为复习课的助力,促使学生自主回顾学习内容,并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课教学。基于此,文章先界定了前置性作业及其价值,然后阐述了设计不同形式的前置性作业的策略,希望能实现前置性作业的价值,增强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前置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59-03
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某一学习阶段为立足点,以梳理、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型。与新授课相比,复习课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整体性,教师应当依据学情进行教学。同时,复习课的内容多,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倘若将所有复习任务放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影响学生梳理、巩固知识、技能的进度。要想有效地实施复习课教学,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梳理、巩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对知识的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发现自身的认知漏洞,继而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切实弥补认知漏洞。前置性作业尤其可使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复习目的,从而增强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在理清前置性作业内涵及其价值的基础上,联系具体的复习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前置性作业,助力学生自主探究复习内容,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前置性作业的界定及价值
(一)前置性作业的界定
前置性作业又被称作“前置小研究”,是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扣学习要点精心设计的不同形式的学习问题、任务、要求等[1]。前置性作业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自主性。前置性作业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主体性,联想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等,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自主决定学习活动的进程和体验方式。二是引导性。前置性作业重在为学生指明复习方向。在明确的前置性作业的助力下,学生可以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有助于其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获得良好发展。三是发展性。前置性作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复习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
(二)前置性作业的价值
本文的前置性作业的价值是针对小学数学复习课而言的,其价值具体如下:
1.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复习是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的活动[2]。在参与新授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了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上,学生应主动调动知识储备,联想相关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上,部分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单向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过度的依赖,很少自主复习。然而,前置性作业是学生掌握数学复习主动权的助力。在前置性作业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联想相关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意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今后主动地参与数学复习课教学,并且能真正地将复习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有助于学生转变传统的复习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上,学生往往进行接受式学习,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机械地整理数学知识和方法,解答练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数学学习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前置性作业可以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复习方式。具体来说,学生在课前阶段进行自主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认知漏洞,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上与他人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时,他们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使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弥补认知漏洞,建立深刻的数学认知,同时积累问题解决经验。在积极的学习情感的支撑下,学生会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在前置性作业的助力下,学生可以由始至终地参与复习课,顺其自然地转变传统的复习方式。
3.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学学习成绩不再是评判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起始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成为评判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一大标准。在前置性作业的助力下,学生可以发挥空间观念、量感、数感等的作用,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轻松地回顾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通过认真批改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可以了解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而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
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要想实现前置性作业之于数学复习课的价值,教师应当依据复习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前置性作业。
(一)设计阅读类前置性作业
阅读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的直接方式[3]。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知识储备,主动联想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温故知新,为进行深入的数学探究做好准备。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之前,教师可围绕复习目标和复习要点,设计阅读类前置性作业。
例如,“直线、射线和线段”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新授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了直线、射线和线段,建构了一定的认知。数学教材中给出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这些概念中暗含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在已有认知的辅助下,学生可深入地剖析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发现它们的特点及区别。基于此,教师可以“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及其区别”为复习要点,设计如下阅读类前置性作业:
请大家自读教材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回想课堂学习内容,圈出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特点的关键字词,试着分析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
(注意:请大家开放思维,使用适宜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探究结果,准备在课堂上和他人交流)。
在此作业的驱动下,学生会走进数学教材中,自觉地使用批注式阅读策略,主动迁移已有数学认知,发现关键信息并认真思考,进一步认知直线、射线和线段,为课堂复习做好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不仅能锻炼数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还能进一步强化数学认知,提高复习效果。
(二)设计绘制类前置性作业
绘制类作业是数学与美术相结合的作业形式。大部分小学生对绘制有浓厚的兴趣。在绘制的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地发挥思维作用,联想相关的数学知识,探寻知识间的关系,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逻辑思维水平。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探寻、掌握数学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4]。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之前,教师可根据复习课教学目标和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设计绘制类前置性作业。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先后编排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均涉及转化思想。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尽管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是忽视了转化思想,没能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针对此情况,在复习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转化思想为要点,设计如下绘制类前置性作业: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分别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其中有没有共同之处。请大家根据自己脑海中联想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借助不同的框架和线段来展现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究方法及其之间的关联。
在此作业的推动下,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在脑海中回顾探究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方法的画面,总结不同的探究方法,重点探寻共性方法,并绘制思维导图。如此,大部分学生可以轻松地发现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尤其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可以建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小部分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认知漏洞,并在复习课上查漏补缺。
(三)设计问题解决类前置性作业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5]。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学生展现成果的途径,还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途径。在参与新授课学习时,学生会积极探究新知内容,建构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存在的认知漏洞需要在复习课上弥补。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新授课学习情况编设数学试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认知漏洞。在复习课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指导,以切实增强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大部分学生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于是,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复习课教学之前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前置性作业,具体如下:
基础性作业:
(1)现有一个长方体,在高不变的情况下,将其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8倍。请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2)将一个长2 m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切割成三段。切割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3.2 m2。请问,原来的这个长方体木块的体积是多少?
拓展性作业:
(3)现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测量可以确定其长为20 dm,宽为16 dm,深2 dm。
①向这个长方体玻璃缸中倒入深1.5 dm的水,请问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向这个长方体玻璃缸中放入一块小石头,
此时水面高度上升到1.9 dm。请问这个小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注意:请自选作业,最少完成两个题目。)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认真读题,提取、分析关键信息,确定数量关系,继而迁移已有数学认知,尝试列算式、运算。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暴露了自己的认知漏洞和解题问题。就此,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弥补不足。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作业不仅是学生课后学习的辅助,还是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助力。前置性作业是数学作业的重要类型,重在颠覆传统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获得自主学习机会的同时积极探究学习内容,做好课堂集体学习准备。复习应该是一项以生为本的,以梳理、归纳知识为主的活动,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前置性作业的特点,将其作为复习课教学的工具,联系复习课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阅读类前置性作业、绘制类前置性作业、问题解决类前置性作业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复习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回顾、总结数学所学,为参与复习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娟.学案导学范式背景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J].新课程,2023(1):145-147.
朱宏龙.对前置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思考[J].智力,2022(23):51-54.
王逸骏.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类型的质性研究:基于扎根理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12):36-39.
彭梅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21(5):73.
李星.前置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1(10):63-64.
作者简介:李素菊(1974.5-),女,福建惠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坑小学,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本科学历,曾被评为惠安县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