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5-01-31 00:00:00廖素贞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幼儿园

摘 要:生活化材料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多样性、自然性的教育特征,将其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创意灵感。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材料的开发,借助生活化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文章基于幼儿教育特点及幼儿发展情况,从材料特点、材料投放、材料价值三个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式,旨在借助生活化材料激活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学;生活化材料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86-03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还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生活化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资源,兼具创意性和实用性特点,能满足不同幼儿的艺术创作及游戏需求。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都可成为生活化材料。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材料的开发,并基于美术教学活动的特点,为幼儿设计具有趣味性、创意性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大胆地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

一、解读生活化材料特点,丰富美术创作素材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包含绘画、手工、剪纸、泥塑等多项活动,为幼儿准备充足的创作材料是保障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将生活化材料合理运用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对教学质量提升起着积极作用[1]。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全面解读生活化材料的特点,并将其进行分类,为幼儿提供更多美术创作素材。

(一)贴近自然——自然中的生活化材料

大自然物产丰富、形色多样,从物品角度出发,树木、泥土、石块都可作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材料,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象能为幼儿提供最自然、直接的生活化材料;从美术资源视角出发,自然中的颜色、声音、形态为隐性的生活化材料,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能为幼儿带来既熟悉又新奇的学习体验[2]。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环境中,让幼儿自主收集自然中的生活化材料,如飘落的花瓣和树叶、干枯的树枝、飞舞的柳絮、湿润的泥土、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等。教师可引导幼儿说出不同材料的名称及其特点,并鼓励其大胆想象,讲述这些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初步发展幼儿“创造美”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可利用自然中的隐性生活化材料向幼儿教授美术知识。例如,在幼儿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花朵时,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颜料的相关知识,向幼儿介绍花朵的颜色及颜色的特点,以此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教师还可利用枯树的造型,向幼儿介绍“自然根雕”这一艺术品,开阔幼儿的美术学习视野,让其了解生活化材料的更多用途,为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提供全新灵感。

(二)废旧物品——生活中的生活化材料

废旧物品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最为常见。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素材中,废旧物品通常被归为“低结构性材料”,其大多源于被淘汰的生活用品。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经过消毒处理的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通过美术教学课堂将其打造成全新的艺术形式。在应用该生活化材料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让幼儿尽可能地独立完成美术活动。

教师要先引导幼儿发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废纸盒、酸奶瓶、包装袋、泡沫板、废旧布料、用过的一次性用品等,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让幼儿将这些生活化材料“变废为宝”,在此过程中发展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参考案例。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用一次性筷子做的收纳筐、用吸管做的小船、用一次性餐盘做的面具等,为幼儿提供更多艺术创作思路与灵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家居用品——被忽视的生活化材料

在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提及生活化材料,教师与幼儿常常会围绕上述两类材料展开探讨,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但其实一切可被正常运用于美术活动中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生活化材料。对此,教师应打破对生活化材料的刻板印象,拓宽教育视角,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将那些被忽视的生活化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在此类生活化材料的收集与运用中,教师可围绕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向幼儿提出问题。例如,针对“衣架”这一生活化材料,教师可询问幼儿“衣架的用处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可以用它做什么?”,引导他们将身边常见的家居用品视为美术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幼儿基于教师的提问展开联想,提出“衣架拆开可以用于缠绕固定”“衣架的弯钩看起来像鱼钩”“在衣架上做装饰可改造为头饰”等想法,常被忽视的生活化材料也能被巧妙地运用在美术活动中。同理,教师还可让幼儿对鼠标垫、水盆、收纳盒、茶叶罐等物品进行改造,使其在探究生活化材料应用方式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科学投放生活化材料,关注幼儿美术需求

3~6岁幼儿受经验、教育环境、成长模式等因素影响,其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尤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能力与创作思路大有不同,所设计的美术作品也有较大的差别[3]。对此,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注重生活化材料的科学投放,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一)基于年龄特点投放美术材料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通常被分成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生活化材料应用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时,教师可基于各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投放美术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尚未掌握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的用法,也无法顺利完成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美术活动。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为其提供废旧布料、包装纸、纸箱等生活化材料。如此既能保证材料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又能满足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对生活化材料的有效运用。中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升,已经掌握了基本美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师可为中班幼儿提供塑料瓶、易拉罐、泡沫板等需要加工的生活化材料,以进一步提高中班幼儿的操作能力。大班幼儿各项能力较强,能独立完成一些美术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为大班幼儿投放纽扣、麦穗、塑料水管、橡皮筋等生活化材料,并鼓励大班幼儿大胆想象、自由构建,从而发展美术创造能力。

(二)基于能力特征投放美术材料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同幼儿的操作能力、活动想法不同,对生活化材料的开发也会从不同层面进行,因此所呈现的美术作品也有较大区别。对此,教师可基于幼儿能力的特征为其科学投放美术材料,以实现生活化材料的有效运用。

例如,教师可观察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根据其实际能力和操作需要投放材料。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擅长使用安全剪刀,能用安全剪刀剪出各种精美的美术作品。基于此,教师可为这些幼儿准备彩色废纸、废旧布料等需要用安全剪刀加工的生活化材料,使幼儿能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能力优势。又如,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对色彩很敏感,在对生活材料的选择上更看重材料的色彩搭配。基于此,教师可围绕“色彩”这一元素为他们投放生活化材料,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美术作品。

三、开发生活化材料价值,实施多元美术教学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某一活动、某一形式,生活化材料也并非指单纯地用材料完成美术作品。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材料的开发,结合美术教学特征、生活化材料特点为幼儿打造多种学习项目。下面,笔者将围绕开展主题活动、注重形式创新、搭建经验支架三方面,对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主题活动,创意设计

教师可基于生活化材料为幼儿设计具有创意性的主题美术活动[4]。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围绕生活化材料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明确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向。主题活动既要保证幼儿能从中收获全新的美术体验,又能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基于生活化材料的特点,教师可为幼儿设计“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要求幼儿对生活化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具有创意性的美术作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可这样设计“变废为宝”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借助生活化材料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幼儿对色彩概念的认识和对颜色的敏感性;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增强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根据生活化材料的特点确定了美术教学的目标及方向,让幼儿在创造、表现、设计中实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策划“主题活动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鼓励其说出自己运用的生活化材料及加工方式,让幼儿进一步体会生活化材料的趣味性。

(二)创新形式,释放灵感

在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学习活动局限于室内,单纯地让幼儿完成对生活化材料的开发与建构,教学模式存在“教育壁垒”。为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优势,教师可创新教学形式,拓宽美术教学环境,释放幼儿的创作灵感。

例如,教师可结合户外自然环境设计美术教学活动,借助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化材料为幼儿打造新型美术课堂。在户外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开展“造型拓印”活动,即将拓印材料置于模板上,用按压的方式印出想要的模型。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泥土地”作为印刷版,利用植物、水果、蔬菜、树叶、花朵等生活化材料完成拓印作品,从中感知自然生物的“造型美”。教师还可组织开展“扎染”艺术活动,即将捆绑好的布艺材料浸入色浆,通过颜色的晕染创造出别样的花样。教师可带领幼儿提炼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色浆”,如将红色的鲜花碾碎挤出的红色汁液、野果榨汁得到的带有色素的汁液等,通过色浆的提取创造出富有自然气息的扎染作品。教师也可组织开展“沙土造型”活动,让幼儿利用湿润泥土完成泥塑,或让幼儿利用细沙作画等。简言之,教师要创新教育形式,以更好地释放幼儿的艺术灵感,使其收获别样的学习体验。

(三)经验支架,强化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确定幼儿的能力发展阶段,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经验帮助,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5]。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关注幼儿对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情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架”,让其能在操作中掌握更丰富的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废旧纸张”这一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被用于剪纸、折纸、拼贴画教学活动中。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尝试将废旧纸张裁成等长等宽的纸条,并将每一条都卷成卷。通过幼儿这一行为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操作能力有所提升,且无意间触及了“衍纸艺术”的基本形式。对此,教师可为幼儿搭建经验支架,向幼儿详细、系统地介绍“衍纸艺术”,并告知幼儿衍纸工艺的基本形式、特点与方法,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创造出全新的美术作品。如此一来,教师通过搭建“经验支架”让幼儿深度开发了生活化材料,同时发展了操作能力与创造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策略。随着对生活化材料的深度开发,其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教育潜力及价值。基于此,教师应调整教育思路、打破教育壁垒,应用独特的生活化材料创新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确保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借助生活化材料让幼儿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发挥出生活化创意美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袁雪琴.运用生活化材料优化幼儿美术活动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6):153-155.

俞秀菊.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与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1):88-90.

吴涵欣.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作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95-97.

杨志华.发掘生活材料,让幼儿美术活动多姿多彩[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84-86.

徐英.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22(21):47-48.

作者简介:廖素贞(1988.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44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0:18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27:26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2:2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