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5-01-31 00:00:00邹雅琼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创意实践是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在此背景下,作者搜集、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组织课外实践、开拓学生思路、激发想象能力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实践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89-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部分指出,教师必须聚焦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其中,创意实践素养是指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艺术创新的能力[1]。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彰显美术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体验活动中进行创意联想和创作,最终促进其创意实践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真正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个人审美及思想情感的流露。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运用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元素,创造性地描绘和表达某一形象,从而使整个艺术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2]。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性表现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个人创意进行联想和创作。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创造力得以激发,从而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特点,设计体验性、实践性强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机会。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学生得以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寻求新颖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作的空间和平台,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在具体的创意实践活动中,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通过参与大量的创意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具有创意性的标志性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并鼓励其设计制作出可以体现自己独特创意的艺术成果。此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作品审美意识和判断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某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形成一定了解,从而发展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实践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创意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够实现多种情境的创设,将抽象、复杂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进行直观性的学习,从而对知识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3]。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手段,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在开放、活跃的氛围中萌生参与美术创作的欲望,为其设计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提供环境保障。

例如,在教授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剪纸(一)”时,为了让学生在“剪纸”美术教学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创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起源、剪纸方法和流派等,并展示一些剪纸符号。视频中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对“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打开课件,给学生展示一则“如何快速剪出一只小鸟”的视频。视频中包括生动的裁剪画面和详细的剪纸步骤,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欲望和潜在的创新思维。比如,有的学生想要剪一只小蜜蜂,有的则想剪出一只蝴蝶,还有的想剪出一只大公鸡……如此,便为学生接下来进行动手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大胆创造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此,教师必须变革以往“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对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游戏教学法等的运用来点燃学生参与创意实践的热情,并以最专注、认真的状态来完成创作,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粉印纸版画”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感知粉印纸版画独特视觉美感的基础上,运用粉印纸版画的拓印技巧来展现自己的独特创意。对此,教师可创新教法,先采取“示范法”,利用粗铅笔、吹塑纸等材料对粉印纸版画的“制版”和“拓印”技巧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粉印纸版画的兴趣。再采取“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在泡沫板(吹塑纸)上画出笑脸,并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印一印。这一操作难度不大,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拓印能力。最后,教师可采取“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毛笔、水杯、颜料、调色盘、卡纸等材料进行大胆创造。例如,有的学生在吹塑纸上画出了一个七星瓢虫,在涂一涂、印一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粉印纸版画的独特魅力,从而发展了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组织课外实践,提升实践素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根本在于生活。”他认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生活元素的挖掘,勇于冲破教材的束缚,把视野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组织课外实践等活动加强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通过学生的亲身经验,使他们更加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触摸,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灵感,确保他们的创意实践能指向生活。这样,学生的美术作品才会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学生才能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创意实践素养[4]。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风筝”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风筝的造型特点,掌握对称事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放风筝的乐趣。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或附近的公园放飞风筝,要求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风筝造型进行观察、欣赏、触摸和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提问,如:“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蝴蝶样式的风筝,它的色彩怎么样?外形有什么特点呢?”如此一来,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和触摸中就能体会到风筝的对称性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风筝的飞行原理和图案设计方法,并鼓励他们结合自己以往放风筝的亲身体验来动手设计一个简洁有趣、有创意的风筝造型,最后亲手把自己设计的风筝放飞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促进他们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

(四)开拓学生思路,进行创意联想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范画进行模仿,偶尔也会临摹教材中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绘画创作难以彰显学生自身的独特想法,也缺乏个性化的表达,不利于其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鉴赏作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奇的想法,最终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例如,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奇怪的梦”一课就十分适合激发学生的创意联想。“奇怪”二字是学生创意思维的发散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己梦境的“奇怪之处”,探究梦中的荒诞画面。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通过为学生播放《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动画视频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惊叹于爱丽丝的奇特梦境,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梦境进行回忆和叙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创造。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的梦里出现了哪些人物或景象?梦里的世界有什么色彩?是可怕的、美好的还是奇异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梦进行创意联想,利用油画棒、毛笔、水彩笔等材料将自己梦中的场面用笔画下来,最终形成一幅有创意、有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如此,学生通过创意联想,有效地提升了创意实践素养。

(五)激发想象能力,形成创意作品

想象是指学生凭借自己头脑中的记忆对某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更新颖别致的形象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的重要前提。只有大胆想象,才能产生更广阔的创造空间[5]。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往往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具体的艺术成果,并逐步形成有创意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创意实践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以教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雕萝卜”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欣赏萝卜雕刻作品的艺术特征,掌握雕刻萝卜的具体方法,然后对萝卜的外形、颜色等进行想象,从而雕刻出生动有趣的、有创意的作品。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常见的萝卜雕刻作品,让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造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使他们认识到萝卜不仅可以供人们食用,还可以通过雕刻、装饰变成艺术品。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雕刻萝卜的技巧和方法,如“切”“刻”“挖”“嵌”等,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雕刻萝卜的方法。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刚才的萝卜造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作,利用刻刀、萝卜、豆子、牙签等材料创造出有新意、有特色的萝卜雕刻作品。这样,通过激发想象力,学生可以主动地设计萝卜造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从而实现对创意实践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意实践”是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在认真践行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组织美术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创造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创新,并通过动手实践将自己富有创意的想法转化成艺术成果,最终设计出个性化、新颖别致的艺术作品,以有效促进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苏秋湘.高中美术创意实践素养培养教学探究:以《把校园风景“穿”在身上》为例[J].成才,2023(12):83-85.

张亚琳.综合媒材巧创意 核心素养促生成:核心素养视域下多种媒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创意实践[J].漫画月刊,2023(11):16-17.

高婷儿.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儿童美术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油茶的秘密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5):178-180.

王薇薇.在小学美术手工课中落实创意实践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2):71-72.

吴建华.核心素养下的创意美术实践活动[J].家教世界,2021(18):20-21.

作者简介:邹雅琼(1990.11-),女,江苏常州人,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培养策略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07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7:52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7:09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