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5-01-26 00:00:00黄柳倩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四位一体学校体育

摘"要:为深化体教融合,实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探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进行研究。一是构建“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内外竞赛”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讨解决课内外“两张皮”问题。二是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体育心”教学模式,推动“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是构建“多指标+多方式+多主体”的多元考评体系,实施动态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练、赛、评”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育体育心”的教学效果。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可为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公共体育;高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80-05

Abstract:Todeepentheintegr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implementthe\"four-in-one\"goal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whichincludes\"enjoyingsports,enhancingphysicalfitness,perfectingpersonalityandtemperingwillpower\",itwillexploremethodsandapproachesfor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Usingliteraturereviewandlogicalanalysismethods,thisstudyinvestigatesthereformofpublicphysic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underthe\"four-in-one\"goal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thenewera.Firstly,itistoconstructa\"classroomteaching+extracurricularexercise+inandoutofclassroomcompetition\"curriculummodel,withhighlightingstudents'dominantposition,andexploringsolutionstothe\"twoskins\"probleminsideandoutsideofclass.Secondly,itistoconstructateachingmodelof\"bodyandmentalcultivation\"basedon\"sportsability+healthybehavior+sportsmorality\",promotethecollaborativeintegrationof\"spor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enhancestudents'coreacademicliteracy.Thirdly,itisnecessarytobuildadiversifiedevaluationsystemof\"multipletargets,multiplemethods,andmultiplesubjects\",implementdynamicevaluationoftheentireprocessofstudents'learning,itcanmobilize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in\"learning,practice,competition,andevaluation\",andimprovetheteachingeffectof\"bodyandmentalcultivation\".Underthe\"four-in-one\"goal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thenewera,thereformofPublicPhys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solvingtheproblemsof\"howtocultivatepeople\"and\"whatkindofpeopletocultivate\".

keywords:schoolsports;\"four-in-one\"goal;PublicPhysicalEduc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reform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对提升健康水平、培育积极情感、形塑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干预效果十分明显[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这充分体现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构建了“四位一体”目标体系,确立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坐标,发出了推动学校体育革命的号角。《lt;体育与健康gt;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体艺厅函〔2021〕28号)提出: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助、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4]。2023年7月29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成都FISU世界学术大会上的主旨报告提出:我们高度重视“体育”为“健康”护航……着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可见,探索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路径,对助力实现高校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体育课程模式欠完善

现行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体育课程模式单一,偏重课堂教学,未能聚合“教会、勤练、常赛”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难以学会技术、掌握技能,更谈不上运用技术、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品德了。

(二)"体育育人功能尚未挖掘

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不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重技能轻德育”及“重宣教轻历练”的弊端,导致体育所具有的塑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锤炼心理品格和修养道德情操等功能没有挖掘。

(三)"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不全面

以往成绩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单一,没有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没有体现运动习惯养成、体育品德习得等目标评价。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5]。

二"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贯彻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构建“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内外竞赛”的课程模式

1"把握“教会”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考虑的是“教什么”“用什么教”和“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6]。而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教会”的内涵告诉我们,“教会”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健康知识内容理解了、领会了,对所学技术掌握了和能用了,是“勤练、常赛”的基础与前提。“教会”的效果呈现出学生“勤练了、常赛了”,表现出学生的运动技能呈螺旋式上升。因此,把握“教会”内涵,遵循体育教育规律,从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优化,即从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进行“课堂教学”优化,进一步凸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帮互助,使内容更加适用,更加有趣,更加体现“育人”价值,有助于“四位一体”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贯彻“勤练”目标,提升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

“勤练”是通过学生的“学”与“练”体现,是运动技能形成的保障。“勤练”的结果指向养成习惯经常反复练,掌握技能掌握提高练,增强体能集中强化练[7]。首先,教师基于学情现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勤学苦练,乐在其中。其次,教师基于学习现状,把握“勤练”的度,做到强度到位、密度适宜,不断打磨技术、增强体能、锤炼意志。最后,教师基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将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3"落实“常赛”要求,推动学生“课内外竞赛”常态化

“常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环节,是以体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勤练”结果的外在表现形式[8],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体育独特的魅力[9],是学生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拓展和延伸[10],可以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通过“常赛”,不但能帮助学生切身体验身体的对抗、技术的运用以及在比赛中享受体育乐趣,锤炼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学生在比赛提升竞争性、合作性、规则要求等体育素养。同时,有助于推动学生“课内外竞赛”常态化,培养学生合作、竞争、责任与担当等体育品德。

(二)"发挥体育功能,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体育心”教学模式

毛泽东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11]。体育是“思政”之源,既发挥“育体”功能,又释放“育人”价值,真正做到“由体及德”“以体育德”和“以体育人”[12],达到“育体育心”之效果。

1"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人体的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的表现[13],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14],运动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和体验[15]。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原理实施教学。首先是泛化阶段,教师应以精炼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其次是分化过程,教师需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再次巩固过程,教师应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促进肌肉记忆加深,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是动作自动化阶段,教师应以成套技术及教学比赛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并引导其分析与综合,使知识与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不断检查动作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2"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其“健康行为”

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学生对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保持良好心态与情绪调控,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识与能力等;其次是增强学生的防伤防病意识,教会学生测定身体锻炼的常用指标(比如,如何测定安静心率,如何计算最大心率),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伤病防护意识,教会学生学会预防运动损伤、预防疾病、消除运动疲劳等方法;最后是树立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意识,加强学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教会学生互助与互救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应急处置与避险意识(如在运动中突发中暑、痉挛、扭伤,甚至骨折等),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协同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思政元素的核心在思想、定位在政治、根本在“育人”[16]。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动机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体”作用[17],协同融合育人。

从国家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奉献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典范,以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体育明星及民族英雄等为案例,培养学生的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形象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胸怀大志和追求卓越等良好品质。

从社会责任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合作精神。体育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在规则之下开展身体练习和体育活动,契约规则与道德规则[18],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规矩的责任者。潜移默化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加速学生的良性社会化进程[19]。校内外竞赛,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同舟共济、敬畏规则、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从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层面,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体育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等,达到“育体”“育智”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坚毅乐观的良好品质,达到“育心”效果;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育人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引导和促进学生“学练赛评”,构建“多指标+多方式+多主体”的多元考评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练、赛、评”一体化闭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才是体育学习的目标和价值[20]。从以体育人的角度入手,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这对高校学生享受体育乐趣、塑造健康体魄、培育健全人格和磨练意志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1]。

1"多指标考核评价,体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引导学生学练赛评

体育选项课考评指标。体育选项课考核占60%,根据各项目特点,设定考核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任课教师依据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以及学生课堂学习态度、作业、考勤情况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如果学生未参加“体育选项课”考试,期末成绩评定为“缺考”,则对应的体育课程成绩记为“缺考”。

体质健康测试考评指标。该项考核占体育课成绩的20%,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体质健康测试中所有项目(男女生各8项),缺测其中任一项目,对应的体育课程成绩记为“缺考”。计分项目:春季期以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的得分值计算其体育课成绩,秋季期以肺活量和耐力跑(男生1000m,女生800m)的得分值计算其体育课成绩。

校内外体育活动考评指标。校内外体育活动占20%,包括参加体育竞赛及体育锻炼的次数(打卡自我锻炼时间在45min以上计算1次),采用百分制评分(上限值为100分),期末再按照权重进行换算。获奖证书、参赛证明以及打卡记录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得分依据(表1)。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需要体育部门、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完成。

2"多方式考核评价,体现考核的导向性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适当评价方式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2]。该研究实施“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方式共存的“教考合分结合型”进行考核评价。前者是任课教师不参与所任班级课程的期末考试,而后者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表现进行灵活考核。

运用“教考分离”方式考核评价。“教考分离”是规范教学内容、约束教师教学行为的机制。对教务管理来说,它可规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试制度,有效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对教师来说,它可强化教师的责任心,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它可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课内外“勤练、常赛”的努力程度,凸显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习惯养成。可见,“教考分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有助于“教(学)、练、赛、评”闭环管理。

运用“教考合一”方式考核评价。“教考合一”既重视教学与考试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客观性,又重视其灵活性、差异性和主观性,是实施因材施教的考核评价方式。“教考合一”立足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和考试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3],“教考合一”应用于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及学生能力评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24]。可见,“教考合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考虑个体差异,从出勤现状、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等指标进行考核。

3"多元主体考核评价,体现考核的客观性与公平公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的学习过程,将以往的教师评价改为多元主体考核评价方式,即采用“师评+互评+自评”三主体评价,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课内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效果。考核评价细则见表2。

三"结束语

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通过三种路径实施以获其效果。一是通过构建“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内外竞赛”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实现课内外的“硬”连接,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内外“两张皮”问题;二是通过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体育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构建“多指标+多方式+多主体”多元考评体系,凸显“学中练,练得投入;练中赛,赛得真实;赛中评,评得到位,评中学,学得有效”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改革内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学校体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属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于学生学会技术、掌握技能、增长知识和懂得合作,更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还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核心素养发展。可见,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是帮助学生收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实现“身”与“心”同频共振之功效,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8-09].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董传升.走向主动健康: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体育方案探索[J].体育科学,2021,41(5):25-33.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lt;体育与健康gt;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1-06-23).[2023-08-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8-09].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6]朱伟强,张旭琳,杜鹃.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程常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118-128.

[7]于素梅.《lt;体育与健康gt;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十大政策要点落实策略探析[J].体育学刊,2021,28(5):1-13.

[8]李军,刘世磊.“教会、勤练、常赛”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与实践审思[J].体育学刊,2022,29(6):134-139.

[9]徐焕喆,赵勇军.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任务及措施[J].体育文化导刊,2022(2):98-103.

[10]尚力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5):96-103.

[1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9.

[12]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13]刘志云,马相华,董海军,等.我国中小学生运动能力非衡性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118-128.

[14]季浏.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6):1-9.

[15]于素梅,董鹏.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5):481-490.

[16]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38-42.

[17]宋迪,陈善平,谢丽君,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构、测量及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2):229-244.

[18]徐正旭,龚正伟.体育何以让“立德树人”成为可能[J].体育学刊,2019,26(4):8-15.

[19]李启迪,齐静,王章明.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31-137.

[20]周珂,乔石磊.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1987—2021《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体育学刊,2022,29(1):76-83.

[21]邢炜,张瑛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6):58-61.

[22]徐焰,汤韶敏,廖钰珊,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89-93.

[23]董旺森,杨胜.“教考合一”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5(19):79-81.

[24]王俊,苏妆,包红,等.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有机结合的研究-以针灸学考试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145-147.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2022JGA358);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专项重点课题“体育合作学习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身心健康的研究”(2024ZJY884);2023年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2023JB25)

作者简介:黄柳倩(1971-),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四位一体学校体育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财经(2016年32期)2016-12-05 17:33:06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探析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2:27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俱乐部教学在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03:44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2:30
航海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的对比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6:06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1:15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