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价值图谱构建及实践路径探索

2025-01-26 00:00:00陈继杨蕊赵彦华李大勇陈启辉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新工科课程思政

摘"要:该文以新工科背景为基础,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足,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图谱构建及实践路径。围绕新工科课程思政价值内涵,提出从课程体系角度构建课程思政价值图谱,并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价值重点。然后,通过多维度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提出从强化顶层设计、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思政目的和任务、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评估和监管等角度出发,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方案,增强课程思政体系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价值图谱;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80-05

Abstract:Basedon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thispaperexplorestheconstructionandpracticalpath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valuemapinviewoftheshortcomingsin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Focusingontheconnot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valueofnewengineeringcourses,thispaperputsforwardtoconstructamap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valueofcoursesfromtheperspectiveofcurriculumsystem,andmakesclearthevaluefocusofdifferenttrainingstages.Then,throughmulti-dimensionalimplementationofthe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monstrationcurriculumsystem,thispaperexploresthepath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practice,andputsforwardasetofscientificandeffective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andimplementationplansfromtheperspectivesofstrengtheningthetop-leveldesign,buildingavalue-oriented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monstrationcurriculumsystem,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eachers,clarifyingthepurposeandtasks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ptimizingcurriculumsettings,innovatingteachingmethods,andstrengtheningevaluationandsupervision,soastoenhancethesynergy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ystemandimprov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

Keywords: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valuegraph;practicalpath

为有效应对新一轮产业与技术革命,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1]。新工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当今时代,学生受到各方面不同观念、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使得其思维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发展背景下,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但是由于思政课程的课程属性,难以保证实施效果。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已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强调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通过课程思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4]。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内涵,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若干不足。

(一)"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内涵建设不完备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内涵是课程思政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同研究者和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和理解也不同,尤其是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5]。然而,新工科背景下各专业思政建设价值意蕴挖掘不系统、不充分。

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价值图谱多从某一门课程的角度进行分析[6-8],缺乏对于整个专业系统性的分析和指导。另外,不同学习阶段课程思政育人重点不够明确,衔接连贯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界定的准确性。

(二)"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规划不够完善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却未能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发展有机结合。首先,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规划时,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致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性和目标导向性。其次,学科融合不够深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但实际上在一些课程中,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够深入,教学内容还是相对独立,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另外,教材编写缺乏系统性。一些课程的教材编写存在问题,既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无法覆盖到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

(三)"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指导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体系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缺乏准确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尽管已经有很多经验和案例可以借鉴,但是对于一些高校而言,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难以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其次,培训力度不够。在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够。另外,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成长情况。

二"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价值图谱构建

课程思政价值图谱在任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起到明确课程目标与价值取向的作用,也是课程思政贯穿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有效保障。因此,课程思政价值图谱构建和实践是解决上述课程思政建设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为解决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育人部分脱节、课程思政“硬融入”与“表面化”等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了“四全覆盖”模式的探究[9],要求将思政元素覆盖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覆盖全部课程课堂教学、覆盖全部教材体系、覆盖全部专任教师,可以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另外,也有研究者提出基于精神谱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新格局,在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0]。

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工作全面建设和有效实施,本文提出从专业大类的角度,用标准驱动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围绕课程思政内涵,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确定各培养阶段价值重点,完善价值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价值图谱,如图1所示。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价值图谱,并将其展现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框架结构,教师可以系统地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工科教育中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一)"课程体系划分

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其他专业认证标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将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和工程基础类、专业课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

(二)"挖掘思政元素

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课程思政具有不同的重点和目标。

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史”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新创业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等,通过讲授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使他们成为有情怀和担当的公民。

在机械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可以加强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开设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等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和工程化学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和实验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专业基础和工程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和工程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材料力学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对社会负责任的意识。

其次,机械原理也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之一,它主要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机械构造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掌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同时,该课程还强调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遵循的安全、可靠、高效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为将来从事机械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4"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匠精神。

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具等。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细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这要求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其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另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涉及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同时,学生还会接触到一些与科技发展和现代化生产密切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

在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程伦理和法律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工程师的工作特点和社会责任。

例如,毕业设计课程是每名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机械产品或系统来展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产品的影响。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伦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以确保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毕业设计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生产实习课程提供了一个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机会。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机械产品的制造和装配中,了解并掌握各种工艺和生产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设备、完成任务,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具体的技术和工艺,还培养了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他们还能够感受到工作的辛苦和细致,从而增强了对劳动价值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因此,生产实习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工程职业价值的认识。

(三)"确定价值重点

在大学课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不同学期开设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价值重点。

各学期开设课程特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安排在第1至第4学期,专业基础类和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在第1至第5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5至第7学期,工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在第2至第7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因此,在大一、二课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在大三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四课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关注社会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在课程思政元素设置时也需有针对性。在各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工科类学生重点挖掘工匠精神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济管理类学生重要强调诚信与法治等元素。

三"多维度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多维度实施课程思政是更好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指导性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是构建课程思政价值图谱的关键一环。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各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注重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设置相关的思政课程或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二)"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同时,这一体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促进跨学科融合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通过不断完善和推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置,遴选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参与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群协同育人水平,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新一代人才,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在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中应该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提供具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思政意识

实施多维度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较强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思政教师。

(四)"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

制订课程大纲时需要制定明确的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例如,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重项目的社会影响,鼓励他们考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的联系,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新工科背景下,我们设计教学方法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问题导向的学习、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论坛等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分享经验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优化课程设置

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同时采用一系列措施使其更加整合、协调,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示范课程体系既需要包含核心的思政课程,同时还应该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的思政教育内容,确保思政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课程融合统一,比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或者将思政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串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单向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维度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七)"加强评估和监管

实施多维度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管。通过定期的评估和监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结束语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课程体系角度,围绕新工科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充分挖掘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内涵,完善单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育人价值目标,增强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类别划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并针对课程设置确定各培养阶段价值重点,全面重点突出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提升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认知。其次,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提出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示范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构建符合相关标准的课程思政内容和评价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评估和监管等多维度来保障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超,赵延喜,姜景山.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10(3):101-104.

[2]周萌,董哲,王晶,等.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22,12(52):14-18.

[3]李亚奇,汪波,王新军.曹继平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3(3):29-36.

[4]肖明伟,陈振斌,储春华.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4.

[5]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6]张咏梅,杨光辉,郑莉芳.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34):180-183.

[7]方勇,杨宇,杨文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3,3(1):117-122.

[8]云洁.新形势下建设类院校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2,15(5):149-150.

[9]彭立威,施晓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四全覆盖”模式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63-70.

[10]万建军.基于精神谱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新格局[J].现代商贸工业,2023(14):189-192.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价值引领与标准驱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研究”(Z2022255)、“课程思政引领的工匠精神及创新能力主动提升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M2022218);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Z2021165)

第一作者简介:陈继文(1978-),男,汉族,山东昌邑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与管理,机器人与智能化装备技术。

*通信作者:杨蕊(1990-),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旋转机械微弱故障特征提取与智能诊断。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新工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