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关键时刻,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全面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力学作为理工科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受众面广泛,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该文介绍理论力学的课程特点以及思政教育的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效果分析,对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以及融入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使命;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93-04
Abstract:ContemporaryChinaisatacrucialmomentinthevasthistoryoftheChinesenation,andthequalityoftalenttraininghasadirectbearingontheconstructionofthesocialistcaus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orderto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establish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comprehensivelyandeffectivelypromot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ofcurriculum.Asabasiccourseinscienceandengineeringeducation,TheoreticalMechanicshasawideaudience.Wecancombin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thprofessionaleducationbystrengthen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ofcurriculum.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ofTheoreticalMechanicsandthetrainingmod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tprobesintotheintegrationpointsandway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curriculumthroughtheanalysisoftheimplementationeffect.
Keywords:historicalmission;TheoreticalMechanics;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establishmoralityandcultivatepeople;questionnairesurvey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2-3]。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直接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他们会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德、智、体、美、劳都应关注到,能打硬仗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四个正确认识”的主渠道。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的是自己专业领域的课程授课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思政。自2014年起,上海市率先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一"理论力学课程特点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一种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需要学习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还需要结合理工科专业知识教育进行系统训练[5]。理工科的专业课程看似与思政教育离得很远,但本质仍是培养人(不仅仅是获得谋生手段)的一个环节,所以也能并且必须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理论力学是理工科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理论力学为物理学提供了科学观、方法论、运算符号、逻辑演绎和思维方法;理论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第一次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对物理学理论进行诠释;理论力学课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与高等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相当。
青岛理工大学理论力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土木、机械、交通和材料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不同,理论力学多在每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包括62学时的课堂教学和2学时的实验实习,累计授课年均1000人左右。因此,在理论力学课程中推进思政建设,受众面广泛,可以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课程思政和理论力学的特点来看,一个属于思想教育、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一个属于基础教育、工程应用方面的课程。通过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理论力学知识教育的协调统一。
二"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一)"课程团队基本情况
青岛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力学教研室是我校建校以来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承担着全校理工科专业的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主要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根据专业和教学计划的不同,分工程力学A、B、C)、结构力学和建筑力学等课程。目前,理论力学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团队成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上分布合理:多数成员为力学专业,对基础力学掌握透彻;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学缘结构上尽量避免“近亲繁殖”。这种交叉式配置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理论力学教学团队一向重视师德师风培养和自身素质建设,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力行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认真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力学课程教学中,使同学们掌握必不可少的力学基础知识、常用的力学方法和思维,提高同学们运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提升理论水平的综合能力。近几年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讲座培训,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慢慢发掘与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元素,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思政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模式
作为专业课教师来说,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确实不容易,因为思政内容包含广泛,需要聚焦专业层面,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内涵拓展和优化升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元素的传授,避免“说教”“生切”“嫁接”[6-7]。对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思政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具体培养内容如图1所示。
具体到我校的理论力学课程,前期在教学团队的共同挖掘下,凝练了以下几个课程思政融入点。
1)在绪论部分介绍理论力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五个公理及两个推论,从严谨的理论力学角度讲授知识点,然后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力学知识在专业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2)在静力学基础部分介绍约束及约束反力,确定约束性质及其对应的约束反力,在讲解约束与自由的关系时,联系现实生活,引入“制约与反制约”“自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等内容。
3)在讲到合力作用的概念时,从知识点严格的逻辑推理,延伸到同向而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思政元素,避免硬植入。
4)在讲到“公理解释”时,向学生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的政治公理”。
5)在进行结构、构件的力学分析及计算时,引导同学们要做到规范、专注,结合工程案例介绍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作为我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理论力学以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课程要有灵魂,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塑造课程的灵魂,课程灵魂的核心是课程思政”为理念,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所谓“知行合一”的思政教学模式,就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知晓”爱家爱国之理;实施教学改革并严格课程管理,激发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培养其爱岗敬业和诚信守则的素养,使学生“践行”修身养德之道,实现“知”与“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统一。
三"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分析
当今的大学生处在一个海量知识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学生思想较为独立,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我的感知与理解,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8-9]。理论力学课程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的窗口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真实的反面案例警醒学生,建立底线原则。在掌握好课程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通过讲解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格局,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使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及时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对我校20级修读理论力学课程学生中的近两百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至图6所示。
从问卷调查五个问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整体的反馈信息呈现积极性、正面性。图2的统计结果认为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元素很重要的比例达74%,因为思政教育不在于一时一事,而应是漫长的、渗入式的教育,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持续推进,期望学生对于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图3和图4中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学生的认同程度比较高,表明课程团队思政教育方向的把握是正确的。图5的统计结果应该算是比较惊喜的,学生平时会抱怨作业太多、考勤太严等问题,但学生内心其实能够认识到严格的管理、高标准的要求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对于长期的职业规范的养成是有益处的。
通过我校理论力学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机械设计以及材料成型等专业进行探索式教学,将具有理工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引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共情,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课程思政融入点的精细打磨和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入方式,大大提升课程在学生中的接受度。从较长的时间角度来看,以理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例,争取未来五到十年时间内,投身国家重大基础工程领域的学子比例有显著增加,在“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领域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者的拼搏奋斗精神。
四"结束语
理工科教育改革创新要以国家重大工程战略需求为背景,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相互促进。通过打通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主渠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需求,将学习目标的建立、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新工科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也能够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作用,促进培养多方位卓越人才目标的达成[10]。“百年树人”充分说明了育人过程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作,其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历史大背景下,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保持定力、决心和耐心,与时俱进地实践并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是我们在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更好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2]张伦阳,王伟.“两个大局”视角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9-16.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侯才.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N].光明日报,2018-7-13.
[6]赵锋,孔军,陈广宇,等.立德树人为什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1(3):4-19.
[7]杨宇友,魏英杰.新时代背景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3(20):36-39.
[8]汤可可,王华宁,温建明.工科特色理论力学课程育人的三维融合模式建设[J].力学季刊,2022,43(1):190-195.
[9]叶志明,汪德江,赵慧玲.课程、教书、育人——理工类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42(2):214-218.
[10]李晋馥,曹树谦.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488-49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应力下卸荷及动力扰动作用诱发断裂滑移型岩爆机理和预警研究”(5187913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能力培训”(22080300926161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岩石裂缝应力识别与损伤评价研究”(ZR2020QE288);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五位一体’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F2024-014)
第一作者简介:田勇(1987-),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力学相关的教学科研。
*通信作者:缪玉松(198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爆炸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