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征凯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辽宁省各高职院校和我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开展情况,探究俱乐部教学模式特点,学生与教师对俱乐部教学的理解,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俱乐部教学 公共体育 高职
当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普通高职体育教学及其体制改革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共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为了推动我院的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试行的俱乐部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概念和在高职类院校的形成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俱乐部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包括身体素质课、选项课,按个人兴趣、志向在校网上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俱乐部教学课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分成初、中、高三级教学班,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高职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类院校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各个高职类院校体育俱乐部开设项目基本相同,主要有三大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极限飞盘、武术、瑜伽等。为了更好的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2014级排球、健美操和篮球三个选项(共计8个选项项目)的学生,共计986个学生以及担任这三个选项的6名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实验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986份,收回有效问卷964份,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6份,收回有效问卷6份。
调查显示,有8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一个学期上课刷卡显示,每周正常一次课两学时体育课,参加两次体育课的占实验学生总数的95.2%;3-4次的占87.4%;5-6次的占75.1%;7次以上的占57.8%。每周早操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天天锻炼的占47.2%;4-5次的占61.9%;2-3次的占83.5%。
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参与实验的有92.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的开设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但仍有14.8%的学生喜欢传统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17.5%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由于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方面,学不到东西。
通过对辽宁省其他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场地、器材方面依然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各校体育课的开展尤其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二是时间、空间,由于高职类院校与其他高校教学性质的不同,也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开展,高职类院校学生,尤其是多数高职院校2年级学生超过70%的时间要下企业实习、实践,这就形成了某个上课时间段学生人数暴增或骤减,直接会影响上课的正常进行。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即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研究的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体育教师,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15EB070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研.1998.02.
[2] 尚志强.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 2004.02.
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