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37首中国古典诗词,皆为先秦到明清的典范作品,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结合具体诗词,主要从理解意象深度剖析、还原意境创意鉴赏、研讨手法精准点拨等角度切入,探讨古典诗词鉴赏的有效策略,以期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诗词鉴赏课堂,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审美素养以及文化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重要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27-0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37首中国古典诗词,其占比较高,价值较为显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古诗词覆盖了先秦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民族风情、社会风貌、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突出成果,具有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了一一展现这些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笔者和其他教师一起组织了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活动,让学生立足不同视角、辩证地审视古典诗词的内容,深层挖掘古典诗词的内涵,并在此过程中得出个性化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鉴赏感受,熟练地掌握多种鉴赏方法,最终实现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理解意象,深度剖析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意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某些意象已经形成了共性特征。在诗词鉴赏中,深入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明确意象的来源,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解读作者的情感。
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其中“雁过也,正伤心”“梧桐更兼细雨”两句,提到了“大雁”和“梧桐”两个经典的意象。大雁是一种候鸟,到了秋季会有大雁群南飞的壮观景象。在古代,因大雁具有传递书信的功能,文人经常会在诗词创作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便是“大雁”这一意象的原型。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作者以“雁过也,正伤心”为载体,抒发了“大雁未能带回日日期盼的书信”的愁思。“梧桐”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每到秋天,梧桐树的树叶就会纷纷飘落,而词人运用“梧桐”这一意象,其目的是展现自身在悲秋时节的愁思。在鉴赏诗词时,当学生深度剖析了诗词的意象后,便可深入地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继而为品味诗词打下基础。
诚然,意象的内涵和意义并不是亘古不变、千篇一律的,具有不同人生经历、处于不同生活际遇的作者会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以“梧桐”这一意象为例,王安石在《孤桐》一诗中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描绘了挺拔高大、直耸云霄的梧桐树。王安石以梧桐自喻,抒发了自身虽屡遭重创、仍坚定内心、刚正不阿的理想信念,也表达了他不畏艰辛和苦难的决心。与李清照的“梧桐”相比,王安石笔下的梧桐更为坚毅和挺拔,而两种不同的含义,也见证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命运轨迹和不同的人生理想。
二、还原意境,创意鉴赏
古典诗词的创作大多以意象为载体。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与串联,构成一定的意境,进而凸显诗词的主旨和情感内涵。因而,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还原意境,让他们在创意鉴赏环节,以口述、改写等形式,展现诗词中的意境,并尝试解读诗词的思想与情感。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这是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深巷”等意象,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打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者以身处牢笼中的鸟儿、被池塘禁锢的鱼儿为主,营造了一种充满束缚和挣扎的世俗意境,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后者以“方宅”“草屋”等意象为主,通过巧妙地组合和串联,营造了一种极具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的恬淡意境,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陶渊明脱离官场后回归本真的愉悦和欣喜。在创意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诗词中的主要意象,绘制两幅图画,一幅图以“羁鸟”“旧林”“池鱼”“故渊”这几个意象为主,还原充满束缚和挣扎的世俗意象;一幅图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深巷”等意象为主,还原极具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的恬淡意境。引导学生对两幅图进行比较和赏析,进一步体会诗人在两种意境中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的心境变化。
又如,在《诗经·静女》中,仅有“彤管”和“荑”两个意象,也没有过多地描绘客观环境,但是,诗歌中的人物往往都处在特定的环境中,说明这首诗的环境要素被隐藏起来了。基于此,在创意鉴赏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合理联想和大胆想象,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以及人物的状态,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等角度,还原诗歌的意境,并通过创意改写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
微风温柔地拂过脸庞,夹杂着桃花的香气。“静女”羞涩地躲在墙角,偷偷地遥望着远方的男子,脸上露出了甜蜜又欣喜的神情。远处的男子左顾右盼、期待着佳人的到来。
通过创意化改写,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融入了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诗词的意境。如此一来,学生体会到了诗词中男女主人公纯粹又珍贵的情感。从鉴赏的角度来看,以创意改写的形式还原意境,学生能够与诗词中的心意相通、情感相融。
三、研讨手法,精准点拨
古典诗词有一套独特的写作手法,只有明确了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方可进一步挖掘诗词中富含的审美元素、寄托的情感内涵。因而,在古典诗词鉴赏指导中,教师要把握时机、精准点拨,引导学生研讨古典诗词的写法,帮助学生明确某一种写法对应的表达效果,进而从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多个角度,审视诗词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以借景抒情这一写法为例。在运用此类写法时,作者会以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为素材,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寄托自身的理想信念。所以,作者笔下的落叶、明月、江水等景物,都拥有了主观情感。以黄庭坚的《登快阁》一诗为例。诗人在前四句描绘了登上快阁后窥见的景色,即“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绘了天地之间万木萧条、明月朗朗和江水清澈的自然风光,透过这样的景色,展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以及远大的抱负,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抱负无法实现的苦痛与无奈。通过适当的点拨,学生可从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入手,领会黄庭坚表达的真实情感。
杜甫的《登高》一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诗歌的前四句以杜甫的登高见闻为素材,紧扣秋季的特征,巧妙地描绘了“疾风”“天空”“猿啼”“渚”“鸟”“落木”“江水”等秋景,勾勒出典型的悲秋景象。诗人在秋日登上高处,面对阵阵疾风、听着远处传来的猿啼,随着视线的转动,他又看到了水清沙白的小洲、盘旋不停的鸟群,由此描绘了一幅充满色彩美、结构美的秋日图。那么,作者写景的意图是什么呢?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景”转向“情”,结合诗歌的后四句以及杜甫的真实际遇,解读诗人借悲秋之景所传达的真实情感,即:孤苦无依、漂泊不定的复杂情感。
四、巧妙炼字,感悟魅力
古典诗词的语言独具韵味、个性突出。有的绮丽雄壮,有的清新自然,有的简练直白、有的秀美婉约。不同的诗词,其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在诗词鉴赏中,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解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巧妙地炼字,聚焦诗词的关键字词,立足整首诗词的语境,鉴赏关键字词的真实含义和审美特征。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者通过想象,以极具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赤壁的景象。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连用“穿”“拍”“卷”三个动词,从形、声和色三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波涛汹涌的奇险画面,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景,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蓄势。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穿”“拍”“卷”这三个动词进行锤炼和分析,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词句的宏大气势,进而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感知词句的无限魅力。
除了在原文中炼字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替换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在对比过程中明确原文的优势以及作者锤炼字词的功力。如此,学生即可深入地品析诗词的美感、领略诗词的深意,获得更强烈的阅读体验。
总之,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积累,教师明确了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并从深度剖析、创意鉴赏、精准点拨、巧妙炼字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还原古诗词的意境,并研讨古诗词的写作方法、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在鉴赏过程中,学生更为全面且直观地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同时也生发出个性化的见解与感悟。与上鉴赏课前相比,学生的诗词鉴赏和文本解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代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2(7):24-26.
[2]题正启.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优化措施[J].天津教育,2022(18):153-155.
[3]施慧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4):40-41.
作者简介:郑承(1971—),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