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互搏 圆通自洽

2025-01-17 00:00:00顾萍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议论文

摘要:议论文写作要摆明写作观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并不到位,经常出现呈现了观点但又好像没完全呈现的情况,论文观点并不明确。在写作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论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化思维,使表达严谨有力,进而收到观点明确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论敌”;议论文;观点明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46-03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观点明确。”学生对于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不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要求“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而且在作文评分细则中对于一类卷作文通常也有“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这样的要求呈现。但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并不到位,经常出现“呈现了观点但又好像没完全呈现”的情况,观点不够明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论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议论文写作。

一、理解“虚拟论敌”的运用价值

观点明确似乎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提出观点,并且多数情况下作文题目中就有写作方向的提示。比如,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和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卷的几道作文题,材料中提示信息都是较为丰富的。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的最后一句“故事是有力量的”基本明确了观点,学生根据这一核心观点去写作几乎不会出现偏题的情况。

但学生提出观点不等于明确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学生习作的片段如下:

不读故事,你怎会知道黛玉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凉;或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又怎能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又或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愁思。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都赠予我浩大的空间去遐想,去感受每一个作者笔中的思绪。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好的故事,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初读文章,“故事”“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这几处字眼给人们一种感受,这位学生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的要求作出了明确的呼应,可谓观点明确。细读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谢花飞花满天”这是故事吗?假设这些是故事,它们是怎样让我们产生遐想的?这些故事又是如何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这些疑问在作文中没有得到清晰的解答,文章的观点也因此说不上明确了。

如何让观点变得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这是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在介绍“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时提到的方法。

“虚拟论敌”可以从“虚拟”“论敌”两个概念去理解。“论敌”作为这一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指的是与己方持相反观点的一方,而“虚拟”作为修饰语,明确了这个“论敌”的来源,并非现实生活中真正与自己展开辩驳的某一个人,而是自己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想象出来的一个驳论者。

为什么是“虚拟论敌”?因为我们的写作是单向的,就此一篇,需要在800字的篇幅中把自己的观点尽可能鲜明准确地呈现出来,而不能像真实生活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就“新政”展开多番较量,在驳斥对方观点进一步弥补自己的逻辑漏洞,明确自己的观点。所以“虚拟论敌”其实是我们在议论中对于自己的观点作出全面思考,以使得我们的观点表达更为明确严谨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认识“虚拟论敌”的运用途径

在表达观点时要思考论述是否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即论据、论证、论点三者之间能否组成圆通自洽的整体。如上文所展示的片段中,尽管作者也提出了“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观点,但“花谢花飞花满天”等诗句并不是故事,这就属于概念上不严谨,导致观点内涵偏差,容易被驳倒,而“花谢花飞花满天”等如何让人产生遐想、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文中又只字未提,在论证上缺乏合乎逻辑的阐述,观点很难站住脚。

(一)借助“虚拟论敌”阐明概念的内涵

借用“虚拟论敌”对中心观点的某一部分进行质疑否定,然后再对质疑做出合乎情理的补充说明,这样观点内涵就会更为清晰明确。以《六国论》为例,苏洵提出了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齐、燕、赵三国并未割让土地贿赂秦国,苏洵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借助“或曰”,以“虚拟论敌”的形势对自己的观点展开“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诘问,针对这一质疑,苏洵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做出合理解释。苏洵在文章中就是借用“虚拟论敌”的方式,对“赂秦”作出了内涵的明确,这里的“赂秦”不单单是割让土地给秦国,更是这一行为带来的“蝴蝶效应”,如此解释,苏洵的观点就变得明确了。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不难发现,材料是以“分——总”的形式进行整合的,四个“可以”都指向了“好的故事”的作用,结尾以“故事是有力量的”进行总括,结构清晰,明确了写作方向。我们也不难发现“故事”“力量”是写作的关键词。少数学生可能受备考素材的影响,大写特写“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在写作的观点上就偏离了材料的关键词,在评分上会吃亏。在写作中,学生可借助“虚拟论敌”,使得概念内涵确切,如“故事是吟咏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辞别长安之后与友人登高宴饮……故事是感伤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黛玉落入深深庭院中饱受风刀霜剑……故事的力量在于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知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以上的改写,对原作中“故事是诗句”的理解进行了否定,明确了“故事”概念的内涵。

(二)借助“虚拟论敌”划清论述的范围

观点是要求写作者明确表态的,但学生的观点表达有时并不具备普适性,难免存在逻辑上的不严谨。“虚拟论敌”的出场恰好可以帮助学生限定话题的范围,使表述严谨准确。如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作者在提出“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的观点之后,就借助“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进一步明确了论述的范围。《资本论》和“党八股”的第一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篇幅都很长,但《资本论》言之有物,与“党八股”的空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谓云泥之别。毛主席通过人们对《资本论》的质疑,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基于质疑,对论述的范围作出界定,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文中的观点就更为确切了。

多数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会犯以古诗替代“故事”的失误,写作过程中能够抓住“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这些学生的写法看似十拿九稳,实则存在隐患。从命题人的表述推测,作文材料从分述中的“好故事”到总述中的“故事”,可能就暗含了命题人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概念内涵的辨析,应当首先从“故事的力量”里区分“坏故事的力量”“好故事的力量”,进而完成思维的进阶,让自己的议论更为深刻明确。

结合《反对党八股》的思路,长文章未必不好,短文章也未必好,最重要的不在于文章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能否做到言之有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对论点加以强化,如“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什么是改变呢?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是改变,从正道走向歧途亦是改变。那些罔顾价值底线、博取流量、攫取利益的故事确实给人带来了改变,但这样的改变是一种蜕变,并不是我们内心期盼的向好向上的改变,这种故事不是我们所需的故事,我们需要的改变是破茧成蝶般的焕然新生,我们需要的故事是蕴含真善美的倾情诉说……”对于“改变”作出辨析之后,自然而然地与“坏故事”划清了界线,彰显了“好故事”的立场。

(三)借助“虚拟论敌”坚定自己的立场

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黑塞倡导当下的年轻人要读书,在文段末尾处又引入“虚拟论敌”:“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不可否认读书只是接触生活的方式之一,如果把多数时间投入阅读之中,与外界的联系就会减弱,不利于人们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较之于泡咖啡馆和去舞池消磨时光,读书仍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起生生不息关联的主要方式,即使读得太多可能有害,黑塞仍鼓励每一个人倾心于书,恰是对有些轻视书籍的当今世界的有力呼吁,这种以退为进但极具现实针对性的写作方式同样能让自己的观点发光发亮。

上述写法需要建立起量变与质变辩证思维以及建立指明观点的现实的针对性。在写作中,要使“故事的力量”这一观点变得更加明确,可以从只关注故事和故事在当下的缺失这两个角度去呈现观点。“无论是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还是改变命运、展示形象抑或其余种种,我们从故事中总能汲取滋养我们生命的力量。也许有人会问:‘沉浸在他人的故事中难道不会迷失自己吗?’诚然,只将目光停留于他人的故事会让我们弱化对自己的参省。可在人人都拿着麦克风只管表达自我的时代,我们立身的天地可能压缩成了一个井口。而他人故事的悲欢离合、气象万千正可以厚重我们的人生。”

三、把握“虚拟论敌”的运用逻辑

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可以借助“虚拟论敌”使观点更加明确。从思维方式看,“虚拟论敌”是一种“自攻自防”的思维模式,力求论证严密的背后是对于逻辑思维的高度依赖,如对于同一律、充足理由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规律、发展与变化的思维等等。从议论文的写作方式看,命题人并不希望学生把议论文写成证明题,即堆砌事例以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从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来看,学生写作观点要从“送礼物”和“送钱”中选一个,就像小时候被问到“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时候,不能再打哈哈说两个都好,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送礼物”就可以把观点简化为“送礼物好而送钱不好”,因为这样的论述方式缺少了对于“送礼物可能存在弊端”的自我阐述。“虚拟论敌”的出场就是我们对于自身逻辑漏洞的修补。

学生一旦熟练掌握“虚拟论敌”就能够像周伯通在桃花岛领悟出“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左右互搏之术一样,让自己的思维臻至圆通自洽之化境。

参考文献:

[1]严泳洁.基于逻辑知识学习的单元教学:以统编选必的“虚拟论敌”[J].语文月刊,2023(6):35-39.

[2]李清波.引入“虚拟论敌”让论证更深入:《逻辑的力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例设计[J].中学语文,2022(1):54-58.

[3]陈小龙.议论文文体读写指导: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论证合理[J].课外语文,2023(9):58-60.

作者简介:顾萍萍(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阐释合理,全面准确——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好头一半文——议论文开头之四法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逻辑关系不严谨的有效对策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6
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3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