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有别于传统的碎片化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落实新课标改革要求,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西游记》为例,依托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展演课”,采用课堂实证的方式,探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西游记》;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30-03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其中“整本书阅读”为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整本书“三课”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还能统筹学生课内与课外、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助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用经典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导读课:激趣生智
“导读”是一种阅读的辅助方式,是引导读者探究文章主题的手段,其目的是迅速吸引读者进入文本内容,真实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缓解学生阅读的畏难心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导读课是打开阅读兴趣的钥匙,也是学科课堂改革的关键。导读课的设计通常需要借助作者的趣闻轶事、创作背景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进而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探索阅读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通过人物竞猜、漫谈西游、阅读方法指导等方式,巧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阅读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加深学生对整本书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利用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好学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探究和整理精读与跳读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为后期的自主与合作阅读奠定基础。
二、推进课:组合阅读
推进课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外的一种以学生学习任务形式而开展的充实课,其目的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萌生自主与合作交流的欲望。推进课集合了基础知识、跨学科、阅读任务清单、阅读记录卡、思维导图、阅读评价量表等环节,通过推进课,将课内与课外联通,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由课内阅读引到课外阅读。
(一)基础知识积累
在导读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整本书的基本内容。在推进课中,教师可设置知识竞答,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耳熟能详的内容中寻找与作者思维的碰撞。以《西游记》为例,石猴出生于哪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挑担、牵马的分别是谁?“温柔走遍天下,刚强寸步难移”出自谁口?从文本中还可以巧妙引出跨学科知识,如孙悟空(拔猴毛、变分身)体现了克隆技术;猪八戒(投猪胎、成猪形)体现遗传知识;女儿国的女子(喝河水、衍后代)体现无性生殖;乌鸡国国王(浸井水、死复生)体现人体冷冻技术等。名著阅读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外显,同时也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阅读计划与方法
《西游记》为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的内容,故在期中考试结束后安排学生开始阅读,在第九周引导学生阅读第1—12回,在此基础上检验阅读内容梗概,提出阅读的要求。明确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绘出自己心中阅读的感悟与心得。
本环节将落实任务分配与阅读检验作为重点,如果教师只有任务布置,而忽略了阅读效果的检验,有小部分学生就会偷懒,走马观花地读、蜻蜓点水地读,达不到名著阅读引领思想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阅读记录周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完成记录周卡的方式监督学生的初期阅读,待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后,可以鼓励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阅读记录卡、笔记、记录周卡、思维导图、插画周记等(详见图1)。
(三)小组阅读评价量表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并重。阅读评价量表不仅监测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程度,同时还以学生真实、深层的阅读作为课堂的中心,将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反思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设计阅读评价量表时,须结合本班学生阅读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阅读水平、理解能力等,逐步提升阅读评价难度。教师可在阅读中设置层层关卡,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段位。同学间以段位的高低来相互比拼,助推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可行性实践理论。通过对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具体要求及学科素养分析,可以从兴趣与毅力、阅读与表达、领会与启迪几个目标来设计小组阅读评价量表,让教师、学生、小组团体借助评价量表反思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启迪。
三、展演课:融会贯通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展演课借助戏剧元素搭建学习平台。展演课在反复的展演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组内自导、自演强化对整本书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学生融入剧本情节,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是“真阅读”的体现,真正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名著,在学习中掌握团体合作技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在展演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展演目标的明确性
《西游记》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的作品,导读方法为:精读和跳读。教师在展演前的推进课中,就要明确什么是精读和跳读,怎样科学地精读和跳读。本展演课的目标为: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方法,研读原著,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用心感受唐僧师徒四人艰难的“取经”过程,降妖除魔、不畏艰险、千辛万苦只为取得“真经”的精神。教师需要将文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到学生读书、生活的日常中,告诫学生,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只有勇敢面对挫折,接受磨难,克服困难,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探索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阅读方法。
(二)展演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展演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日常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思维导图、海报、故事汇报、读书分享会、戏剧表演、相声等形式。根据《西游记》整本书的内容,本课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呈现。以戏剧介入体验式教学,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教学,是将知识目标转化为现实任务的一种形式,能够促进学习者达成从学科知识习得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学生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主动与“文本”“作者”进行沟通,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本背景、主题,结合音乐、美术、形体、表演艺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经过导读课的激趣生智与推进课的组合阅读,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西游记》整本书的内容,但是在重点环节、重点语句上还有待加强,这时候就需要展演课来助推学生反复阅读、推敲文本,从而达到精读的目的,如《大战红孩儿》《女儿国》《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通过富有创意的演绎,向这部经典作品致敬。
(三)展演评价的助学性
学生的展演过程,教师以任务的形式开展,活动方案的策划稿、会上的布置、主持人的推选、邀请函的设计、嘉宾的邀请等,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西游记》的展演活动不仅可以邀请科任教师,还可以邀请有兴趣的家长观看,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全面认识孩子。学科组长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合作设计展演评委评分表,教师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展演评分表,在展演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
展演结束后,成果可展示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家长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学生的精彩表演,在展演中结合现场和微信投票,选出“影帝”“影后”,并为他们颁奖。将评分最高的节目推荐给学校文艺部进行展演。教师全程参与展演的策划、组织,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其目的在于借助展演排练、展演过程、展后体会来增强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乐趣,为后期阅读提供积极的阅读体验。
整本书“三课”阅读教学,导读课重在“导”,讲求趣味引导;推进课重在“推”,将书本推向学生的自主、合作阅读,推向学生的习惯阅读;展演课重在“演”,演的过程也是“精读”的外在表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就知识价值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收获阅读的喜悦,由独角戏的“听书”向自主“寻读”阅读模式发展。就新课标而言,是落实也是升华。
参考文献:
[1]王霞.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57-60.
[2]孙向阳.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8):5-7.
[3]郑美玲,邵伟霞.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46-149.
[4]《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88.
[5]瞿卫华.以评促读: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建构[J].语文建设,2023(14):59-63.
作者简介:杨娟(1991—),女,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仁山学校(初中部)一级教师,现为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访问学者,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孙向阳(1976—),男,贵州省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