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板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强化学生的阅读品质。结合教学实例,从指导阅读方法、设计系列问题、构建阅读环境等角度出发,探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33-02
审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在阅读中保持高涨的兴趣,不仅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难以高效落实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多样化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让书籍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阶梯。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这是阅读学习的首要步骤。通过科学指导,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时,能真正理解和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所展现出的文字、情感、意境之美。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三国演义》一书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浏览目录和简介,对书籍进行大致的浏览和略读,使学生对该书的人物、章节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展开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并标注喜欢的段落,将优美的段落及字句勾画出来,进行多次品读和揣摩,领悟故事的真正内涵,通过精读、略读的结合,增长学生的学识。最后,应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可结合教学需要、学生爱好以及学生基础能力等,为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
二、设计串联问题,启发阅读思维
问题是牵引思维的重要引线,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带着问题生活。”在课堂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所掌握,也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活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为课堂增添互动、活跃的学习气氛。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有效问题的提出,按照阅读文本的具体特征,先设置主要问题,然后在每一个主要问题下设置子问题,通过一连串、层层递进地串联问题,架起思考的“桥梁”,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认知。
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此书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主要描绘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及求学的生涯,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悟,告诫新时期的学生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对于本书的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精心设置问题,通过设置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实现提问、追问,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如教师可先提出主问题“文本主要描述了什么故事情节,主人公是谁?”然后,设置子问题,“故事的地点、环境、事件是什么?”“起因、结果、高潮是什么?”通过以上提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这势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就提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阅读观点和学习感受,彼此之间总结阅读经验。这时学生之间能产生良好的思维碰撞,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学习思考,还能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组织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水平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充分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文质兼美,且文本内容具有清晰明确的特征,这对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重要的帮助,但是想要更切实地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还应重视阅读活动的组织,通过引领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为学生呈现与众不同的阅读课堂,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边界,通过活动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链。
例如,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可拓展课外阅读内容,以阅读《列那狐的故事》一书为例。故事内容以列那狐的活动为中心线索,串联了多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小故事,旨在告诉读者不管遇到多么强劲的对手,或者困于险境之中,都应镇定自若地应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这本书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阅读内容,教师可抓住教育的机遇,开展“书籍阅读交流会”的活动,围绕该书进行探讨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在阅读后获得的启发,在交流探讨中,实现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意识的有效锻炼,并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同时,教师可组织开展角色演绎的活动,让学生从阅读的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与其他学生结成小组,在进行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后,进行角色演绎,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时学生能更快进入所阅读文本的意境,感悟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及抒发的情感。这对丰富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阅读学习效果,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都大有帮助。
四、构建阅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重视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接受充满书香气息课堂的浸润,逐渐对阅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切实强化学生的学科综合水平。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这一公共资源,在班级内部构建一处知识角,精选并陈列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的必读及拓展阅读资料。教室作为学生在校内活动最为频繁的环境,教师有效利用这一阵地,创设班级知识角,既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充实其间,也可鼓励学生贡献自己家中的书籍,共享于班级公共区域,与其他学生一起阅读分享。此举可有效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
其次,教师可巧妙安排课前短暂的时光,引导学生轮流上台,向其他同学推介自己心仪的书籍,并分享阅读心得与推荐缘由。以此激发学生有效阅读的连锁反应,构建充满书香的班级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风气。
最后,针对学生普遍寻求教师认可与鼓励的心理特征,教师可设计并实施“阅读之星”评选活动,以此激励学生深入阅读。评选标准可综合考量学生的阅读广度(即书籍阅读量)、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阅读笔记的质量与深度,从而选出真正热爱阅读、表现优异的学生,并授予其“阅读之星”的荣誉称号。此种构建阅读环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机会,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其思维深度。
五、阅读分层教学,满足学习所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是如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为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尊重、正视学生的差异,有效实施分层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训练,以此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所需,获得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
以引导学生阅读《童年》一书为例。作为文学经典,《童年》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详细描绘了作者从3岁至10岁的童年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告诉读者在成长中经历挫折和坎坷是必然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活的现实。在实践教学中,为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通过细致的层级划分,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对于基础层的学生,侧重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以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主人公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主线。对于进阶层的学生,可培养其分析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如“故事中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培养其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还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探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施路径,通过指导阅读方法,设计串联问题,组织阅读活动,构建阅读环境,以及阅读分层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鲁峰.复活之路:灵魂拷问与心灵净化:《复活(节选)》心理描写探微[J].语文学习,2022(9):48-51.
[2]刘丹妮.纵使相逢应不识:《雷雨》《复活》“重逢”情节跨文化体比较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1(1):59-61.
作者简介:余洋(1984—),男,甘肃省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