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困境,如情境创设过于浅显、情境创设模式化、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目标割裂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教学应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学习情境的倡导,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坚持:情境创设立足单元主题、关联教学目标、对接日常生活、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与时俱进,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3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课程实施部分关于教学建议的重要内容指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创设学习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听、说、读、写、思、议、辩的实际运用中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初语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困境
虽然当前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设置,追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希望能够通过情境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情境化,追求形式而非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情境教学走入困境。
(一)情境创设过于浅显
情境创设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文本、指向高阶阅读思维的培养。但是有些教师创设的阅读情境太过浅显,学生只需大致浏览文本,就能筛选出所要的信息,并不能达成上述的目标要求。例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时,有的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假设你是作者,在遇到牧羊人之后,你会怎样向自己的朋友分享与牧羊人交往的经历。这个情境任务实质上只是空有一个形式,是想让学生学会自主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故事情节,有没有这个假设都无关紧要,直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反而让这一环节更加简洁明了。这样的情境创设更适合于整体感知文本的题目设计,而不具有挑战性,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情境创设过于模式化
不论是精读课还是自读课,教师创造的情境往往大同小异:有些是设计类的,如设计杂志封面、插图和栏目;有些是拍摄视频,设计脚本和演员表演;有些是走进博物馆,参观展厅;还有些是主题辩论会,设计辩题等。这些活动看似贴近真实生活、富有创意,但就像是套用“模板”一样,失去了情境创设的灵魂。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现场扮演“发疯”的范进,将其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的疯状展现出来。学生的参与性极高,纷纷站上讲台开始了一系列的模仿,课堂氛围看似热闹非凡,但却有套用“模板”的嫌疑。
(三)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互割裂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但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其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相互割裂、并无关联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毫无意义,纯粹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设计而设计。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设置了“为三峡写广告宣传语”的情境任务。学生设计了一些诸如“三峡:大自然的奇迹”“三峡:中华文明的见证者”等的广告宣传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这个情境任务与文言文《三峡》的学习任务缺乏直接的联系。情境的创设应该紧密围绕文本的特点展开,要以学习文本为中心,让学生在此环节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展真正有效的阅读。
二、初语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慎重,要讲究必要性,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如温儒敏先生所说:“要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几点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路径探索。
(一)立足单元主题创设情境
深入分析单元内容确立单元主题,在主题之下结合学习素材对单元选文的内容与组合进行分析,可以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重要前提。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内的四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人文内涵的艺术类物象,比如建筑、园林和绘画;一类是蝉、动物等自然科学类物象。单元导读中也对人文主题进行了提示:感受我国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对单元导语、选文、写作、口语交际和名著导读内容的分析,可以将该单元学习主题确定为“对人类文明足迹的探寻”,创设情境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进而可以设置“走进人文博物馆、走进自然博物馆、探寻身边文明”三个系列任务,将零散的课文内容变成了一个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学习事件,有效激发了学生全程投入的热情,有效地突破单元学习重点,从而把单元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创设摆脱了套用“模版”的嫌疑,是根据本单元主题量身定制的情景教学。
(二)关联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创设的情境与文本的教学目标要有关联性,要指向文本的深入理解,否则就消解了文本阅读的意义,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植语境。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为了情境而情境的教学误区,忽视了真正要传递的内容。情境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手段,学生通过解决情境中出现的任务,完成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
因此,应当基于文本选择情境,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任务。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从孔乙己的“死”入手,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会不会死?”“假设他真的死了,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是没死,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通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最终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智慧火花,更加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进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对接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潜藏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借此清晰地感知自己的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期待。
例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取了四篇关于四季美景的文章,并在写作部分设置了“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主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次“寻美之旅”的情境教学。首先,以“走进九月的校园”为任务,设计“校园寻美”和“大家说美”两个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展现出想要表达和无从下笔的实际落差,由此产生了学习需求。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不同作家发掘、表达大自然之美的独特方式。最后,再回到“大家说美”的活动中,依据学习课文时所掌握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并展示。到此,一次真实而有意义的寻美之旅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生也体验了一次全新的读写共进的学习过程。
(四)关注个体差异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才会感到轻松愉悦,才能充分投入课堂学习,尽情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课时,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市电视台准备录制一期关于叶圣陶先生的纪录片,要求班级师生共同来为叶圣陶先生写颁奖词,但难度较高,故而改为写一篇赞美词。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为人,感悟叶老高尚的品质。然后,让学生写一篇高质量的赞美词,学生便游刃有余了。
(五)坚持与时俱进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能力”。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论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智力水平,还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社会生活的关注度都比过去要高很多,教师也要坚持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素材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最后的感悟心灵成长的学习任务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如果你是莫顿·亨特,在经历此事之后,你会发一条怎样的朋友圈动态来记录你的成长呢?这种情境创设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将语文学习与互联网链接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条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需要情境创设,那么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如何让这个情景真实而富有意义,这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务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去审视它,以高度的热情去实践它,这是我们践行新课标、转变新思想的起点。只有每个语文老师都意识到学习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并为之投入智慧与实践,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肖培东.基于真实学习的语文情境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4):13-16.
作者简介:闫婷婷(1996—),女,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师范学院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