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减负松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应当秉承“双减”理念,不仅要注重对作业“量”的把控,还要关注作业的“质”,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的作业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基于此,文章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展开了深入、全面的探析,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33-03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业一方面是学生加强知识记忆、沉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极易陷入误区,错误地认为只有书面作业越多、作业量越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越牢固,因此大部分教师过度注重作业的数量,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高,在课后作业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优化作业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开展作业设计工作,努力设计出数量少、内容精、形式新的作业,从而达到“减量提质”的效果,使学生摆脱繁重的作业负担困扰,进而真正落实“双减”政策[1]。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分层性原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当严格遵循分层性原则,
转变传统的统一布置习题、统一批改作业的固化的作业形式,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设计语文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语文作业,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复习课堂知识,充分发挥语文作业的导向性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2]。
第二,趣味性原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当严格遵循趣味性原则,
切不可仅为学生设计习题形式的作业。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设计一些充满趣味的游戏类、合作类等作业形式,将作业内容融于游戏活动、合作项目之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作业、复习文本知识,实现寓教于乐。与此同时,在为学生设计合作类项目作业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充分突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对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进行不断优化,提高语文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思
考、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完成语文作业[3]。
第三,实践性原则。“双减”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质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严格遵循实践性原则,凸显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特点,将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完成语文作业。此种具备实践性特点的语文作业不仅可以切实消除学生对语文作业的抗拒心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满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优化策略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鉴于学生间的差异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作业内容。同时,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均可以通过完成作业获得成长与进步,而传统的统一化、固定化的作业形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符合“双减”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分层作业实质上也是实现作业个性化的重要路径。“双减”政策也明确指出,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做好分层,注重作业的灵活性以及个性化,以便使学生基于自身学习状况,利用擅长的形式顺利完成作业,实现“作业教育”的目标[5]。
例如,在对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具体如下:A类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畅想自己若置身于荷兰牧场之中,内心会产生何种想法和感受,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B类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想象力的语句,认真阅
读、抄写,并对课文中的句型进行仿写;C类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描写荷兰牧场自由、宁静等优美环境的语句进行抄录,并尝试背诵、默写。对于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说,A类作业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B类作业主要用于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C类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属于较简单的巩固类作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要完成的作业类型。此种分层次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还可以在确保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落实“双减”政策。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文作业实质上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因此也应当融入生活元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践行“双减”理念,着力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完成作业,即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作业完成质量[6]。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分析学情,严格遵循趣味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想象力丰富,对于各类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任务,确保作业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高度相符,如可以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作业,而不是仅局限于书面作业[7]。
例如,针对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关现代诗歌的内容,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综合性作业。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3~5人的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开展“诗歌集编排”活动。小组内部成员要共同商讨、沟通、设计诗歌集的整体排版形式,也可以名家诗篇为素材,按照诗歌主题、诗歌类型、诗人等类别进行分类编排。当诗歌集编排完成之后,学生要结合诗歌集的内容配设插图,并为诗歌集取名,还要结合诗歌集的内容、风格类型等开展目录与封面的设计工作。如此一来,每个学生均可以完整地参与一本诗歌集的“诞生”过程,学生也会对此种作业形式充满兴趣,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此外,在诗歌集编排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从诗歌集中选择一首自己最喜爱的诗歌参赛。比赛的形式、内容、流程、奖品、时间等均可由学生自主讨论确定,教师仅发挥引导作用。当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诗歌朗诵过程中的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逐一点评、指导。上述充满趣味性的作业活动打破了传统的作业形式、丰富了作业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切实落实“双减”政策。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语文课程的学习重在实践、体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不能单纯通过课堂知识传授而得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以此强化学生的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8]。
例如,当针对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夜晚对月亮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写日记、画画、拍照片等方式对月亮的形态特征进行记录。基于此作业内容,学生便会在晚上认真观察月亮、记录其形态特征,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此实践性作业形式相对灵活,可以激发学生在研究探索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使用眼、手、脑等多个器官,同时深化学生对于月亮的认知。在学生完成观察、记录的实践性作业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月亮与课文中所描写的月亮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课文学习相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月亮的特点,增强学习体验感。
此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要注重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词语进行阅读、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丁香花的图片、实物、视频资料,并结合文中的语句以及所搜集的资料画出丁香花,以此种实践形式的作业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此作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根据课文内容探寻丁香结的
“影子”。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综合丰富学习体验。
上述具备较强实践性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完成作业的乐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使语文作业完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实现“双减”政策中的“提质增效”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践行“双减”政策实质上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积极践行“双减”理念,严格遵循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控制作业质量、丰富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持续增强作业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业、通过不同方式完成作业,进而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屈艳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J].教育观察,2021,10(7):132-134.
黄三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分析:评《学语习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指要》[J].语文建设,2023
(8):81.
沈建林.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索: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
190-192.
陆智强.指向能力进阶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践: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3(4):42-46.
李铮.“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段家庭作业设计新探:以部编版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20):121-124.
杨学良.探寻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施策略:评杨晓教授新著《具身认知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23,41(1):97-100.
时宁,薛建国.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探索: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华夏教师,2022(33):40-42.
聂奥利,李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作业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88-90.
作者简介:游石娇(1981.11-),女,福建柘荣人,任教于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