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隔代教育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式。目前,隔代教育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局限、教育方式单一等制约幼儿个性发展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政府、社区、幼儿园等方面提出社区应组织加强祖辈家长教育幼儿的专业培训指导,幼儿园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家园联系、家园沟通,耐心指导祖辈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管教和合理规范,提升祖辈家长育孩质量,进而形成政府、社区、幼儿园协同共育幼儿的良性生态,为科学合理养育幼儿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 幼儿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0-79-05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要素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时期,部分农村幼儿父母因工作等现实问题,本应当亲自教育幼儿,却由祖辈家长进行替代,最终使得隔代教育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式。[1]隔代教育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上的欠缺,会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独立性等方面产生影响。[2]然而,隔代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既能减轻年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其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神等优势还能够满足幼儿心理需求,让幼儿形成内心安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的个性。[3]此外,祖辈家长的一些生活经验有利于孙辈的社会化等优势。[4]鉴于此,本文以祖辈家长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为出发点,剖析祖辈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社区和政府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社区、幼儿园和家庭协同指导隔代教育幼儿、科学养育幼儿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隔代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家长参与对孙辈的抚养和承担部分或全部教育义务并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一种养育方式。相对于父母教育、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育的幼儿,完全隔代教育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性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且适应性较差。[5]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结合先行调查,设计了3~6岁幼儿隔代教育状况调查问卷。首先,了解当前四川省A幼儿园3~6岁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问卷调查对象是四川省A幼儿园3~6岁幼儿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其次,设计相应的问题,调查隔代教育中主要教育幼儿的祖辈家长的基本信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最后,在征得幼儿园领导、教师和幼儿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向A幼儿园发放问卷175份,所有问卷由幼儿祖辈家长填写,共收回155份问卷,有效率为88.57%。
2.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是为问卷设计与分析提供补充和依据,通过家庭访问、社区宣传等方式进行。访谈提纲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制而成。访谈对象为祖辈家长,访谈内容包括对幼儿教育、隔代教育的认识,日常教育幼儿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调查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详实的资料。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调查
1.家庭教育方式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A幼儿园3~6岁幼儿占75.40%,亲子教育为主的家庭占15.00%,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的家庭占9.60%。为进一步了解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笔者调查了有关教育方式四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基本问题,得出教育方式的四种类型分别在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见表1)。
由表1可知,在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教育方式多属于溺爱型,占45.00%,忽视型占11.00%,专制型占14.00%,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仅占30.00%。由此可见,在隔代教育中祖辈采用科学教育方式的现状不乐观。
2.祖辈家长的基本情况调查
(1)祖辈家长年龄。通过对幼儿隔代教育的主要监护者、家庭教育实施者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祖辈家长的年龄大部分偏向高龄化:40~49岁的祖辈家长占20.00%,50~59岁的祖辈家长占45.00%,60~69岁的祖辈家长占25.00%,70岁以上的祖辈家长占10.00%。可以看出祖辈家长偏向高龄化,能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体力显然是不足的。
(2)祖辈家长文化层次状况分析。施教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对祖辈家长的文化水平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祖辈家长的学历是小学和小学以下的有153人,占98.71%。可见祖辈家长的文化层次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观念、方法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1.祖辈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在祖辈家长所处时代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思想与看法的差异、文化层次的差异等一系列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祖辈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
祖辈家长对幼儿教育目标的调查中显示,高达80.20%的祖辈家长存在过高的文化、职业期望,期望孩子的成绩越优秀越好;60.50%的祖辈家长期望幼儿日后的工作是一些收入较高、待遇较好的岗位。虽然祖辈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幼儿隔代教育对个性养成的重要性,但是不会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出发进行教育。目前祖辈家长认为孩子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较为单一,多数祖辈家长表现出局限、具有功利色彩的教育观。
2.隔代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内容的现状调查。对幼儿隔代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祖辈家长日常对幼儿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见表2)。
由表2可知,隔代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主要集中在知识、文化的学习上,如识字、算数等。此外,较关注幼儿的健康与安全、品德与习惯。在访问调查中,个别祖辈家长提到关注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
(2)隔代教育方法的现状调查。通过访谈发现,祖辈家长教育方法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教育方法一成不变、单一固化。74.00%的祖辈家长认为幼儿犯错理当进行管教;29.60%的祖辈家长则表示会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35.20%的祖辈家长会采取严格的管教方式进行教育,如批评;而20.20%的祖辈家长认为进行棍棒教育不能少,这样才能够牢记教训;16.00%的祖辈家长会采取更为极端、过激的惩罚来教育幼儿,如威胁、取消娱乐时间等。另外,“榜样法”“示范法”等方式被绝大部分祖辈家长忽视。
二是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祖辈家长在幼儿发生过错行为时不能够“量体裁衣”般地进行教育,如认为孩子太小不应该进行严厉管教;或者没有应有的教育态度。3~6岁年龄段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如果祖辈家长能够意识到并且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良久且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是时常采用盲目表扬的方式,不能够对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鼓励和称赞。这样并未达到良好的强化效果,容易导致幼儿在此后的社会交往中因偶尔一次批评产生极强的挫败感。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交由祖辈家长进行教育的幼儿在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显露一些不良问题,具体情况见表3。
(一)幼儿个性养成在隔代教育中受到主要施教者的影响
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而言,其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与敏感期集中于0~7岁。由上述调查可知,首先,虽然祖辈家长自身在教养过程当中的优势明显,但是祖辈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机械的教育方法、放养的教育模式与当下的教育观念、方法、模式相差甚远。这些都非常容易导致幼儿的独立意识淡薄、独立性不强以及依赖心理严重等个性。[6]其次,幼儿个性品质受到祖辈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且多数祖辈家长表示没有意识到自己会从各方面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在与祖辈家长常年相处过程中,祖辈家长各方面的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养成有着重大影响。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优劣并存
1.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优势
首先,部分祖辈家长因步入晚年、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孙辈中,且他们愿意无条件、无回报地在教育孙辈这件事情上付出。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家长具有充足的耐心与细心,竭尽所能地为孙辈提供一个健康成长、安心学习的环境,这有利于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从而使幼儿的心境和情绪比较平和稳定。
其次,部分祖辈家长有着待人接物的儒雅态度、勤劳朴素的传统美德,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幼儿教育中尽显智慧与魅力。由于所调查的多数祖辈家长在农村生活时间较久,其具有的淳厚勤勉和无私奉献等优良特征有利于幼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促进幼儿道德感的建立与良好发展。
最后,祖辈家长积攒已久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人生哲理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些经验能够高效处理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问题。
2.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劣势
首先,溺爱是隔代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造成溺爱的源头便是一种补偿心理,祖辈家长自身所经历过的恶劣环境造成了其心理上的愧疚感,他们为减少愧疚感便会为孙辈提供相对高质量的生活,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隔代惯”的现象产生。[7]此外,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家长一味地对幼儿的错误行径宽大处理,并不能做到及时纠正幼儿所发展出的不良性格,从而导致幼儿对自己的过错行为产生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进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缺乏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8]
其次,在隔代教育中过分迁就已然成为普遍现象。在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祖辈家长都参与其中,祖辈家长过分迁就的教育方式逐渐影响幼儿的性格。倘若幼儿一次的意愿未得到满足,便会出现哭闹不止、发脾气的情况,时间一长幼儿便形成自私自利、任性的性格。
再次,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在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9]由于祖辈家长偏老龄化,缺乏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且不断对孩子探索性及创造性的行为加以干涉和阻止,阻碍了幼儿创新性思维、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学习的接受能力在祖辈家长的影响下始终得不到提升。
最后,与外界接触时间少。部分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祖辈一起,很少与自己所居地区以外的世界进行接触,也较少与在外的父母进行实时信息交流,加之祖辈年龄偏大、腿脚不便,常常避免让幼儿独自活动,从而导致幼儿对新生事物和信息的接受较慢,造成幼儿性格腼腆、孤僻、行为局促,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养成与发展。
(三)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存在差异
在以往的研究或者隔代教育的案例中,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分歧是一个焦点问题。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沟通的缺乏以及家庭标准的不同是造成祖辈与父辈之间分歧的最主要原因。且祖辈和父辈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相差甚远,所造就的教育观念同样相差甚远。表现尤为突出的一点便是,父辈家长认为祖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过分迁就、溺爱会导致幼儿个性上的缺陷,而祖辈家长则认为自己的溺爱行为是负责任、正常的教育方式的表现,幼儿的个性养成并不会因为自己“负责任”产生不良影响。[10]倘若两代人无法彼此包容、认可对方,必然会导致家庭矛盾的升级,而观念的不和、方式的相悖对幼儿性格、个性、心理等方面造成的都是实质性伤害。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出资进行园区建设,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解决幼儿教育质量问题不仅要从学校抓起,还要从家庭教育质量出发,而解决当今隔代教育下家庭教育质量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年轻夫妇的就业机会,需政府提供就近就业的岗位。
首先,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本土经济和本土产业加大,贯彻国家政策加大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企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市场的竞争力,推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次,应想办法创造就近就业与发展的机会。可将就业机会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当地旅游项目形成和发展,也可与周边城市结合起来进行旅游业的抱团发展。旅游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是给当地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就近就业率,进而间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增强责任感,做到教育的一致性
1.幼儿园增强责任,开展指导活动
幼儿园可适当承担起开展隔代教育相关的指导、集体活动,或组织祖辈家长之间进行经验交流、集体培训活动、发放资料的责任,指导祖辈家长解决在隔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增进其对隔代教育的理解,革新其教育观念,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2.加强教师育人职责,积极搭建家校联系纽带
教师应在突发事件中培养幼儿勇敢、坚韧的品质,在集体生活中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去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独立的个性品质,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点滴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各种游戏中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充当好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沟通双方,多加留意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如开展暖心活动或亲子活动,帮助父辈家长与幼儿之间情感的沟通。教师还应定期进行家访,增加对幼儿及祖辈家长的了解,并与之沟通、了解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
总之,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任何一位家长、教师的作用与帮助。祖辈家长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抓住关键期、尊重幼儿、顺应幼儿发展及年龄特点,培养好幼儿的个性品质。
(三)社区发挥良好优势,开设教育培训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该园所在社区还没有组织开设隔代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小规模教育培训的优势作用。根据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早期社区培训主要面向的是年轻的父辈家长,有非常少的社区开设专门针对祖辈家长的教育培训。因此,祖辈家长不易接触到与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相关的知识,无法提升自己作为看护人的综合素质。针对此种现象,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现有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的环境设施与硬件设备,使家长学校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及时开展针对祖辈家长的教育培训活动,拓展祖辈家长的知识面,革新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出祖辈家长的潜在能力。
二是关注对祖辈家长的教育培训内容,合理丰富其培训内容。绝大多数祖辈家长对幼儿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育孙辈时无计划、无目的、无体系甚至错过幼儿性格、行为形成的关键期。仅凭祖辈家长的经验是不能够了解、抓住机会去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的,因此需从教育培训内容着手,提升祖辈家长对幼儿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科学认识,依据幼儿自身发展阶段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进而使幼儿的个性品质、心理、体质、行为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是将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调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幼儿园的合力作用,组织面向祖辈家长的培训活动,共同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作出贡献,还可根据当地特色及国家政策创办特色家庭教育机构等组织。
(四)强化父辈的职责,祖辈做到与时俱进,统一育儿的标准
1.父辈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强化责任与担当
首先,父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辈家长应对祖辈家长教育幼儿表示感谢并且尽量做到认同。只有认同才能使祖辈家长教育孙辈的热情和意愿越来越强烈,祖辈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在认可的态度中不断更新,从而积极地教育好幼儿。父辈家长还应拥有正确的儿童观。幼儿时期是一个需要爱与安全的时期,不能只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也要照顾孩子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需要,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重视每一次能够与孩子亲密接触和互动的机会,增强彼此情感交流等,从而使孩子的个性形成、行为养成、心理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父辈家长应勇于担当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与使命。还应在工作之余多留意大城市中丰富的育儿资源,以此去弥补隔代教育当中的资源不足。父辈在接触到更多优质的学习工具,适合幼儿的书籍、玩具等资源之后,可以邮寄给幼儿,供幼儿使用。
2.祖辈家长立足自身优劣,加强交流学习
首先,祖辈家长应正确看待隔代教育。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一样要做到正确、恰当地看待隔代教育,既要从自己身上看到与众不同的优点,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做到自身优势的不断发扬、劣势的转变。
其次,祖辈家长应意识到隔代教育的方法还可以做到随机应变、多种多样。在教育幼儿的时候,除了单纯的说服法、教授法,还可以运用体验式、谈话式、启发式等方法,便于幼儿接受教育。
最后,祖辈家长应多参加幼儿园、社区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主动去接触与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作为施教者的综合素质,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尽可能避免隔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统一家庭教育理念,增强教育合力
在隔代教育的多数时间里,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承担了教育幼儿的主要职责,父辈家长则通过网络通话等方式进行远程干预或是逢年过节回家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分歧,在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沟通失败的情况下,幼儿会接受到来自家庭“核心骨干”的两种不同教育理念,往往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甚至会造成心理秩序的混乱。这将导致幼儿在选择双重标准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进行判断。因此,家庭教育标准的一致性、统一性不容忽视,只有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才能够合力培养和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
隔代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在幼儿个性的发展中,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因此,应不断思考和探索横跨教育领域与社会学领域的隔代教育,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2/3):20-21.
[2]赵玲玲,周宇琦,陈传锋.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2):33-39.
[3]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121-124.
[4]关润,王玲.农村地区幼儿家庭隔代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4):261-263.
[5]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672-674.
[6]陈传锋,俞婷,张金荣,等.祖辈隔代教养对幼儿依赖人格的影响:基于家庭教养行为和居住方式的研究证据[J].上海教育科研,2022(10):64-71.
[7]郭燕玲.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4-85.
[8]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4(3):81.
[9]王娅霜.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40,142.
[10]于宏立,吕俊红.农村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20(35):62-63.
魏福音 /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从事学前教育学研究;曹照洁 / 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自贡 6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