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高等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文章以消防工程学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明确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性,探讨了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工科相关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96-05
在新工科背景下,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聚焦前沿科技与关键领域,可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1]。自“新工科”概念被提出以来,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使得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具体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解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时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4]。
消防工程学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基本规律及火灾烟气的基本特性,了解我国学者在火灾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该课程共包括火灾学基础、建筑火灾被动防护、建筑火灾主动防护、实验学习四部分的内容,实施融“知识学习—思政教育—生产实践”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和国家对消防法规的修订过程,及时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优化,将“三全育人” “思政育人”等教学理念、基于“互联网+”等的教学理论和生产生活经验切实融入实际课程讲授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一)消防工程学课程特点
消防工程学作为消防领域的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知识点多且抽象、多学科交叉性强、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5]。该课程侧重解析火灾科学基础知识与建筑火灾主被动防护的基本原理,涵盖了火灾科学中抽象而深刻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消防工程学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知识体系层次多且复杂,涉及建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此外,消防工程学课程注重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采用案例分析、实验实践等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场景,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点的理解。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
当前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民生活物质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6]。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个方面,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质量接班人的目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人文素养、民族认同感和价值导向等思政教育。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达到了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目的,并从多个角度与层次实现教育目标。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处于成形期,生活理想和政治信念逐渐形成。高校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肩负着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坚定政治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双重引领作用,专业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思政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强化人格塑造[7]。
(三)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性
当前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集中,一旦城市发生火灾等事故,损失将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做好火灾等事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朴素的原理和思想,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很强的助力作用。不同事故案例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法治观念、红线意识等思政内容,以及事故发生后消防队员表现出的英勇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消防领域的思政素材可以作为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二、 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设计
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需要改革以往课程内容体系,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角度进行设计。一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以教学模块为单元,以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内容为基础,设计思政内容融入点(见表1),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二是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优化授课方式,引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可以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利用学校网络平台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同时挖掘与应用社会资源,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三是课程评价设计。通过定期开展课程交流活动、实施课程教学效果量化评价、引入考查点等方式获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进而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教学目标。通过消防工程学课程专业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火灾的基础知识,例如火灾的发生、发展与蔓延的基本规律,以及火灾烟气的基本特性;掌握建筑火灾被动防护技术、主动防护技术等内容;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消防领域与火灾科学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在掌握建筑防灭火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法治观念、社会责任及科学态度。明确消防安全领域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加深学生对消防领域新技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消防和安全领域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开展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合理选择等能力,使其兼具“政治素质”与“人本素质”,满足其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未来工作中有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法治观念、社会责任、红线意识、科学态度、工匠精神等思政点融入教学内容,弘扬火灾与消防安全主旋律,让学生认识到火灾与消防科学对我国社会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火灾学基础
在讲授消防法律法规知识体系时,引入消防发展史、国内外先进的消防理论和技术,梳理消防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法规政策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火灾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此外,利用消防史中的名人、著名工程、著名事件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入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和英雄事迹,加深学生对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基本规律和火灾烟气基本特征的理解,使学生具有抽丝剥茧的思维、科学严谨的态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职业道德观。通过正反事例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提高辨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
2.建筑火灾被动防护
在讲授钢材等主要建筑材料在高温下的耐火性能、构件耐火极限判定准则、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分隔物、防火间距、防烟分区的设计原理、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允许的安全疏散时间及安全疏散距离、安全出口设计、疏散楼梯和楼梯间设计、避难层与屋顶直升机停机坪设置、消防电梯等内容时,引入先进消防工作者的消防评估或验收经历,使学生明确耐火等级、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安全疏散等知识在消防评估、消防验收、消防救援与决策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意识、大国工匠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3.建筑火灾主动防护
在讲授灭火剂类型、灭火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灭火器分类、基本结构和用法、灭火器设置要求和设计计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组成和设计、火灾探测器工作原理和选择、自动报警装置分类和选择、消防控制室功能和设备要求、消防设备的控制和系统供电布线、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组成和设计、自然排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机械排烟的组成及设计计算时,结合消防设计、消防验收、消防执法、消防救援中的责任与义务,引用经典案例,介绍消防安全领域的时代劳模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代表性工程,与学生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消防中的作用和前景。
4.消防工程学课程实验学习
消防工程学课程实验包括自动报警系统实验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实验。在完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系统组成、系统设计、工作原理教学后,引导学生自行组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测试系统的敏感性,加深学生对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消防工程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课程,课程具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背景,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
1.学生广泛参与
教师结合消防工程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方法开展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2.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定期为学生推荐有关消防发展、法规、案例分析、人物介绍等内容的公众号,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协同教学
邀请消防领域知名技术专家、消防战士等开展协同教学,让学生与一线消防人员密切交流,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4.社会资源挖掘和应用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消防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到社区、教学楼及宿舍等就消防隐患进行排查,强化学习效果。
(四)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深入地探讨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从定期开展课程交流活动、实施课程教学效果量化评价、引入考查点着手,增强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并为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
1.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程交流活动,围绕思政教育主题设置好讨论话题,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和日常表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根据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法治观念、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设计问卷和量表,在开课前和开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在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中,结合消防工程学的法律背景与社会属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含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方面知识的考查点,根据学生的分析和论述来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结论
课程思政是长期的教育过程,任重而道远。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以消防工程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讨。消防工程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且较为抽象、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对培养高素质消防安全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消防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将法治观念、社会责任、红线意识、科学态度、工匠精神等思政点融入火灾学基础、建筑火灾被动防护、建筑火灾主动防护、实验学习四个教学内容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协同教学、挖掘与应用社会资源等方法,利用定期开展课程交流、实施课程教学效果量化评价等形式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完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雪帆,徐能雄,张彬.新工科背景下香港大学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23,49(22):196-198.
[2] 庞登浩,王海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核心基础课思政建设研究:以“离散数学”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40(5):125-129.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奋斗, 2020(17): 4-16.
[4] 吴美平,徐婉莹,耿丽娜,等.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飞行力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31):50-53.
[5] 郑凯,贾千航,邢志祥,等.消防燃烧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23(13):67-70.
[6] 张海亮,王秋香,蔡志为,等.《航天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研究与设计[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5):45-47.
[7] 阳富强,郭进,施永乾,等.“消防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29-232.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