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但现阶段金融人才培养仍存在供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包括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缺乏深度、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缺乏广度、产教融合机制缺乏精度、人才培养供需缺乏厚度四个方面。基于此,高校可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机制、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OPCE”人才培养体系等,助力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改革和金融行业的需求,为国家金融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文科;金融学;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127-05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1],其重点在于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本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2]。新文科建设的一大重要领域便是金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大量的金融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科交叉人才。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自身优势[3],必须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对现阶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现有文献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与研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优化、校企合作、虚实合作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张雪莲从金融课程设计、实施与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探究了金融教学范式创新渠道[4]。李倩倩和张璐从教学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角度提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路径[5]。黄萍和李平引入跨科思维、融合教育的STEM教育理念,探究了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6]。张双伶提出了校企融合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双方功能互补和合作共赢[7]。此外,贾清显、马秀明、王利认为从学科竞赛、思政教育[8]等角度助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是有效路径。
综上可知,当前对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为教学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缺乏对资源整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实际上,金融学专业可整合高校、企业和金融业等多方资源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9]。因此,本文从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机制、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OPCE”人才培养体系四个角度探析金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现阶段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缺乏深度
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强化价值引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肩负着振兴我国经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然而部分学生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获取高薪,缺乏使命感;部分学生将专业学科与思政学科视为独立的学科,并为了期末成绩而学习,忽视了二者的融合与互动,这也是高校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缺乏深度的表现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思政教育对培养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系列贪污腐败、金融犯罪事件,可以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加深金融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增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金融报国”情怀[10]。而这一融合过程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思政育人意识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从高校教育体系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协同”等困境[11]。
(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缺乏广度
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深入推进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一流人才。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金融业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目前,金融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应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性财经思维和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既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基础方面的培养,又要帮助学生构建金融学、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应用金融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然而,现阶段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存在管理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我国部分高校按照学科门类进行院系划分和组织设置,交叉学科组织一般依附于传统院系,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在资源获取上往往处于次要位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交叉学科难以得到深入发展。另外,在学科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在选择哪些专业进行交叉教育时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盲目选择当今热门新兴专业,而忽视母系学科发展水平的硬要求和学术资源的有限性[12],不利于交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交叉融合意识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产教融合机制缺乏精度
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助力新文科建设和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金融业复杂的需求,同时,部分高校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高校应当通过搭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实践平台,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型教学团队,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现代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产教融合在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校企间沟通平台少,企业得到的激励不足,从而对深化产教融合缺乏动力。校企合作的形式和范围有限,“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要求教师除理论教学之外还应有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由于标准要求高,高校招收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较为困难。此外,还存在政府对产教融合在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四)人才培养供需缺乏厚度
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处理好人力供给需求失衡问题,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只考查理论知识,导致出现学生期末才“突击”学习的情况,这使高校不仅难以真实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使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背诵知识而非实践探索上。另外,目前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多使用金融领域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往往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编写和审核,因此其内容可能会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最新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迅速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高校如果对金融业的知识逻辑和政策逻辑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与金融行业的紧密联系,深入了解金融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和挑战。
二、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机制
在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实现思政育人全方位融入金融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在新生入学初期,可以邀请在金融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给新生讲授“第一课”,让学生了解金融的含义,领略金融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伦理观念;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分享金融学习与工作经历,使学生明白学习金融不仅是一份可以获得高薪的职业,更是一份助力国家经济发展的事业。可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将思政教育融入金融理论学习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金融研究》《金融时报》等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关注金融时事,把握金融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如俄乌危机、日本排污、某公司财务危机、某公司财务造假等,梳理事件脉络,分析背后的国家博弈以及产生的金融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金融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可构建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模拟金融机构业务流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金融环境中感受金融业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讲座和交流会,树立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增强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
2017年,金融科技专业首次出现在高校招生备案中。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正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将革新现有服务模式。因此,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金融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项目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人才培养链条,构建“金融+科技”的融合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的要求下,教师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3]。此外,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融合这些学科可以提高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出更全面、更具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学科融合能够强化金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拓宽师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优势互补。为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需要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创新组织机制,保证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紧密联系的同时,能有自身独立的发展空间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做好交叉学科建设规划,在保证母系学科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选择进行交叉融合的学科,合理分配资源,保证交叉学科建设能持续深入发展。高校还应通过多学科融合的顶层设计,构建人才聘用、经费管理等保障体系,为多学科融合平台建设提供支持。
(三)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金融人才培养单位要主动与对口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构建良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通过招聘、引进和兼职等方式吸引具有丰富金融教学经验和金融实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加入金融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入企业合作导师为学生提供金融实践性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规划指导与实习就业机会;二是制订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教学培训以及参与“科技金融”等科研项目的机会。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校企可以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分享科研信息与实践知识,积极拓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渠道;二是扩大合作范围,不仅可以举办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举办经验分享会、人才交流会等,主动邀请企业人才参与金融学专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共建体系完整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在政府外部支持方面,应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相关责任,为校企深度合作保驾护航。
(四)构建“OPCE”人才培养体系
OPCE(Open,Practic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本科生创新教育理念及育人体系是指将开放(O)与实践(P)融入创新(C)教育(E)全过程[14]。高校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培养方案,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融入课程体系中,形成集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通过通识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专业课,引导学生掌握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增强金融学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融入“互联网金融”“金融数学”“行为金融学”等与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工作后的实际需求。通过选修课,对专业课程进行延伸,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协同指导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在实践课程方面,构建虚实融合环境,坚持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金融机构实习机会,并且开设模拟交易股票分析等投资分析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股市、风险投资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高校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未来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和考核重点,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注重过程考核。
三、结语
在新文科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对现阶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提出了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机制、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OPCE”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对高校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为新时代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朱贺玲,郝晓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变局、新挑战与新思路[J].高教探索,2023(4):20-25.
[2] 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70.
[3] 石剑平,姜麟,房辉.以学科竞赛和科创项目协同专业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数学,2023,39(1):38-45.
[4] 张雪莲.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与教学范式创新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3,40(5):43-47.
[5] 李倩倩,张璐.金融学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理论观察,2023(1):157-160.
[6] 黄萍,李平.新文科背景下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23,40(1):51-55.
[7] 张双伶.“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内涵建设:融合、应用与评价[J].对外经贸,2023(5):141-143.
[8] 贾清显,马秀明,王利.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下广西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为视角[J].广西教育,2022(18):57-60.
[9] 刘圣勇, 申富华, 青春耀,等.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农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 2023, 29(20): 140-142.
[10] 周彩霞.“金融热”降温背景下以提升专业兴趣为目标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科教文汇,2023(19):130-133.
[11] 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1-36.
[12]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6-22.
[13] 毛明扬.学科交叉融合下金融科技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4):57-59.
[14] 张泊平,师彬彬,吴国玺.基于“OPCE”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7):58-6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