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装备课程创新提出“双模驱动、四类厚基、两项改革”的课程建设路径,从构建部队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双模型”着手,牵引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和多样化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战化训练条件、体系化军事职业教育课程等课程资源建设,实施“递进研作式”课堂教学、“虚实接力式”实操训练模式改革,并创新建立了“专员式”服务部队机制,从学习指导、理论培训、技术服务、考核考评等方面多维度深化部队服务工作,同步加强了教员队伍建设和教学内容更新,形成了合作共赢有机循环,走出了一条课程建设全面服务院校教学、军事职业教育、部队训练实践的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全链路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课程建设;全链路;军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119-04
军事院校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应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全面发挥对院校教育、军事职业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指导与支持作用[1-3]。而与部队岗位结合紧密的装备类课程建设,更应为军事人才全链路培养提供教学资源、培训计划、学习辅导、考评考核等全面支撑。某装备课程主要讲解某特种车辆的结构原理和操作使用,是对应岗位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课程组创新提出“双模驱动、四类厚基、两项改革”装备课程建设方法,扎实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在线课程建设、训练条件建设等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并创建部队服务专员模式,开展部队官兵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指导与辅导、能力考核考评、装备技术服务等多维度多方面服务部队工作[4]。教员参加部队服务和演习演训工作,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设计、丰富案例素材;邀请部队专家参与课程内容设计与训练条件建设,使课程教学与训练更贴近部队岗位要求,从而形成合作共赢有机循环。经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某装备课程构建了教学资源实用通用、教学模式新颖高效、部队院校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课程建设全面服务院校教学、军事职业教育、部队训练实践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全链路的特色之路[5-6]。
一、“双模驱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部队岗位战斗力生成,因此岗位能力素质需求是军事院校课程建设的指挥棒[7],对应的部队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是什么,课程就应该教什么。课程组深入部队岗位一线,从岗位日常训练、装备维护保障、战时操作、战场抢修等工作内容着手,进行了调研分析,分不同号手构建了岗位能力素质体系,并按理论知识需求和装备操作能力需求构建了能力素质“双模型”,梳理了所对应的课程知识点和教学实操训练模块,从而构建了贴近部队岗位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牵引(见图1)。课程组创新提出某装备课程“双模驱动”教学内容构建方法,使院校课程内容充分与部队岗位对接,打通院校课堂直通部队岗位的渠道。
[实践操作内容 ][理论知识内容 ][实操能力需求
模型 ][理论基础需求
模型 ][装备故障排除 ][装备操作使用 ][工作任务筹划 ][部队调研 ][部队岗位工作
任务 ] [ ][ ][ ] [课程内容体系][反馈修正][能力素质“双模型”]
图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二、“四类厚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为有效解决装备结构复杂、原理深奥等造成的理论知识讲授困难和模拟器数量少、学员操作训练受限等问题,课程组从多样化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战化训练条件、体系化军事职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着手,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了直观易懂、高效实用、科学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为院校课堂教学、学员自习复习及部队理论学习等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
(一)多样化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最直观体现。课程组基于“双模驱动”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了清晰可读、方便学习的多样化教材。一是重建教学内容架构。在梳理各系统的功能作用、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操作使用等知识点的基础上,厘清系统与子系统、原理与操作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图谱,重建体系完整、紧贴岗位、前后衔接、思路流畅的教学内容架构。二是优化图片和语言表述。绘制某装备结构三维视图、信号流程原理图、装备操作流程图等,针对重点内容增强语言表述逻辑性,提升教材可读性。三是贴近岗位增加战味。根据部队工作任务和演习演训案例,增加岗位操作任务、故障排除等内容。四是构建多样化的教材体系。研制具有案例讲解、视频分析、内容讲述等自学辅导功能的辅助教材、智慧教材,丰富学员和部队官兵自学资源,提升自学效率[6]。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有效解决学员对装备结构、工作原理、信号流程等抽象理论知识掌握困难的问题,课程组建成了装备全系统三维结构数字模型、信号流程示教软件、电气原理示教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教员能够直观地展现装备各子系统复杂的三维结构视图、爆炸拆分视图、结构接口关系和不同任务下装备电气信号传输过程,使装备结构更为清晰、信号流程更为直观、电气原理更加易懂,也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轻松高效,学员预习复习更加便捷。
(三)实战化训练条件建设
课程组经多方协调,成功从工业部门调入某型装备样机一台和台位操作模拟器一套,为装备讲解、岗位实操提供了实战化的训练条件。同时,为有效增加学员操作训练频次、锤炼学员岗位操作能力,课程组还开发了三维虚拟交互演示系统和某装备在线虚拟训练课程,便于学员开展各系统装备操作模拟训练和全流程综合模拟训练。虚拟系统能及时纠正学员的操作步骤错误,附带相关知识点讲解,真正做到了即操即纠即学,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岗位操作能力。
(四)体系化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基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组开发了在线开放课程、拓展知识点微课和在线虚拟训练课程等体系化的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为学员自学、拓展学习和部队官兵理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在线学习资源。
三、“两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以实现“教学充分融合、能力综合提升”为目标,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效,课程组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和装备实操训练,分别开展“递进研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虚实接力式”实操训练模式改革。
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为将装备原理知识充分对接装备操作及执行动作,课程组开展了“结构拆解—原理演示—操作研讨—故障分析—验证提升”的“递进研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8],如图2所示。首先,通过装备三维数字结构模型,完成结构拆解分析,掌握装备结构组成,并通过信号流程示教分析和装备工作原理的讲解,明确各组件的功能作用。其次,根据系统工作任务需求,学员分组研讨装备操作程序,即如何开展装备的相关操作以实现相应功能,这样可以充分检验学员对于装备结构、系统功能等知识的掌握。再次,教员根据部队实际设置装备常用故障,各组学员根据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分析并给出故障排除方法,通过虚拟操作软件进行验证。最后,教员进行总结点评,提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学习重点。通过“递进研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员能够充分投入装备原理学习、操作方法探索、排故思路研究、方法效果检验中,夯实了装备理论基础,提升了岗位任职能力。
在装备操作训练中,由于装备操作训练模拟器数量有限,常常出现大部分学员在边上等候操作的情况。为充分提升操作训练效益,课程组开展了“虚实接力式”实操训练模式改革。课程组在开发的虚拟操作软件中设置了闯关模式,将每次操作任务划分为不同模块,设置不同关卡。在装备操作课上,闯关成功的学员率先到模拟器上进行实物操作,操作完成后再作为辅导员,对下一名操作学员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员相互竞争、赶超争胜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每名学员都能全时训练、透彻掌握。
四、 “专员式”服务部队机制创新
为充分发挥军事院校对部队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作用,课程组从部队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指导、装备技术服务、专项考核评估等多方面建立了服务部队机制[9],即将课程组教员分配到各岸导部队担任服务专员。服务专员深入部队人才培养主阵地,开展理论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了师资力量的提升,保证了课程内容随着部队作战能力需求及时更新。
(一)实施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指导
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是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是部队官兵掌握岗位技能、加强知识储备、提升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部分部队官兵在制订军事职业教育学习计划时,往往由于对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认识不清、对现有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认识不全,存在盲目选课、随机选课等问题,使得军事职业教育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增加部队官兵学习负担,影响部队官兵年度考评。课程组针对所构建的部队岗位能力素质模型[10],建设了某装置结构与原理、某设备原理与故障分析等多门在线课程,并赴部队与部队官兵共同研讨各岗位能力素质内容和成长路径,为多个岗位制订具体实用的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指导计划。每年年初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前,服务专员赴部队与各岗位官兵进行座谈交流,为部队官兵分析部队岗位能力需求和知识体系,阐述所建设的各门在线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指导部队官兵选择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和制订学习方案,有效提升了部队官兵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成效。
(二)实施线上线下部队装备理论培训
课程组开展专项“信息化资源服务部队”工作,各服务专员赶赴对口部队,将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给部队机关,并针对部队各技术骨干逐项开展资源使用培训,便于部队骨干后续利用相关信息化资源开展理论学习、技术研究等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各技术骨干对装备三维数字模型和电气原理示教系统表现出极大兴趣,普遍认为这种直观的理论教学手段将大大提升部队人才理论培训效果。各技术骨干认真学习了软件的展现内容和操作方式,并对软件的部分功能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另外,服务专员利用演习演训、部队调研等时机,对部队新入岗官兵开展了装备结构、工作原理、信号流程和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同时利用军网渠道建立了固定技术交流探讨板块,长期提供学习指导,从而提升了部队理论学习成效,提高了学员成才效率。
(三)实施装备技术服务与专项考核评估
部队在装备训练、演习演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装备使用和信号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在技术创新中也经常遇到原理方面的困惑,常常因技术储备、资料缺乏等情况,难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使有效途径的探寻困难重重。针对上述问题,服务专员定期深入部队装备训练和演习演训现场,开展装备电路信号、故障分析等技术指导,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理论研讨,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为部队官兵技术革新提供理论方案修改意见,为装备维修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同时,作为考核专家,服务专员多次参与部队岗位专项能力考核工作,为部队官兵岗位能力评定工作核准把关。
五、实践成果
经过不断建设和深入实践,课程组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质效、部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组建成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课程内容与部队岗位全面对接,案例库随装备使用、演习演训等情况及时更新,实现了课程内容与部队实际的即时联动。某装备课程教材被评为海军精品教材,某装备课程被评为大学优秀课程,某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获军队教学成果奖,某装备课程组获大学“金鹰杯”教学竞赛优秀奖,某装备课程微课获大学在线课程竞赛二等奖,某装备课程教学研究获大学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相关课程建设经验获得了较高评价,多次在兄弟院校和地方高校进行展示。
(二)课程教学质效
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使课堂气氛活跃、训练开展便捷、岗位操作流程清晰,学员深入参与教学,透彻理解理论知识,牢固掌握装备结构,较好地达到了该装备岗位专业能力素质对装备知识学习的要求。近三年的课程考核平均成绩较改革前提高了近8分,连续三届学员圆满完成部队装备相关任务,部队指挥员反馈学员装备知识掌握扎实,操作能力强,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能力。
(三)部队人才培养成效
课程组深入部队开展学习指导、理论培训、技术分析等工作,部队官兵普遍反馈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更有针对性、理论培训学习资料更丰富、技术难题解决更便捷。部队技术工作有了专家组,使部队官兵的岗位理论学习质效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近年来的岗位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各部队该岗位官兵的通过率均达到100%。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俊业. 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2021.
[2] 陈晓,韩菲,解永芬,等. 浅析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9):1-3.
[3] 印祺. 准确把握“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16(6):75-77.
[4] 朱亮. 重视军事职业教育" 推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12):55-58.
[5] 刘亮,齐子元,孙海涛,等. 基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探索与思考[J]. 科技视界,2018(35):139-140.
[6] 杜思深,董淑福,罗玺,等. 基于知识、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关联的任职教育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8-11.
[7] 俞坤东,李新其. 对构建军校任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 继续教育,2016,30(1):78-80.
[8] 刘涛,李志成,郭恒光.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2,8(13):121-124.
[9] 孔子华,王红云. 聚焦军事职业,服务备战打仗:院校教员为战育人能力提升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3):90-91.
[10] 王涛,冯旸赫,舒宇,等.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法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41(4):49-5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