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该研究紧密围绕当代浙江创新精神展开,通过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3个方面入手,探索当代浙江创新精神融入新农人培育模式,为构建全面创新育人路径提供重要观点。在实施路径上,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创新思政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提出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以助力新农人培育;在微观层面,倡导更新就业观,回归家文化,激发新农人的创业激情。
关键词:乡村振兴;浙江创新精神;新农人;创新创业;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44-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study is closely carried out around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spirit of Zhejiang,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spirit of Zhejiang into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new farmers through three aspect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and training base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round innovative education path. I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the macro level,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thought and politic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chanism to help th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at the micro level, the paper advocates renewing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returning to family culture to stimulate the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of new farm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Zhejiang innovative spirit; new farmer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family culture
创新乃是民族前进的核心,是推动国家繁荣兴旺的不竭动能。“浙学”是浙江的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是浙江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弘扬和继承浙江创新精神,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的“走在前列”的要求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重点培育农村创业主体,到2025年将带动1 500万名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同时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在乡创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02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为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提供了结构机会,明确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新农人”是投身农业领域追求创业理想的人群,包括城市青年下乡或在乡村求学后回乡的大学生、曾在城市务工后返回乡村的草根青年农民,以及从军队转业后回乡的个体创业者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如何在农村有效开展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如何促进“新农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尤其重要。
1" 研究现状
通过已有文献梳理,可将学者的研究归纳为浙江创新精神研究、新农人培育模式研究及新农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3方面。关于浙江创新精神研究,李晓华[1]指出浙江创新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浙江的具体体现,浙江创新精神是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自信的引导策略;何显明[2]认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浙江走在社会进步前列培育出了一系列不可或缺的优秀文化基因;谭劲松等[3]和王红涛[4]提出创新创业是浙江精神的本质,要将浙江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融进高校课程体系实现浙江创新精神载体。关于新农人培育模式研究,李博[5]提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需要加大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吸纳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张月萌[6]运用案例研究法探究新农人在不同领域的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庞馥珊[7]提出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进新农人的培育。关于新农人创业路径策略研究,董超等[8]倡导打造一个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涵盖基础设施、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和创业服务4个方面;张勤等[9]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辅导、协同育人、打造农业创新平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等途径,探索培养新农人创新创业的路径;刘志阳等[10]认为重塑城乡关系、激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载体、优化创业环境,形成系统治理框架,带动新农人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
结合现有文献和理论基础研究,当前学术界已开展较多有益的研究,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直接启发,但也有一些薄弱环节:第一,研究内容多以高校培育的宏观主体为主,大学生个体微观因素的研究成果不多;第二,培育模式多数从浙江精神融入角度出发,较少立足于当代浙江创新精神。基于此,本研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当代浙江创新精神,重点从微观新农人的个人意义视角分析,同时,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于大学生新农人培育模式,深入剖析这一群体的潜在逻辑,以期为改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2" 当代浙江创新精神融入新农人培育模式研究
2.1" 课堂教学方面:培育一个全面、系统、创新的教育模式
教学融入模式是构建新农人培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通过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培养新农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融入模式方面深化学生参与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加深对伦理、社会责任的理解。同时,引入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或座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拓宽学生对农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其次,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新农人培育课程中设计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实践操作、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增设跨学科合作的课程,引入文学、艺术、传媒等人文科学元素,通过艺术表达等方式,使新农人更好地理解农业的文化内涵。此外,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培养新农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再者,学科专业跨界集成是提高新农人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中将农业专业与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使新农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农业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在学科专业跨界集成方面,引入企业实践项目,与企业合作让新农人参与真实项目学以致用。同时,建立跨学科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新农人将更好地理解农业问题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培养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在农业领域中的综合应对能力打下基础。最后,“岗证课赛”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与实际农业岗位的对接,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外,开设实习岗位,并邀请相关企业进行实地指导,使新农人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性项目的设立,促使学生在课程中更直接地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创新潜力。
2.2" 师资队伍方面:打造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教学力量
学科交叉共享是促进新农人培育体系全面发展的至关重要一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加强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师资团队。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学术报告等形式,促使不同领域的教师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设立学科交叉研究项目,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进行科研,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其次,搭建在线课程资源是有效推动新农人培育的手段,师资队伍积极参与数字化教育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高质量、丰富多彩的在线课程资源。利用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农场等技术手段,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增强其实践经验。同时,推动师资队伍加入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通过在线学习资源为新农人提供更广泛、多元的学习机会,促进全球农业领域的知识交流,推动农业知识的更新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使新农人更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需求;再者,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新农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鼓励教师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同时引入虚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通过虚拟农场、农业生产线等场景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实际农业操作,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在日常教学外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实验、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师资队伍应加强与农业行业的联系,实现行业信息的共享。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及时传递农业最新政策、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通过组织行业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前把握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农业实习基地,将学生送入实际农场、农业企业等地进行实习,亲身体验行业运作,并与从业者直接交流。此外,通过建立校友网络,促进毕业生与在业人员的交流,形成校企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
2.3" 实训基地方面:构建一个创新性、多维化的实践平台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是为新农人提供高效、安全的学习环境的创新方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各类农业场景,如农田管理、农产品加工等,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此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虚拟农场管理系统,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中学习生产计划、资源调配等管理技能。虚拟仿真职业教育不仅降低了实训的成本和风险,还能够让新农人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接触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培养其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其次,通过虚拟技术搭建农业创新创业平台的虚拟仿真创客空间,运用该平台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提供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体验。借助创新的实训方式,新农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此外,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虚拟创客空间的智能合同和溯源系统,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产品供应链、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再者,在沉浸式教学基地方面采用全息影像技术,使新农人能够在虚拟农场中亲身体验种植、养殖等全过程。结合生物感知技术,模拟真实气候、土壤环境,提供更真实的农业实践体验。这种沉浸式教学基地不仅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加紧密地与农业科技的前沿接轨。最后,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科学研究,通过建立农业创新研究中心,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提供创新性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能够参与真实的农业科研工作。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室和实地实验的连接,提高科研结果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导师、资金支持等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
3" 当代浙江创新精神融入新农人培育的实施路径
3.1" 宏观层面:创新思政与创业教育,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助力新农人培育
首先,将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嵌入振兴乡村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乡村振兴与创业伦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注重乡村振兴对于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培养其对于农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可采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邀请人文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专家,共同组织相关课程,如农村文化与创业等。通过探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等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业行为的价值取向;组织实地考察和社区调研,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为创业提供更具地域特色的方案,从而将思政教育与创业实践深度融合。其次,建立乡村振兴创业教学实践育人基地,增设农产品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产品电商企业服务平台等。为将振兴乡村创业与实际经营相结合,通过建设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场地,让其深度参与农产品电商的各个环节,从产品选材到推广销售,全方位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设立农产品电商企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农产品电商企业合作进行实际项目运营,深度体验创业过程,增强实际经验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持续增加新业态和新技能培训,提供专题讲座和培训服务,同时进行政策解读。讲座涵盖从农业科技应用到电商平台运营等多个方面,使大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趋势、政策法规,并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技能。通过培训服务,大学生将更加熟悉行业需求,增强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训中增设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习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通过模拟投资比赛等形式,提高其对于市场风险的认识。为丰富培训形式,引入行业大咖、成功创业者的分享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政策解读,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扶持政策和市场规律。最后,创业全过程深入研究心理疏导机制,为大学生新农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支持,并及时进行防范和疏导。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心理测试、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建立及时干预机制,预防和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保障其在振兴乡村创业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设立创业导师团队,包括心理健康专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前中后期的全程指导,既关注业务发展,也注重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对于压力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帮助其保持积极心态,更好地应对创业过程中的挑战。
3.2" 微观层面:融合实践与理论,激发新农人创业激情,构筑全面创新育人路径
新农人更新就业观,提升自我创业意识,面对传统农业观念的挑战,通过思政课程引导,认识到创业是推动农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通过开展实践性的创业案例分析,新农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潜在的创业能力和机会,激发内在的创业决心。新农人在思政体系的引导下,通过多角度的创业案例研讨和个性化创业规划,逐步形成对传统就业观的更新。借助角色扮演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新农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全面地理解创业的意义。其次,校园创新创业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孵化项目,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运营与管理。通过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和创新创业导向的课程设计,为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创新创业经验积累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到如何合理分工协作、科学管理资源。这不仅为新农人在乡村创业中提供了实际操作的锻炼,更让其在校期间就能够理解创业的挑战与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在农业领域中创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再者,新农人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将“干中学”贯彻于创业实践中,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积累知识技能。通过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课程,将科技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乡村创新创业的发展。这种“干中学”模式让新农人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合理运用模拟农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新农人“干中学”的能力。最后,回归家文化,助推乡村发展。新农人回归家乡,将振兴乡村作为责任和使命。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其认同家乡文化,弘扬本土传统价值观。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沙龙等形式,加深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创业的决心。进一步促使文化认同感成为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柱,让其更深入地感受乡土情怀,从而形成对振兴乡村的责任心和归属感,使其更加坚定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而言,当代浙江创新精神深入融入新农人培育体系,为大学生在振兴乡村创业过程中搭建了全面而坚实的学习平台。结合实践与理论,大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创新能力,更能够在振兴乡村的实际操作中汲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高校课程体系的引导,大学生新农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体现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农业创新与发展更具有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及时为新农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支持,预防和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当代浙江创新精神在新农人培育体系中的融入,不仅培养了技能过硬的农业从业者,更在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塑造,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农人在振兴乡村的创业路上走得更远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论核心价值视野下的新时代浙江精神[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3):92-94.
[2] 何显明.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演进逻辑[J].观察与思考,2019(9):5-11.
[3] 谭劲松,喻婷婷.浙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2):187-192.
[4] 王红涛.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4):19-21.
[5] 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4):137-143.
[6] 张月萌.“新农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农机,2023(5):35-38.
[7] 庞馥珊.职业院校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四链融通”的视角[J].河北农业,2023(11):47-51.
[8] 董超,郭研.乡村振兴背景下宁波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支撑体系构建[J].农业展望,2021,17(4):30-34.
[9] 张勤,黄诗义,曹宝亚.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培育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37(1):51-57.
[10] 刘志阳,陆亮亮.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何以破题——系统治理的框架建构与政策协同[J].探索与争鸣,2023(7):145-15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