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工作探索

2024-12-31 00:00:00吴红晨董飞龙桑贤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德育教育

摘" 要:“三下乡”即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文化下乡,是为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良农村社会风气而开展的一项惠农工程。对于医学生而言,“三下乡”可以具化为“医疗卫生事业下乡”,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医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即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健康乡村的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基层,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该文要探讨的主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以求达到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89-04

Abstract: \"thre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at 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untryside, health to the countryside, and culture to the countryside, is a project to benefit farmers in order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promot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 rural areas. For medical student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for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medical student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that is, serv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villag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rocess, students go deep into the countryside, understand the grass-roots level, cultivate their own 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how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rain talents needed by national strate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medical students; thre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social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1]”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愈发引起社会的重视。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深入农村,了解国情,并借助自身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医学生作为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借助“三下乡”平台,将自身专业知识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在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医学生“三下乡”在实践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这些阻力妨碍了“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大大弱化了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的德育效果。本论文通过分析当下造成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困境的原因,积极探寻解决之道,并将其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助力医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要意义

1.1" 医学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重视乡村工作,重视“三农”问题。党的二十大铿锵有力发出时代强音,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为农村发展点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之下,医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将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乡村振兴是一项恢弘而全面的工作,乡村振兴并非是乡村的某一方面振兴,而是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了乡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限于经济水平和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乡村的医疗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此背景之下,医学生以其专业知识将会在推进乡村居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把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学生嵌入到国家战略之中,社会实践与育人工作同步展开,形成长效培养输送机制。通过开展健康检查、流行病学检查、爱心义诊、宣传医学知识和农村社会调研等途径,切身实际为基层民众服务,弥补乡村工作中的短板问题,为乡村振兴工作铸魂赋能。

1.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也相应做出改变,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道德素养高的人才是时代所需、兴国之要。高校教育中,以“三下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社衔接的重要方式,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构建了一座连结农村和基层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医学生可以深入农村,直达基层,更好地了解基层,了解国情,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扎根基层、奉献乡土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价值观。把握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实践与乡村振兴衔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有担当的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2]。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在强化高校思想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拓展实践教育新途径,助力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饱受社会诟病,也成为人才培养的短板之一,限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术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现实工作中,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更要受到重视[3]。医学生是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如果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操作,其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此平台,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检验自身所学,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医学生在课堂学习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有待于在实践中理解并检验。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健康检查、流行病学检查、爱心义诊、宣传医学知识等志愿服务,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这种从课堂到田野的转变,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学,更加明确自己的学术方向和职业选择,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工作和挑战[3]。“三下乡”能帮助学生缩短社会化进程,掌握基本社会技能,树立社会认知,实现自我价值[4]。以“三下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高校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 医学生“三下乡”现存问题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招,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之下,以“三下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各高校广泛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现存问题影响了实践活动立德树人的效果,也妨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本文将从医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目标与内容、参与学生主观认识三个层面,来分析医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与指导工作欠佳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从未涉足社会的学生而言,超出了自身能够解决的范围,从而影响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下乡”队伍需要具有魄力的负责人和专业能力突出的队员,然而当前“三下乡”的主要成员主要为学生干部,无配置指导老师,组织涣散,形式主义严重。这实质反映了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某些高校虽会进行相关的培训,但多是由团委单兵作战,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课教师基本不参与其中[5],存在应付工作的不良现象,这也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指导,无法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展开。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对于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实践活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更要求其在实践活动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培训,在活动开展中进行专业的指导,以此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目标与内容模糊,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

明确的目标是实践工作的方向,具体的实践内容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因此想要在“三下乡”短暂的实践活动时间内发挥效果最大化,设置明确的实践目标和工作内容必不可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并未给出明确的实践目标,也并未确定具体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何去何从、不知从何入手。尤其对于医学生开展“三下乡”而言,实践对象、实践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要求其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要明确实践目标和具体的实践内容,并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带着疑惑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也尚不明确,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对象——乡村,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针对所在村的特点进行调研活动,这样才能取得客观、有价值的调研结果。在实际中,大学生进行的实践活动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情况的特殊性和需求。部分高校存在着“模版式调研”现象,内容形式单一固化,让社会实践演变成“观光团”,注重形式而非时效[2]。不考虑乡村之间的差异,这样就会导致无法深入走进乡村,无法构建校-乡衔接的长效机制,也无法使学生将自身所学融入乡村。与乡村实际结合是确保“三下乡”活动效果的关键,如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对当地的影响较小,实践活动的实际效能将大打折扣。

2.3" 学生认识有待提高

通过院、校遴选而出的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员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仍暴露出较多缺点和不足。首先是不能适应农村的环境。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生活环境优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乡村的生存环境。对乡村环境的排斥使其无法深切了解乡村,实践调研活动展开困难。其次是缺乏主动思维、学习意识。虽然参与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优良,但这并不意味着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思维固化,缺乏质疑精神,在工作中被动接受任务,缺乏主动谋划精神。这也背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初心。最后,部分同学在“三下乡”实践活动态度不端,有些同学参加“三下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服务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而是为了获得学分和评奖评优资格。这种因功利目的而参加的实践活动,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抵触、抗拒工作。学生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展。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提升探索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全社会的统筹规划共同努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同时大学生也在此工作中收获了经验和成长。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以“三下乡”为代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同样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为了确保“三下乡”工作的效果和持续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针对以上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推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3.1" 跨学科培训、指导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

为确保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指导工作不可或缺。高校内部应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全局工作,应借助组织的专业指导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士的帮助,根据所服务乡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加以反思。此外,还应注重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切忌机械化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培训工作应贯穿始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带队老师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跨学科培训指导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充分联动学校教务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人员,整合各类资源,有效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效能最大化。以医学生的“三下乡”为例,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集医疗服务、健康科普、健身运动、健康扶贫为一体的多样化项目[6],专业性较强,医学生“三下乡”对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对于医学生的指导、培训工作必不可少。要充分挖掘医学院校在医学、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巨大潜能,使医学院校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由于医学生的特殊使命,在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对其进行跨学科的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由专业课老师培训其医学知识和技能,使医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助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在实践过程中,疏导学生情绪,保证志愿服务立德树人的功能;辅导员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校-生-村之间的良性互动。跨学科的组织指导贯穿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

3.2" 切近乡村实际需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实践育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实践既要起到立德树人的功能,也要真真切切为社会的需要而服务。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各因素的差异,不同乡村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切近乡村实际需求,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发挥出最大效能。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知识赋予医学生更为特殊的使命。应把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具化为突出专业特色的“医疗卫生下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比如医学生运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结合当地实际设计调查问卷或专业调查,全方位了解当地村民的健康状况,以降低健康问题给村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可利用自身所学对村民进行健康普查、慢性病筛查、地方病调查,对症下药,给予相应的调理、治疗方案。此外,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高新技术相结合,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快构建地方病、慢性病、村民健康情况资料库,及时发布健康预警信号,并结合当地医疗机构,线上线下同步运转,为乡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医学生“医疗卫生下乡”应更贴近乡村实际。体现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心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前文所说,有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不纯,以学分和评奖评优为目的而参加的社会实践背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心,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除此之外,在学生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助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参与。社会层面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培育广大知识青年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高校要做好“三下乡”的宣传指导,把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方向,引导学生走向基层和农村,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可通过树立典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先进看齐,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各高校应设立相应的选拔、评价体系,将真正有意向、有能力、有贡献的学生选拔至队伍之中,并对其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适度的奖励。学生自身也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三下乡”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投身于基层工作之中。医学生应认识到“三下乡”对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对于自身医疗知识增长的推动作用,积极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下乡”,实现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医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是具有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医学生“医疗卫生下乡”有力推动乡村医疗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进程。医学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助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同步推进。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舞台,让更多医学生参加实践,体会民情、国情,使他们肩扛责任、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7]。大力推进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加强对参与学生的组织和指导、志愿服务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重视对于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等几方面入手,从而推进“三下乡”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2] 郑曦,荫南.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J].科教导刊,2022(36):140-142.

[3] 李闻辉.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3(34):167-169.

[4] 张海燕,陈显久,毕研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山西某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5):69-75.

[5] 令狐蓉,谭丽琼.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6):151-153.

[6] 曾庆才.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构建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100-101.

[7] 赵晋英,蔡欣怡,李金成.医学生开展“三下乡”健康扶贫活动的模式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114-116.

猜你喜欢
三下乡社会实践德育教育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35:04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47:46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09:28:41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