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英语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功能性的双重特点,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引入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强化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英红(1992—),女,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珍宝与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情感要素。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中,不仅拓展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促使学习过程超越语言技能层面,帮助学生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关键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重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既是对传统智慧的延续与传承,又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通过引入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地掌握语言技能,从而显著提升其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深耕传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有助于筑牢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为他们提供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精髓的良好契机,进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此外,此举能够加深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英语知识、接触外国文化时,开展更为理性的文化对比与鉴赏活动。
(三)认知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自信
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符号体系,英语发挥着跨文化交流之桥梁的关键职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深度理解,是强化学生文化辨识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筑牢认知根基。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即便处于英语语境之中,亦能坚守民族文化身份,有效规避因文化冲击而引发的自卑心理或盲目崇外倾向。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链”,构建完整体系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应首先深入研读教材,精准提炼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延伸形成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教学体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根据学习框架开展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与理解深度。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在多个单元及板块中巧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系统性与递进性的编排特征。在三年级上册(旧版)Unit5“Lookatme”的“Storytime”板块利用教室墙上装饰的中国结传递吉祥如意之寓意,彰显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魅力;Unit8“HappyNewYear”的“Storytime”板块借助京剧脸谱装饰,使学生在学习节日庆祝知识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独特韵味。三年级下册的Unit5“Howoldareyou?”以大熊猫玩偶映射中国自然与生态保护意识;Unit6“Whattimeisit?”通过刘涛与父亲下中国象棋的场景展现传统棋类游戏蕴含的智慧与乐趣。在四年级上册,Unit1“Ilikedogs”的“Storytime”和“Rhymetime”板块引入大熊猫元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有珍贵物种的认知;Unit5“Ournewhome”的“Soundtime”板块以放风筝这一传统户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于发音练习之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Unit6“Atthesnackbar”的“Storytime”和“Funtime”板块介绍茶与面条,呈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教材频繁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传统艺术形式及中华美食,为学生开启了学习与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从教材编排的递进性来看,三年级作为英语学习起步阶段,所融入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相对简约,多借助背景图等视觉素材在语境中含蓄展露,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对中华文化存在与影响的感性认知。步入四年级,教材采用简单对话形式启发学生直接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强化其文化体验。五、六年级教材设计更趋丰富多元,增设了“Culturetime”文化板块,其变化不仅体现在以图片、对话、深度阅读语篇等多样化形式呈现内容,更聚焦于培育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认同感。教材的这一编排策略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塑造积极价值观念,实现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深度交融与品格塑造目标。
以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础,通过提取元素、建构体系和拓展延伸等方式,教师能为学生构建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帮助他们系统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与英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以创新为“法”,融入传统文化
为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运用多元且具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1.追问文本细节,适时补充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深入剖析文本细节,采用启发式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细致阅读并深刻领会文本内涵。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ChineseFestivals”的教学为例。在聚焦中秋节主题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探究该节日的文化内涵,使英语学习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首先,在教学moon、mooncakes等与中秋节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采用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如:“WhydoweeatmooncakesduringtheMid-AutumnFestival?”。随后,教师可通过生动叙事剖析中秋节的起源,以嫦娥奔月的传说为切入点,阐释其如何成为中秋文化的源头,并解析月饼作为节日象征所蕴含的团圆与美满寓意。其次,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月饼,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同时学习Mid-AutumnFestival、reunion等词汇含义及其表达方式。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教师还可以选取与节日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改编后的《嫦娥奔月》故事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后开展讨论:“Whatdoesthestoryteachusaboutfamilyandunity?”。再次,教师可适时引入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家庭和谐、团圆之重要性的理念,并佐以familybond、unity等英语词汇,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最后,教师可结合“FamilyMembers”“DailyLife”等子话题设计一系列情境对话活动,模拟中秋节家庭聚会场景。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拜年祝福或饺子制作流程,并鼓励其回答问题:“WhatarethetraditionalgreetingsduringtheMid-AutumnFestival?”。教师则在旁白中阐释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以及节日对于强化家庭成员情感纽带的关键作用。
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随后适时地插入文化解说,揭示并阐释隐藏在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浓厚兴趣,塑造了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
2.拓展话题外延,多元融入文化
拓展话题外延时,教师应以课堂核心为中心向外延展内容。通过这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将文化元素多样化地融入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其文化视野。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ChineseFestivals”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多元化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强化其文化体验。以“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为例,教师可实施跨学科整合策略,与美术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亲手创作春节的窗花或书写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一边制作,一边运用英语阐述所采用的材料、制作步骤及窗花、春联所蕴含的寓意。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更为直观地领略春节的喜庆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此外,为了构建文化情境并模拟真实体验场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简易道具,在课堂上模拟春节的年夜饭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饰演家庭成员角色,运用英语交流新年祝福话语并分享年夜饭所承载的美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并阐释春节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深层内涵,使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再者,为推动文化交流互动,教师可策划一场以“ChineseTraditions”为主题的活动。活动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筹备自身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项目,如书法、国画、茶艺等。学生需运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其展示内容,并邀请其他同学开展提问与互动交流。
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锤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还促进了班级内部的文化交融与相互理解,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的文化传播者筑牢了根基。
3.赏析中外异同,客观比较文化
文化知识汇聚中外精髓,是学生语言学习中领悟文化之深的基石。通过跨文化对比、品鉴与反思,学生拓宽视野,拥抱多元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此过程培育了学生的尊重与包容心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开放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ChineseNewYear”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为学生创设了深入探究与系统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契机,重点聚焦于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这两个典型的节日。文化知识教学遵循一种渐进且深度交织的逻辑架构,其范畴涉及从“初步感知中外文化知识的异同,进而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比较”,到“深刻认同优秀文化的价值,并通过赏析与汲取来丰富自我”等多元层级。为了深入探究节日间的异同,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内外资源搜集有关春节和圣诞节的资料,包括节日起源、特色饮食及节日前后各阶段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进行直观比较。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比较春节和圣诞节在起源、饮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点。最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探寻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凝练出两大节日所共有的传统价值内核,如感恩、祝福、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等方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精准洞察中外文化的显著差异,还能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语境下人类共通的情感诉求与价值追寻。
(三)以情境为“阶”,语用时加强文化自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多元且丰富的语言情境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此类语言情境中,不仅能够为学生塑造贴近现实的语言学习生态,还有助于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TheKing'snewclothes”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视频片段、色彩丰富的图片或声情并茂的讲述,为学生铺设《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其次,教师可利用词汇卡片或多媒体演示文稿,以直观可视化方式呈现并传授故事中的核心英语词汇与句型结构。再次,教师可采用游戏化学习策略,如词汇接龙、快速抢答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新词汇的记忆与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愚公等不同角色,以英语对话重现故事场景。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鼓励他们用英语探讨故事所包含的深层寓意,如坚忍不拔的毅力品质、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等,并进一步思索此类价值观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践应用与启示意义。最后,教师可开展教学效果评估活动,主要依托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展览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反馈等多元途径,综合考量学生对新授词汇与句型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水平。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唤醒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又能提升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教师应当好文化桥梁搭建者,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精华,使其与英语教学无缝对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主题,传递其中文化智慧与价值观,让英语课堂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引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庄键娜.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4(22):84-86.
[2]刘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22):53-55.
[3]万琰.教材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21(30):4-9.
[4]王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J].海外英语,2023(21):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