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2024-12-24 00:00:00沈冬宇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起关键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既有助于改善课堂氛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情境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创设满足学生现阶段学习需求的情境。文章主要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旨在使学生高效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沈冬宇(1977—),女,江苏省启东市惠丰小学。

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是一种由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学方式。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搭建高效的学习框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一)激发兴趣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枯燥,部分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本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对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授课,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基础教学内容中融入新元素,能够有效丰富课程内容,进而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规范行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局限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方面,忽略其在生活中的行为。情境教学法旨在从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出发,以规范学生行为和培养学生品德为教学目的,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树立正确观念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情境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根据课本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差异三者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需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公共场合正确与人相处并遵守规则。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校园生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可创设校园生活情境,如创设课间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与身边的同学相处,开展安全健康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或方便学生开展活动的安全空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模拟课间活动的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和身边同学的行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用手机拍照功能记录。在活动前排队拿取活动器材时,部分学生存在随意插队、嬉戏打闹等行为;在活动时,部分学生存在相互推搡、追逐打闹、损坏活动器材等行为;在活动结束后,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够及时归还活动器材、不能及时清理活动场地的垃圾等行为。在情境创设结束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文明的行为,同时向其展示正确、文明的课间活动照片。在对比下,学生主动反思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如是否存在不遵守校园规则的行为。经过教师教育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在之后的课间活动中遵守公共场合的活动规则,主动排队拿取活动用具并正确使用;在活动过程中做到关爱同学,团结友爱;在结束活动后及时归还活动用具和清理场地的垃圾。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日常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并且学习交流如何正确开展课间活动,更加直观真实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规则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紧跟教师思路,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答案,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同时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促进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了解自身受什么法律保护,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教师可先向学生列举一则校园霸凌事件:一所小学中,学生小A长时间受到学生小B和小C的孤立、霸凌,导致其身心均受到较大伤害,已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小A应当运用什么法律来保护自己?”“小B和小C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小B和小C是否也受法律的保护?”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甲学生认为:“小A、小B、小C都是未成年人,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他们都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乙学生认为:“小A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小B和小C本身的行为就是错误乃至触犯法律的,他们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丙学生则认为:“小B、小C两名同学的行为不当,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但因为他们未成年人的身份,二人依旧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学生们各持己见,对法律的概念形成了初步了解。教师为学生讲授刚刚的问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这是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学生应当学会主动运用此法律捍卫权益。小A同学遭受校园霸凌,身心受创,应当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的同时仍需做到遵守我国宪法,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惩罚。小B和小C虽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但其行为已经触碰法律的红线,仍不可避免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与先前知识点进行关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列举校园暴力一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同时学会知法守法,当自身受到伤害时,能够主动动用法律工具保护自己,让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牢固扎根。

借助问题情境,教师将需要讲授的知识通过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在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意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保障了学习效率,又加深了对法律的了解,提升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往往兴致不高。游戏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高效手段,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考虑当下学生发展的特性,将课本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做到寓教于乐,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我学习,我快乐”一课时,教师先不讲知识点,而是带领学生进行“词语接龙”这一游戏,借助游戏情境逐步引入课程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分为四大组。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词语,按照先前抽签得到的顺序,从小组的第一名学生开始接龙,依次往后。小组每名学生成功接龙则加一分,累积五分可换取一颗五角星,若有学生未接上龙则不得分,接龙错误则倒扣一分,最终一轮比赛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游戏冠军。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口头表扬和实物奖励。在教师讲完游戏规则后,学生们纷纷摩拳擦掌,兴致盎然。在第一局游戏中,学生抽到“大地”这一起始词,组员开始接龙“地面”“面前”“前方”。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有的学生凭借自身词汇积累,胸有成竹,面对接龙丝毫不畏惧,对答如流;有的学生因为想不出合适的接龙词语,在座位上急得抓耳挠腮,后悔平时没能多多积累词汇;还有的学生因为发生失误,接错词语,导致自己所属的小组被倒扣分,坐在座位上低着头懊悔不已。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随机询问一些学生对这一堂课的感受。将游戏应用于课堂,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并且,教师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的专注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更能理解掌握新知识,其学习状况也得到大幅改善。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学生在有趣味性的课堂中学习,其对学习的热情更加强烈,同时其对本章学习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环节中学习知识,往往比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具有推动作用。

(四)创设表演情境,提升道德素养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不应仅局限于情境的创设,应当更加注重情境教学的实践。教师可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开展情景再现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又能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角色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从而提升个人素养。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哪些生物,它们对于地球而言是否可有可无,并组织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排练一场以“爱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舞台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并思索如何才能扮演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的扮演花草树木,有的扮演飞禽走兽。扮演花草树木的学生讲述人类为了扩大自身居住环境,肆意践踏草地地皮,乱砍滥伐,并且将许多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甚至将塑料埋在土壤里,这导致它们的兄弟姐妹“遍体鳞伤”,一点风吹雨打就能给它们带来致命性伤害。扮演动物的学生与扮演猎人的学生相互配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为了夺取动物身上的稀有材料,如虎皮、象牙、熊掌等,对林中动物进行大规模、毫无节制的厮杀,导致它们流离失所,失去了本身安逸悠闲的丛林生活。表演后,教师可向学生询问演出感受。学生认为,平时没有注意到自己做出了许多破坏地球环境的行为,在表演中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应当学会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守卫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作为演出主体,既要对知识有准确认知,又需要对自身出演的角色有深刻的理解,熟练掌握角色的特性,这样在演出过程中才能有效感染观众。通过表演,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表演体验,进而借助表演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极具表演天分,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加能感同身受,了解自身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并在日常排练中不断体会爱护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品质。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设多元化主题情境,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效激活其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J].读写算,2024(19):122-124.

[2]储丽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初探[J].家长,2024(1):80-82.

[3]赵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3(34):96-98.

[4]刘祥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9):93-95.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10:30:04
让环保融入美术教学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38:3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3:50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46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