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中学科教学的三种模式

2024-12-18 00:00:00晁元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整合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

[摘 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践解决真实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当前部分高中教学仍偏重知识传授,缺乏有效的能力培养。因此,在高中学科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文章指出,教师可以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主题学习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分析与创造能力,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教学;教学整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鼓励探索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当前部分高中学科教学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主导的讲授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此种模式虽短期内有效传递知识,但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背景下,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和合作,是一种能够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该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此种教学整合不仅能提升课堂活跃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契合政策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在提升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实际价值,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提供了重要平台,从而全面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一方面,研究性学习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时,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学习策略和技能。此种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项目提交和反思报告中的表现来观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够独立制定学习计划、设定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真实项目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分析。此种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角色分配、问题识别和解决方案提出等方面来衡量。研究性学习还要求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此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的内在关系

(一)互补性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此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问题。此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科教学则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和结构性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研究时有清晰的方向与目标。两者结合,研究性学习丰富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单向传授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知识,增强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而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确保学生的探究过程不会偏离学科的核心概念。由此,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并通过实践反馈促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二)强化性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的强化性体现在其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及分析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研究性学习通过开放式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深度思考。此过程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评估,从而提升其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研究任务时,必须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信息的分析与归纳,培养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实践应用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通过真实情境的探究,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增强其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问题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学科教学则通过系统性地传授知识,奠定了实践应用的基础,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时具备必要的理论支持。

(三)整合性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跨学科的探究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得不同学科的知识得以在实际问题中相互渗透。此种整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从而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中形成对学科内容的综合认识。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研究性学习鼓励教师将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进行有效链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此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增强了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三、高中学科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

(一)以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项目式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下的产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探究和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此种方法遵循真实性、学生自主性和协作学习等原则,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中可设计本地文化传承、校园几何探究、创意故事写作项目进行教学。

1.语文项目:本地文化传承

本项目通过深入探讨本地历史与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内涵。学生可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论语》中关于礼仪的论述和古典诗词的文化背景。项目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如“地方节日的起源与变迁”。接下来,学生需通过访谈当地居民、查阅地方志和相关文献,收集资料。在项目后期,学生将制作一份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展示内容,呈现调研成果并分析该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现代视角,创作一篇关于本地文化的现代诗或散文,通过文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此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在传承中创新。

2.数学项目:校园几何探究

此项目鼓励学生将几何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通过实际测量和建模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可选择校园内的建筑物或设施,如操场的跑道、教学楼的轮廓,进行测量和数据记录。然后,学生需运用几何知识,设计一个几何结构的模型。最后,学生需撰写一份报告,展示其测量过程、计算结果以及设计理念,讨论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其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英语项目:创意故事写作

在创意故事写作项目中,学生可将学习的故事构成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发展和主题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例如人物冲突和情感刻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构思独特的故事情节。每名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故事,并鼓励其尝试不同的叙述视角,以及运用修辞手法。项目最后,学生可在班级内进行故事分享,可以将其改编为剧本,进行小组表演。此过程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其在写作中大胆探索。

(二)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则聚焦于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讨论来发现新知。此种探究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培养批判思维。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任务、设计问题导向学习方式并进行反思性学习,能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

1.探究式学习是实现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设计以学科核心概念为基础的开放性探究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科主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某一重要事件,探究其不同视角及影响。学生可以被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事件的不同方面。此任务促使学生查阅多种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增强其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还需以证据支持其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运用问题导向学习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识别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可以分组研究不同的生态系统,收集相关的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对此类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访问相关机构或专家,学生不仅能获取一手资料,还能通过讨论,学习如何批判性地评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此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3.利用反思性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探究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

反思不仅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更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入思考。例如,在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探究项目中,学生会收集数据并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完成项目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探究报告。在报告中,学生需反思哪些假设成立,哪些不成立,以及造成此类结果的原因。如,学生假设城市化会导致气温升高,结果发现某些城市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通过此种讨论,学生不仅能意识到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还能思考如何改进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此种反思机制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修正和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使批判性思维得以持续发展。

(三)以主题学习深化学生跨学科知识理解

主题学习是一种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复杂问题深入理解的学习方式。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通过精心设计主题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化实践运用能力,以下将细化三个主题学习任务,分析其实施策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具体方法。

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主题

该主题涵盖生物、地理、化学和政治(思想品德)等多学科。生物学中,学生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探讨物种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在地理学方面,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环境问题,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化学知识则帮助学生了解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处理方法。政治学科引导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分析国际协议,如何推动环境保护。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社区环境调查,结合各学科的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科技与人类未来”主题

该主题涉及物理、信息技术、英语和哲学。物理学中,学生学习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物理基础。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可以编程和设计简单的模拟程序,分析数据以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英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查阅国际科研文献,增强其学术写作与表达能力。哲学能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在该主题中,学生通过辩论和展示,结合科技发展与人文视角,探讨未来社会的可能走向,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全球化与文化交流”主题

该主题展现了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涉及历史、地理、英语和艺术(音乐、美术等)。在历史学上,学生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如贸易路线的变化和文化的传播,分析此类因素如何影响现代社会。在地理学中,学生探讨不同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英语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帮助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艺术学科则鼓励学生研究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音乐传统,通过创作与表现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学生可以参与跨文化艺术展览活动,展示自己对文化交流的思考,促进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共同体的认知。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现代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鼓励其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考。此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感,使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未来,应持续探索和实践此模式,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上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陶.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分析[J].校园英语,2024(16):147-149.

[2]庞春辉,刘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与研究——以“镜子的制备”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14):64-6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教学整合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23:52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19:5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7:2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59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4:07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1:36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