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2024-09-13 00:00:00冯晓红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学习目标学习动力

【摘 要】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教师应准确解读背后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将“自己人效应”“蝴蝶效应”“登门槛效应”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动力,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心理效应;师生关系;学习目标;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44-03

【作者简介】冯晓红,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江苏常熟,215505)德育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心理效应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心理规律的影响下,在认知过程中对人或事产生的独特的反应结果。实践中,一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透彻解读背后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巧妙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态、重视学生的自尊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建立良好关系生态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关键是育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心理体验、性格差异,并且贴切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人效应”,即塑造亲和力,成为学生贴心的伙伴,尊重与关怀学生,鼓励与协助他们消除对学习环境、课程内容和授课教师的不适应心理,促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教师,并逐步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自己人”往往意味着观点、态度一致,人们对“自己人”更加信赖,较容易接受其建议和观点。[1]在教育实践中,一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表现为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借助班会、晨会等,展示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分享体会与见解,引导他们说说“心里话”,谈一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使其树立学习信心;会后,教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动态和生活冷暖,再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分别单独细致交流并给予理解关爱。“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感染力渐渐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对学习的畏惧感,构建了师生沟通的“心桥梁”,拉近了师生的“心距离”。

对于学生而言,师生关系是较为重要的关系。在“润物无声”的交流疏导中,教师洞察学生学习中产生困难和畏惧的根本原因,增强了师生关系。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连续化的、“知心朋友式”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自然而然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自尊需求

学生的自尊需求直接影响其学习意识,教师重视学生的自尊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蝴蝶效应”表明,一个极小的因素通过一定的周期或在其他相关元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巨大且复杂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教导方式的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轻微的变化有可能引发出乎意料的系统性结果。一句言辞的选择或一件事情的处置方式,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采用了错误或草率的方式,则很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影响其人生轨迹。因此,教师应把维护学生的自尊、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作为教育行为的重要目标之一。

1.教师要“看见”学生,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被“看见”是与基本安全感、归属感和被尊重的需要相关的。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教师需要格外关注。教师要用热心、温暖的方式加以鼓励,发现他们的优点与亮点,在动态评价机制中,促进其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进而激发他们对进步的渴求,最终获得来自教师及同伴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受人尊重的感觉。

2.教师要“激活”学生,唤醒其自主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体育运动或社会活动,唤醒他们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增加了运动的乐趣,还能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两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物质,后者会在大脑里制造出令人感到愉快的信息,这对于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并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持续不断的正面刺激也能使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唤醒快乐基因,享受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这样的过程将会逐步鼓励他们构建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随之提高。

三、确定合理学习目标

为了支持学生可持续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求知欲。“登门槛效应”表明,当面临较大且难度高的请求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拒绝或者拖延处理;而面对小一些且容易实现的需求的时候,他们更倾向去满足并积极行动起来。只有逐步达成相对简单的目标之后,人们的意愿才会逐渐增强以应对更大的挑战或任务需求。教师利用“登门槛效应”,设计出顺应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学习目标,唤醒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心力量,建立长期有效的动态评价机制,有利于不断激励学生的求知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动力长期有效维持。[2]

1.针对差异,设置分类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其划分A、B、C、D四级梯队的学习小组(见下页表1),A组的目标最高,B组其次,D组最低。教师为所有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设定了清晰的目标,无论他们的起点如何,他们都可以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取得一定的提升,并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体验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对于一般性目标,不同组别的目标达成度也有一定的梯度,A、B、C、D学习小组分别设置为90%、80%、70%、60%。举例来说,当教师要求学生默写50个英语单词时,A组的达标要求为默写正确45个,B、C、D组则分别为40个、35个、30个。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动力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学科教师需要互相支持,协作育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引。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的学生回答;课后,为学生分层设计作业内容和检测方式,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梯队的学习小组设定各个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并清晰地划分难度等级。由此,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教师所设定的任务,都有机会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了求知动力。班级学习气氛也因而变得更加活跃,班级学习生态实现良性发展。

3.机会均等,分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他们吸收新知的速度可能也各有快慢。教师使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维持积极的心态与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充分认可学生的成就,实施竞技性评分制度,严格执行高标准,以此来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弱项,推动他们更加谨慎、谦逊地前行,促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教师要根据阶段性成果,适当调整学生的组别,构建一套动态的评价体系。例如,当某个学生没有达到所在组别的目标时,教师给予提醒和鼓舞,若学生始终不能达标,可以把他的组别由高一级调至低一级,旨在让学生迅速调整,帮助其找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量化评估,每天记录,每周进行总结和比较。除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外,教师每周也要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期末进行总结,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的参考标准和假期作业增减的依据。

教师巧妙地将以上三类心理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利于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关系动力、在体验学习和运动的快乐中满足自尊动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中赢得求知动力,从而热爱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刘雅敏.小学德育以生为本的积极心理策略探析[J].生活教育,2021(1):71-73.

[2]王美娣.“登门槛”效应在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中的应用探索——以开展“像榕树一样生长”学习活动为例[J].华夏教师,2023(31):28-30.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学习目标学习动力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2:48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02:57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43:59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目标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31:05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