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援疆;学生成长;育人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93-02
回望在伊宁县的教育生活,回想“南通班”的成长故事,回味学生的拔节声响,幸福的涟漪层层漾起。
一
“老师,大力又打同学了!”大力的同桌匆匆跑进我的办公室。
“老师,大力的作文又是一个字没写!”语文课代表悄悄告诉我。
“老师,大力抢走了我正在使用的胶带!”后桌同学气愤地站起来。
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关于大力的小报告接二连三。和原班主任了解后得知,大力是一名孤儿,住在福利院。
那天放学,我把他留下,递上一盆常春藤,说道:“我们一起养护它,好吗?”他睁大好奇的眼睛,继而笑着点点头,把常春藤轻放在他座位旁的窗台上。
大课间,我常常和他一起欣赏常春藤,引导他说说描写绿色的词语,摸摸光滑油亮的绿叶,闻闻叶片散发的清香。午读时,我和他共读林清玄的散文《常春藤》、张秋生的《常春藤的诗》,让他真实感受阅读的独特魅力,感悟常春藤坚韧不拔、奋勇向上的精神。
渐渐地,他迷上了班级的漂流阅读,爱上了班级的循环写作。长廊上,有他往返运送落叶的奔跑身影;操场上,有他不停挥锨铲雪的动人画面……大力的点滴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24年妇女节的早上,他送我一朵自己制作的粉红色百合花,更是让我欣喜不已。
一天中午,班长急匆匆跑来:“老师,今天中午大力没有回教室。”我很是着急。班长把我带向学校的篮球场,我远远地看到大力,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回想起前几天,他总是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参加大课间的活动。
大力来到我面前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示意班长先回教室,和大力并肩在操场散步。他向我敞开心扉:“老师,我很喜欢打篮球,可是平时没有机会和场地。这几天中午,我看到篮球场上有不少同学,就赶过来了。”我回道:“打篮球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增强体质,是一项很好的体育爱好。可是,你吃午饭了吗?”他低着头,吞吞吐吐地说:“没有。”我带他来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面包、牛奶,叮嘱他:“篮球要打,午饭更要吃。”他笑着走出了办公室。
二
接手班级一个月后的一次晨读,学校党总支书记王良云轻轻推开门,突然出现在我们教室,时而给表现好的学生拍照,时而驻足欣赏,时而拿起手机录制视频……这也让学生们的坐姿更端正,朗读声更洪亮。
眼前的场景让我灵机一动,当即将语文课临时改上班会。我让大家猜猜王书记为什么来到我们班。“我们班卫生一直很差,今天王书记路过,可能是想来看看有没变化。”“以前,我们班纪律差,书记这次来,想看看我们是不是进步了。”“我觉得,是我们整齐又响亮的读书声吸引了王书记的脚步。”“对,书记一定感到好奇,所以进来看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比一比:这次王书记来教室,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了:“老师,以前王书记来,都是来批评我们。而这次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我笑了,说道:“大家希望王书记经常这样来看看我们吗?”大家齐声答道:“当然。”“只要我们各方面表现好,书记会经常来的。”班长补充道。
于是,我引导大家围绕“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展开讨论。在阅读班级的值勤日志时,我分明感受到,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在用务实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成长。运动场上奋力拼搏的身影,桌操比赛时整齐划一的动作,集体活动时专注聆听的场面,放学时自觉成行的路队,是全体同学努力的见证。荣誉墙上,各项比赛中荣获的一张张金灿灿的奖状,更是大家共同奋斗留下的足迹。
三
2024年3月底,我接到伊宁县骨干教师赴南通市通州区跟岗观摩学习的联络任务,需出差一趟,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顺便回去看看家人;忧的是,这班毕业班的学生该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和全班学生有了一个约定:只要他们表现好,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回南通的前一晚,我分类整理每个学生的愿望。回家第一晚,班长发来信息:“老师,今天班里的情况挺好的,您放心。”其实,我的确应该充分地相信他们。
回到学校后,看着学生的作文本,我不禁被他们的真情深深打动:“老师在出发前,让我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尽量帮助实现。我思来想去,写下一个简单且珍贵的愿望——希望老师平安归来。令我没想到的是,老师居然给我带了一份南通特产,真开心。”“这一周,我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于是自信地站起来,去领礼物。一下课,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是一块白色的手表。其实,这礼物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我不由得想象老师认真给大家挑选礼物的模样。53份礼物,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礼物,还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期待。我会珍惜这份礼物,更会珍惜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爱!”“我默默低下头,开始回忆前一周的表现,又抬头望了望老师手中大大小小的包装袋,愧疚的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合理安排时间,不懈努力,争取早日得到老师从南通带来的礼物。”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深化的是师生情,唤醒的是上进心,铺展的是成长路。我为“南通班”而来,学生健康自由地成长,就是赠予我的“援疆勋章”。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室副主任,受援学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