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篇文本教学中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框架结构与宏观归旨

2024-09-12 00:00:00吴自然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7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学习任务群

[摘 要]单篇文本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构建主题单元的基础资源,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和践行,决不能让单篇文本置身事外。本文提出要生活化形态:明确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活动化形态:构建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框架结构;开放化形态:树立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宏观归旨。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篇文本;目标定位;宏观归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并将其列为语文课程“组织与呈现形式”。单篇文本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构建主题单元基础资源,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践行,决不能将单篇文本置身事外。2022版新课标在阐述六大任务群的内涵定位时,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转变理念,从传统封闭、静态的课堂,走向动态且开放的模式,通过实践性的任务群,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搭建以学习任务为平台的课堂架构。

一、生活化形态:明确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

(一)依托原始经验,碰撞中形成初步共鸣

文本的创作与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以及内在感受、心境有着紧密联系,呈现丰富的独特性。一旦进入教材,就演化成范例性蓝本,由此而形成的启蒙、共鸣和示范,都必须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形成生本之间的认知联结,否则教材价值无法真正作用于学生。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传统民俗为主题,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内容的。”教学单元中《北京的春节》时,如果教师贸然出示课文,生硬地布置学习要求,学生自然会产成抵触情绪。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从学生所处地域的春节习俗入手,组织学生以“畅聊”的形式,说说自己家是如何欢度春节的,随后鼓励学生以“社会民俗小学者”的角色,走进文本内容,开启本篇课文的学习之旅。

学习任务群在单篇文本的落地,就是要精准针对课文内容的特质,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通过前置性的学习任务,激活原始积累,带着对春节的感知与体验展开初步阅读,便于学生形成信息资源的内部碰撞,从而对课文所描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处,形成积极、深入阅读的兴趣,铸造深切的感知和认同。

(二)激活真实感受,补写中实现融通

文本作为启发的载体和范例,其功能究竟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主要取决于语文教学是否能够真正潜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只有将学生的身心浸润于文本的语言世界中,被文字传递的意蕴所感染,真正的阅读才可能发生。所以,学习任务要指向文本与生活的交接点,在挖掘学生共鸣体验的基础上,深化、丰盈学生的生活储备。

《北京的春节》一文在描写“元宵节”时,展现各种形式的灯盏和孩子们尽情玩耍的场景。很多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基于作者表达留下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老北京人元宵节的快乐与热闹。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对语段进行“补写”,展现自己在元宵节的花灯时的过程和感受。

这样的学习任务,紧扣2022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属性定位,是提供语言历练的通道,同时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拥有了自由抒发内在情感和体验的广阔且自由的空间,实现了语言表达下的情感交融,使得学生的生活储备与文本展现的主题相互呼应,彼此关联。

(三)统整生活认知,辨析中洞察表达构思

统编版教材中的文本被叶圣陶先生称为“例子”,其表达维度背后所蕴藏的范例价值非常丰富:主题的确立、素材的选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这些内容绝不能直接告知或者生硬灌输给学生,而要基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储备,将学习任务根植于真实的生活中,主动吸收并悦纳文本精妙的表达方法。

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看,教学这篇《北京的春节》,在学生整体性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两个这样的学习任务。任务一:结合罗列的表格,整体对比不同节日的习俗内容,分清哪些内容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哪些内容是简略描写的,明确内容的主次。任务二:对比阅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主次内容,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描写和简略描写。

这篇以介绍老北京人春节习俗为主要内容,学生拥有这方面的认知,对文本的语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度。因此,教师在践行任务一时,注重推进速度,并借助表格快速梳理并罗列文本的主要内容;而任务二的关键点在于厘清作者如此设置主次内容的内在逻辑,通过探寻作者的构思逻辑,内化表达方法,将学生从任务一纯粹的阅读理解转向对表达方法的辨析。

二、活动化形态:构建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框架结构

(一)承载学习任务,在言语活动中释放语用效能

2022版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情境、设置实践活动。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指向了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定位。无论是“实践性活动”,还是“语文的方式”,其本质都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否则语文不“语”,任何学习任务都无济于事。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生动准确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课文中学习观察方法,辅助实践,并借助准确生动的表达呈现观察成果,理应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这一切都不能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应该设置实践活动,承载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获取。

教学本单元《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设置的学习任务是:感受爬山虎脚的特点,透过语言文字还原作者的观察策略。教师则为学生搭建“找错误”的活动,为学生出示了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语段文字的描述,找出图片的错误。这就将原本机械化的阅读,付诸“找错误”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读”中了解,找出错误;可以在“说”中表达,呈现错误;可以在“听”中吸收,悦纳错误;也可以在“写”中内化,释放错误中蕴含的表达价值。

(二)融合自主合作,在思维交锋中丰富解读成果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活动,就是要激活学生自主积极的意识,参与到语言文字理解、内化和运用相关的活动体验中去,真正成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只做布置学习要求的“甩手掌柜”,而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策略进行指导,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人物的具体表现,为搭建真切、契合的实践平台发挥导学效能。

教学统编版五年级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作者面对父母完全不同的评价后的心情,设置“选颜色”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一到十四自然段,尝试运用直观可视的图表展现作者内在的情感变化;其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进一步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揣测作者的情感,并尝试选择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作者不同的感受;最后,联系实际生活,阐述自己选择颜色的理由,借此感受父母的不同评价,给予作者感受上的巨大落差。

将传统习惯下的形容词概括,以“选颜色”的方式替代,由此而形成的语言交锋,不仅丰富了学生自由阅读、角色朗读的感受,推动了学生内在思维的交锋,同时又体现了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中的独特价值,将单篇课文践行学习任务群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激活体验,在思维情感中彰显任务价值

由于很多学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化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中很多活动的设置,走进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缺乏情感和思维的暗语,这样的活动年级会异化成为纯粹的“闹着玩”。

以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第六单元《跳水》为例,很多学生阅读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一内容后,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刚走出船舱的船长为什么能在一瞬间,就作出如此正确的决断?教师紧扣这一疑问,相机设置学习任务:自主阅读课文,梳理发展的来龙去脉和相关细节,还原船长思维过程。这一任务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中呢?教师则相机创设了“新闻事件小侦探”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支撑船长作出这一决定的细节。

通过“小侦探”活动,引导学生以文本细读的视角,捕捉并发现文本中的细节资源,揣摩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了学习任务的教学价值,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开放化形态:树立单篇文本践行学习任务群的宏观归旨

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以“群”的方式呈现,旨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出鲜明的进阶性,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性学习空间。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为例,谈谈单篇文本践行进阶性学习任务群,铸造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实践和思考。

(一)基础层学习任务:感受文本魅力,理解文章内涵

在开放化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魅力,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对于《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以下学习环节:

一是朗读与感知。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鸟的天堂所呈现出的美丽景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二是词汇的积累。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挑选出描绘鸟的天堂景象的关键词汇,通过“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任务群,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三是梳理文本内容。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可以通过填写表格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文章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

对于基础层学习任务,教师本着理解与感知的原则,将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感知、理解体验和梳理提炼,拥有了开放而广阔的空间。

(二)发展层学习任务:分析文本特点,领悟作者意图

在初步感知文本魅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本的特点,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与摄影结合起来。如描写群鸟纷飞的画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将巴金先生描写的这段文字,拍摄成一段纪录片,你作为导演会怎么拍摄?首先,学生针对这段文字前后所展现出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提出将视频拍摄划分为起始、转换、高潮等不同阶段,以顺应作者在这段文字描写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积累并深化对有序表达的认知;其次,根据这段文字语句短促、节奏轻快的特点,学生提出多运用快速闪过的瞬间镜头,展现群鸟纷飞时的喧闹场景,进一步感受独特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语段展现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交叉融合,重点描写的鸟的状态。

这样的活动任务规避了教师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机械讲解,通过视频的拍摄与转化,将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视频拍摄中,学生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学习任务群在单篇中的践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展现了自身的教学效能。

(三)拓展层学习任务:拓展文本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在深入理解文本特点和领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板块:

首先,文本应用拓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鸟的天堂》为蓝本,创作一篇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文。可以是描写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美丽的地方,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理想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跨学科整合。将《鸟的天堂》与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如,可以结合地理学知识,探讨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对鸟类分布的影响等。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同鸟类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当地的鸟类保护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开展鸟类保护主题的公益演讲或展览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三个层级的学习任务设计,铸造了开放化的语文课堂,在感受文本魅力、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中,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不断拓展文本的应用领域和整合跨学科知识资源,可以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学习任务群在单篇课文中的践行,需要彰显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的定位,释放其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场域特质,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悦,孙伟.基于“学习单”的故事化教学内涵与价值[J].江西教育,2024(5).

[2]赵鹤飞.由“微”见著:微观学习任务群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24(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学习任务群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试论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和目标定位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10:45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10:27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