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三新”路径

2024-09-12 00:00:00江舜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7期
关键词:过程管理小学班主任理念

[摘 要]本文探讨增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实践策略,强调树立德育新型理念、推进德育方法革新和强化德育过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更新德育观念,确立以双向互动和生活融合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他们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形成道德认知。德育方法的革新也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师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样化、富有内涵的德育活动。而强化德育过程管理,通过差异化策略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互动沟通的教育生态,则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理念;方法;过程管理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率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德育工作,班主任需要采取“三新策略”来提升工作效率。

一、更新理念:建立德育“新范式”

德育理念的更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道德知识灌输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演进,教师必须摒弃单一的主体观,拥抱一种更为先进和包容的德育理念。因此,班主任应积极建立德育的“新范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融合。这种新范式将学生置于德育实践的核心位置,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自主构建和发展道德认知,实现德育的真正价值。

(一)从单一主体到双向互动

班主任一直被视为德育工作的中心,负责规划、设计和执行德育活动,而学生则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参与。这样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德育的目标,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渴望在德育过程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成为德育工作的真正主人。

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必须对传统的德育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更新,使单主体观转变为双主体观,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双主体观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和班主任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和互动,推动德育工作的进行。在这种新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德育工作的执行者,而是成为设计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也不再是德育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成为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德育活动的魅力,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双向互动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模式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有责任感和贡献力的社会成员。因此,应该积极推广和实践这种双向互动的德育模式,让德育更加生动、有效,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二)由封闭孤立到生活融合

单纯的说教在以往的德育模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班主任往往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根据制定的德育标准来选择和讲述道德内容,这种做法使得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隔离。长期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的学生如同“井底之蛙”,对外部世界所知有限,难以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并且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德育领域:当德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时,它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需要摒弃封闭式的教学思维,转而采纳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意味着班主任需要跨出传统教育边界的限制,寻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主题和教学内容。为此,班主任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日常习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借由生活化的德育活动,学生得以将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带入新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和学习,建立起准确的道德观念,并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德育方式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紧密贴合学生自然成长的需求,助力学生发展成为具备道德认识和实践技能的社会成员。

更新德育理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要求班主任跳出传统德育的框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生活化的德育新模式。这种理念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合作探究,以及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德育实践,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不仅提升了道德素养,也促进了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方法:探索德育“新途径”

德育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德培养的实效性和深远影响。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应用,这使得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班主任需要积极创新德育方法,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成为指导原则,班主任应创设多样化的教育场景和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这些真实且富有内涵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和成长,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其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

(一)教学渗透德育理念

学科课堂这一智识与道德交融的空间,无声地演绎着教育的双重奏。任课教师在这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德育的实践者,承载着将道德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心田的神圣使命。各个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丰富而深邃,正待教师用心发掘和巧妙运用,成为滋润德育生长的清泉。班主任的责任远超过日常管理,还深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与认知的形成。因此,班主任有义务深入探寻教材深处隐藏的德育矿脉,通过设计别出心裁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

语文学科自然不必多说,数学这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也远不止逻辑推理与技能训练,其内还深藏着悠久的文化历险和人文情怀。数学史便是一座丰富的德育矿藏,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沿革、感悟先贤智慧,更能唤起学生对民族成就的自尊与自信。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从古代实际测量到理论推算再到现代方法革新的演变历程,精心编纂《圆周率的历史》数学图鉴。学生在阅读图鉴的过程中,结合图像与文字,亲历了数学知识的演进,感受到不同时代先民们探索圆周率的足迹和光辉成就。翻阅《周髀算经》,学生会赞叹中国古代数学的领先之举;了解刘徽以割圆术求解圆周率的故事,他们又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感动。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蕴含着道德价值,也扩展了他们对数学领域的认识与兴趣。

这种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构筑道德理念,并逐步形成对公正与和谐世界观的深刻认识。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落实,依赖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洞察力与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巧妙地融合学科内容与道德教育,打造一个既充满知识的光芒又洋溢着人文情怀的学习环境。归根结底,德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至关重要。

(二)榜样闪耀师德之光

榜样如同明亮的灯塔,在教育的海洋中矗立,无声地照亮着学生前行的道路。班主任这位特殊的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他们以自己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者。在小学生眼中,班主任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灵上。因此,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尤为重要,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每天清晨,班主任第一个走进教室,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他们不仅传递了守时的重要性,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这种无声的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尊重他人。在课堂上,班主任的每一次细心指导,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生活中的突发情况,班主任的冷静和从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班主任不得不暂时离开教室时,会事先做好安排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这种对学生的负责任态度,让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关爱和关怀,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断推进德育方法的革新是实现德育目标、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核心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创造力,整合教育资源,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德育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与遵循,更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助力他们构建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革新策略:开展德育“新管理”

强化德育过程管理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涉及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关乎其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因此,班主任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差异化的德育策略为核心,构建一个精准施教与互动沟通的教育生态。这要求班主任全面观察和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从而设计出符合其个体化发展的教育方案。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师生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育过程的优化。

(一)差异管理育个性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差异化的德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精准实践和发展。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些班主任可能采用了较为统一化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反而可能导致管理上的失效,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进步,必须将管理的焦点聚焦于他们的个性化成长,并在班级环境中提供平等和尊重。

当班主任以关怀和尊重为出发点,学生便能感受到来自师者的温暖和对自身的价值认可,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差异化管理的核心在于细致地观察与理解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独特的声音,洞悉他们各自的需求和潜力所在。对于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展现自我,同时培养自信与沟通技巧。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则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内省,寻找安静学习的时刻,以便更好地平衡活跃的参与与深刻的思考。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应采取不同的激励和支持策略。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鼓励和辅导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并提高学业水平。而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则需要提醒他们保持谦虚,继续努力,不满足于现状。这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帮助和指导。

班主任应当摒弃泛泛而谈的管理方式,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唯有实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让每位学生在他们最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健康的成长。差异化管理是对个性的培育和尊重,它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细腻与专业,更彰显了对学生的深度关爱。

(二)互动平台筑通途

师生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如同一条宽敞的通途,将班主任和学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信息的顺畅流通和思想的自由交流铺平了道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为班主任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班主任能够在线解答学生的学业困惑,引导他们情感健康发展。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获得及时而有效的回应。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得班主任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除了日常的沟通与交流,该平台还是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校园新闻、通知和活动信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及时获取到最新的动态。此外,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还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家长们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强化德育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班主任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只有当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潜力,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综上所述,增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实践策略需要班主任在德育理念、方法和过程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通过树立新型德育理念,推进德育方法革新,并强化德育过程管理,班主任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促进他们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个人的道德认知。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班主任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些策略,以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民.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科幻画报,2022(8):121-122.

[2]崔津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智慧,2022(30):64-6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过程管理小学班主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关于党校干部培训中现场教学的几点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8:12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探讨
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的可控性研究
浅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2:56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2:08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35:24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