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统编版教材与2022版新课标的对应关系,导致出现部分学生的阅读感知缺乏方法支撑,思维历练蜻蜓点水的现象。要想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将文本的理解和方法的迁移以及实践层面的运用结合起来,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解文本、夯实积累,拓展类群、迁移方法,触类旁通、实践运用的策略,在落实语文要素、迁移技能方法、内化实践能力的轨迹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元入手,构建不断进阶的教学框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扭转了传统理念下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将任务群作为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依循统编版教材“双元并进”的编排方式,提炼单元学习主题,规划层级鲜明的语文实践性活动,促进学生将原本僵硬静态的语文知识向动态能力转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统编版教材与2022版新课标的对应关系,仍旧停留在“教教材”的原始层面上,导致学生的阅读感知缺乏方法支撑,思维历练蜻蜓点水。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更加系统,语文知识、能力训练层次更加鲜明。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概念式的讲授、碎片化的练习等现象,目标达成效果不理想。教师要着眼于单元整体的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发展思维。面对这一实际情形,如何将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也就是说要想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就要将文本的理解和方法的迁移以及实践层面的运用结合起来,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在落实语文要素、迁移技能方法、内化实践能力的轨迹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追求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时,既需要基于2022年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形成理解,同时也要抓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让语文教学尤其是统编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变得更加科学。
一、理解文本、夯实积累
任何方法的获取、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平台,首先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夯实深度学习的基础。阅读理解时,读者的心理通常要经历期待——冲突——扬弃——融合的过程,经验与新知的视域冲突是理解的过程,冲突后的视域融合是理解的结果。教师在学生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这些冲突,通过强化其存在帮助学生反思旧有经验,澄清学习目标;通过移除其存在(冲突的渐隐)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基于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可以为学生设置“智慧动员”“思维闯关”等鲜活的情境,将复述故事、情境表演、角色体验等方式融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人物内在的思维开辟通道。
首先,单元首篇是小古文《自相矛盾》,教师可以从文体出发,设置三大实施板块:自由阅读,关注叫卖人、围观者不同的神态、动作等语句,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角色表演,引导学生走进表演情境,在肢体动作、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内在的心理机制;议论交流,尝试关联生活,寻找生活中相类似的情境。这样的实施板块设置,既可以让小古文当中的描写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透过这些外在的描写,去体会到古文当中的人物内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在文本解读时养成良好的习惯,透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描写去研究人物内心,这种文本解读意识的养成,可以夯实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基础。
其次,单元第二篇是经典的历史故事《田忌赛马》,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的“孙膑制定对策”的思维过程上。教师可以将整个故事演化成为战术研究场,以情境浸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孙膑,一边讲述自己那天的所见所闻,一边演示赛马的环节,同时描述自己采用的对策,关键在于讲清楚其中的观察发现,阐明如此对策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情境创设的思想,同时又有角色替代的思路,其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沉浸到课文当中,而一旦学生完成了深度沉浸,他们就会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自己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人物,于是这些人物的感情乃至于心理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于是“孙膑制定对策”的思维过程几乎就可以自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说这样的思维过程就可以成为学生自身的思维过程;甚至除了孙膑之外,田忌的心理也会引起不少学生的注意,比如失败之后的懊恼、面对困境时的无计可施,就会被学生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而这样的场景又可以刺激学生进一步去研究故事的主角,从而能够让学生深度体验到孙膑的智慧。
最后,单元第三篇编选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微型小说《跳水》。教师可以依循小说情节发展的轨迹,组织学生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孩子一步步走向险境的过程,明晰背后的推动力量,感受猴子的挑衅、水手们三次耐人寻味的“笑”以及孩子自己死要面子,都是导致最后险情的重要元素。最后借助于船长在瞬间做出的命令,组织学生重新回归文本,从课文的整体视角关注每一个细节,探究船长为什么能够在一瞬间想到这样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船长的经验丰富、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
这一阶段的教学,首先将教学的指向聚焦于文本的内容,设置了一系列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的教学活动;其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协同理解;最后,以板块化、结构化的方式,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走出了传统教学理念肤浅化、碎片化的认知模式,开启了历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之路。
二、拓展类群、迁移方法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从内容信息、内在意蕴以及作者表达方法维度获取了全新的认知,但教师不能止步于此,而要顺势而下,趁热打铁,在深度内化的基础上展开积极迁移,将获取的知识信息、提炼的学习方法,整合、嵌入到多样化的情境之中,形成全新挑战,继而达成强化巩固和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完全可以以任务为抓手,创新教学方式。如从图片导学、情境引路、评价驱动三个方面着手,实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对类群的拓展是后续方法运用的基础,而方法的迁移又可以成为此时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抓手。要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有过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尽管学生还未必能够说出这些方法的名称,但方法的运用是具有自身认知的,如果这些方法能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得到顺利的迁移,那客观上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奠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小古文《自相矛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旨在借助于简短精练的“小故事”揭示最为深刻且适用的“大道理”。因此,文本并不会将整个故事以及人物具体的言行细节和盘托出,这就给教学这篇课文时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补白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具体迁移教学就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利用课文中的关键句“弗能应也”,组织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叫卖者的动作和神态展开想象,一方面展现其在叫卖时肆无忌惮、自吹自擂的得意状态,另一方面则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被人揭穿之后无法应答的窘迫,自然也就将故事意欲揭示的“说话做事前后一致”的这一道理鲜活地闪耀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应当说这样的对比方式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发现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逻辑上的矛盾。学生发现逻辑矛盾的顺利程度,其实决定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当然,不同学生个体的顺利程度是不一样的,确实有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接受叫卖者的逻辑,认为他的矛很尖锐、盾很坚固,而这些学生内心的固有认识就是矛应该尖锐、盾应该坚固。但是在后来发现逻辑矛盾之后,他们又会迅速发现问题的关键出在“最”上。而通过进一步的阅读,这些学生还会作出总结:矛与盾只能有一个存在“最”,这样才是符合逻辑的。这样的发现在传统的文本解读中并不容易出现,而这样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成为后续方法迁移的基础。
其二,拓展类群化文本《刻舟求剑》,鼓励学生积极迁移从课文中获取的方法,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人物的具体表现,并通过联系生活自主获取其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学生在上一文本解读过程中获得的方法认知,在向本文迁移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空间。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最初认为卖矛又卖盾的卖家逻辑合理的学生,对刻舟求剑表现出来的逻辑矛盾很难一下子认识到,也就是说学生他也接受了刻舟求剑者的逻辑,认为从刻舟之处下去可以找到剑。尽管这样的逻辑对于教师来说感觉匪夷所思,但这些学生确实就有这样的认知,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当然,在稍加解释之后,他们也就知道了自己认识的错误之处,而此时他们在《自相矛盾》一文中所习得的方法,也就清晰地迁移到了《刻舟求剑》这一文的解读过程中。
对于《田忌赛马》一文的教学,也可以采用思维迁移的思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田单守城》和《李牧破匈奴》这两篇故事,先给予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广阔空间,探寻三则故事共性之处。随后引导学生迁移学习课文时揣摩人物内心思维过程的方法,尝试推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出奇制胜”的思维过程,从而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面对危机解决困境的思维方法。而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船长“转化”思维的特点,首先拓展了同样出自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一文,借此揣摩小说主人公老炮手内在的思维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搜寻:“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哪些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我们又可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以单元整体为抓手,以单元内部的每篇课文为节点,规划设置了系列化的学习任务群,时而关联生活,时而拓展类群文本,在扩展学生阅读范畴的基础上,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充盈在任务开展的活动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能力的生长。
三、触类旁通、实践运用
著名教育学者翠峦先生曾经指出: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旨在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夯实学生的能力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的生长。在教学中要将教材编写的这些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限,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充分的体验,那么这些方法的价值才能够发挥出来。比如比较阅读法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紧扣故事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特点,教师可以从续写或者创编两个不同的维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性活动。比如从故事最后的结尾来看,最终那个叫卖矛和盾的人不但什么都没有卖出去,还碰了一鼻子灰,就垂头丧气地回家。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结尾,组织学生围绕着他妻子的反应和表现进行创编,通过妻子的劝说、提醒,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解决了问题。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正如同上面所提出的,学生能够发现出现自相矛盾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在于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最”,于是在上面的设计当中,就可以借助于妻子的语言来将这一结论表达出来,然后让叫卖者发现逻辑矛盾之后,去改变自己的推销语言或者改变营销方式。在这个发散思考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还能有意识地将这一寓言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就有学生提出“如何同时提高矛和盾的销量”这一有趣的问题,而其他学生也积极响应、纷纷献计,这让课堂上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事实证明,这种紧扣故事的结果展开故事的创编,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该过程中需要学生将生活中的经历融入到故事本身,激活自身的情感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在鲜活的故事中进一步展现自身的内心世界、语言和神态,从而在情节上、寓意上赋予读者以全新的体验和认知。
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田忌赛马》是一篇展现人物独特思维和深度智慧的文本,学生究竟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呢?与其要求学生机械的回答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搭建多维认知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将自己想要对故事中齐威王、田忌以及孙膑说的话,以“……,我想对你说”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多维表达和倾吐的通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为学生搭建层级更高的表达平台:“如果他们再次见面,准备进行第二次赛马,彼此都会做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最终的结果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语文教学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元入手,构建不断进阶的教学框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青,崔志钢.着眼整体,任务驱动,促进言语习得和思维发展——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2021(4):39-43.
[2]张宁.阅读冲突的建立与渐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语文建设,2023(2):24-27.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