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美术作品本身,敞亮美术作品的意义,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建构创造,彰显美术作品的价值。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能让美术作品返魅,能赋予学生生活以生动的色彩、光亮。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教学,既是美术作品落地生根的诗意表达,也是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教学主张;实践探索
现象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基于现象学哲学基础上的实践。现象学精神就是面向事物本身的精神,它采用“现象学还原”方法,阐释美术作品的本真意义、追寻美术作品创作的原初形态、价值意义。现象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能赋予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以意义、以活力、以生命,更能赋予学生生活以生动的色彩、光亮。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回归到原初感性与理性未曾分裂的圆满状态,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美术欣赏学习过程中关注欣赏样态、生活样态、生命样态,让学生的美术欣赏有意义、有价值。现象学的美术欣赏教学,追寻学生主体生命的解放与舒展。
一、本质直观:面向美术作品本身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曾经这样说,“每一种原初地给予的直观是认识的正当的源泉。”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面向美术欣赏的作品本身,悬置过多的先入为主的意见等。要尊重学生的本质直观,尊重学生的“看”,尊重学生“看到了什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画面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欣赏画面的形式。尽管内容决定形式,但有时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现象学美术欣赏教学认为,学生的美术欣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看到什么”,也与学生的“看”本身密切相关。
美国著名美术鉴赏家、理论家、批评家费德门认为,美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叙述、分析、解释、评价。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将欣赏称为“创作的逆行”。本质直观,首先是观照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其次是在观照中引发感动的情感。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不能对学生机械地、枯燥地讲解“透视”,而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本质直观中感悟。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梵·高的诸多《向日葵》作品。学生在观照“大片的向日葵”的过程中,不仅能感悟到美术作品——“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科学表现规律,同时还能受到梵·高作品颜色的强烈视觉冲击,感受到绚丽的光泽,感受到作者的燃烧的内心,等等。在本质直观之中,作品能向学生袒露很多的秘密。这些秘密就蕴含在作品之中,等待着欣赏者的观照、发现。当然,本质直观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看”,而是要引导学生宁心静气、凝神聚会地“观照”。如此,不仅是美术作品的外在性表现映入学生的眼帘,美术作品的内在性本质也会涌入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本质直观不是凝固的、僵化的,而是灵动的、智慧的、开放的、生成的。在本质直观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回归到美术作品的本真状态,能不断地揭示出美术作品的“所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本质直观,让学生在与作品的面对面中,与作品形成情感共鸣、心灵共振。
本质直观,就是要让学生直面作品本身。在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质直观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追问、发问。如“画面中有哪些内容?”“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画面是怎样表现的?”“画面有哪些色彩?”“作品的造型比例、构图特点有哪些?”等。通过这样的自我追问、发问,能让学生的本质直观更深入、更深刻、更持久、更有穿透力。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追求一种“完成式”的美术欣赏。而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未完成式”的,应当是欣赏“永远在路上”。通过本质直观,能让美术作品时时刻刻向学生打开、敞开,学生也能从美术作品中直观出不一样的精彩。
二、揣摩想象:敞亮美术作品意义
德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里尔夫说:“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每一件美术作品,都表达着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不仅作品本身蕴含着故事,作品背后的画家创作同样蕴含着故事。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本质直观,同时还要让学生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揣摩、想象。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本质直观的基础上,从本质直观出发,调动自我的美术鉴赏经验,去进行积极主动的揣摩想象,从而敞亮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要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等进行研讨、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技能表现手法、艺术水平等。
揣摩想象,要求教师要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本质直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根据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观点,生活世界是一个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日常世界,它不同于知识世界,也不同于科学世界。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从而把握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关联。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怪兽奇想”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照教材中的图画、图片;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怪兽视频,如“怪兽电力公司”“百兽战队”等。通过这样的观照,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有关怪兽的千奇百态的表象。有了这样的积累,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欣赏经验。当学生在欣赏大师的有关怪兽美术作品的时候,就能展开丰富性的联想、想象:“这一怪兽怪在什么地方?大师为什么要表达怪兽的这种‘怪性’?这种怪兽的‘怪性’还可以怎样表现?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达怪兽的‘怪性’?作品让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感觉?作品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等。正是借助于想象、联想,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才能走向丰富、走向博大、走向深邃。在欣赏的基础上,还催生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表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表达的积极性。学生会将对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二度加工”“再加工”等,赋予怪兽不同的意义。如有的怪兽被学生想象、表现成恶魔;有的怪兽被学生想象、表现为英雄;还有的怪兽被学生想象、表现为神,等等。正是通过揣摩、想象,让美术欣赏敞亮了相关的意义和价值。
严格意义上说,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物质形态的。但美术作品的意义、价值绝不仅仅止于这种物质形态,而是有着更为精神性的东西栖居其上。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美术欣赏、创作而言,具有筑基的功用。通过揣摩想象,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作品之为物的存在”,更能认识到“作品之为质料的存在”“作品之为形式的存在”“作品之为艺术的存在”“作品之为生命的存在”。揣摩想象,能让学生有效地表达自我,有效地发展学生自我的审美艺术鉴赏力、阐释力、研判力、创造力等。
三、形式解析:实现美术作品创造
俄裔法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说,“只有形式对心灵产生作用时,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也只有通过形式,我们才能理解内容并欣赏一件作品。”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敞亮作品表达的内容,更要解析作品形式。同一个表达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反过来,同一个表现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尤其注重美术形式要素的解析。对美术作品表达形式、表达要素等的解析,能让学生的美术欣赏走向深度、走向深刻。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另一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温诺则认为,美术作品的欣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形式,二是情感。如欣赏油画时,就可以从油画的美术表达要素如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欣赏;在欣赏水墨画时就可以从水、墨、色、线条等方面进行欣赏;在欣赏水彩画时就可以从色彩、构思等方面进行欣赏,等等。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听音乐 画音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必须敏锐学生的形式直觉。只有敏锐学生的形式直觉,才能推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建构、创造。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而美术则相对是凝固性的空间艺术,因此,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与美术的链接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些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观照、聆听,在美术作品和相应的音乐作品之间建立关联,引导学生建立美术与音乐的通感。如学生观照《四重奏》美术作品时,就仿佛听到了不同乐器演奏的相同的曲子;如学生观照招贴画《吉他曲》时,就仿佛聆听到了吉他的和谐声音,等等。通过观照与聆听,学生能体会到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共通的主题思想、情感等。音乐向绘画借来了“音色”,绘画向音乐借来了“调子”。在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中,学生不仅能直接感知到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同时还能感受到美术作品色彩的旋律、点线的节奏。如此,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色彩有音阶、线条有节奏、图形有乐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的认识、感悟就会走向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学生就能从音乐中汲取相应的思想、情感,并用美术的形式要素来表达、创造。学生就会学着选用合适的点、线、色彩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抽象化的音乐艺术就能让学生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表达。
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允诺、也是一种祝福。是让作品处于一种“让——欣赏”状态。“让——欣赏”,就是“让——存在”,也是“让——生长”。美术欣赏不是强迫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而是让作品对学生形成一种召唤。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生长性的欣赏教学,它能让学生不断地开掘出美术作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展、延伸学生的美术欣赏时空,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探寻到美术与音乐、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科技等的关联。现象学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教学,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同时致力于还原美术学科课程的自然的、生长的、生命化的特性、本色。
四、审美建构:彰显美术作品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是作者赋予的,也是读者赋予的。美术欣赏,就是要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建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惊异感、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快乐感、舒适感等。美术欣赏教学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催生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建构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意义赋予的过程,就是凸显、彰显美术作品价值的过程。
美术欣赏的品位、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欣赏者的文化、精神。正如著名画家塞尚所说:“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真理的告示。从文化视角进行审美建构,能将学生的美术欣赏提升到一个高度。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罐和壶”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制作罐、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罐和壶、敞亮罐和壶的功能。在引导学生认识罐和壶时,学生首先会从罐和壶的有用性上进行研讨,如罐、壶可以容纳液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罐和壶的展示,学生能认识到罐和壶的艺术形态,会从罐和壶的造型特点上进行研讨。如罐和壶圆腹、对称、表面有美丽的纹样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罐和壶进行自我的意义建构,如有学生会将罐和壶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分析、思考、想象。如“陶耳是为了拿起来方便”“圆腹是为了装更多的东西”“做成对称是为了让罐和壶放置更平稳”等。有了对罐和壶的有用性和艺术性的欣赏,学生就会积极地建构壶、创造罐。使学生会积极主动地用黏土捏、刻、画,去建造一个壶、创造一个罐,并努力让壶和罐通过艺术性的展现来表现实用性。但显然,罐和壶作为美术作品,其意义和价值绝不在于追寻有用性,而在于建构一个世界。由此,引导学生围绕罐和壶进行艺术性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了罐和壶在倾倒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奉献者;我仿佛看到了罐和壶作为一个胸怀博大者,将世界融入其内;我仿佛看到了罐和壶不仅馈赠于外在世界,也接受这外在世界的捐赠”,等等。正是在对罐和壶审美建构中,让罐和壶的价值得以敞亮、得以凸显。
美术欣赏,就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意义赋予,促成美术作品的价值实现。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表现材料,也不仅注重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更注重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工具性功能,更关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价值。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能赋予平凡的生活世界非凡的光彩,能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要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生命解放、舒展的感觉。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邀请、召唤学生的美术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美术欣赏之路、踏上欣赏之途。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就是要让美术作品返魅。为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近作品、观照作品、聆听作品、触摸作品。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术欣赏,既是美术作品落地生根的诗意表达,也是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叶起昌.“人拥有语言”与“语词拥有人”——海德格尔论赫尔德 [J]. 外语学刊 , 2008(2):29.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 [J]. 美术观察 , 2017(4):6.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