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

2024-08-21 00:00:00韩雪平任枫轩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8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培育路径高职学生

[摘要]当前,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理应精准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以适应数字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在顶层设计、育人模式、资源环境、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应从做好人才培养规划、精准提升数字素养、打造数字化多元平台、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培养路径,以期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升提供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6-0066-07

随着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将成为必然。2021年11月,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办公室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该文件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1]。数字素养作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更不能忽视数字素养培育[2]。因此,如何提升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满足数字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性,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提升数字素养的必要性

第一,数字素养是数字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四成,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中表现出巨大优势,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3]。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掌握生产运营技术,也要掌握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对输出更多的数字工匠、填补数字化工业革命的人才缺口意义重大。

第二,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将“提升数字素养”作为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4]。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主体,要以数字化为杠杆,以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场景,重塑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数字素养[5]。

第三,数字素养是全民适应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必备技能。随着人类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数字素养成为服务数字强国建设、助力数字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技能。我国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首次对数字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权威界定,提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包含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等方面。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适应中国数字社会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欠缺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当前,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接产业新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行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但学校对企业需求的调研还不够深入,与产业需求对接也不够紧密,数字素养的培养定位不够精准,导致职业技术人才的数字素养难以适应数字社会需求[6]。

第二,高职院校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规划不够。当前高职院校数字素养培养没有统一的标准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素养全球框架》、欧盟发布的《欧盟公民数字素养框架》虽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但对数字素养的领域、维度划分不尽相同[7]。国家出台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没有明确数字素养的具体框架和要素,使得学校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第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般由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并组织各教学单位实施,而数字化建设由信息化职能部门负责,教学单位与信息化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培养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方面缺乏密切沟通和配合。教学部门和信息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联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环境构建、实践育人等环节,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二)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够鲜明

第一,数字技术与人才培养未能有效融合。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定位、人才规格,还是教学环境、方法、技术等方面,都要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然而,一方面,受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企业未能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素养要求也未能被纳入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数字化工具、平台开发设计人员对教育领域的需求调研不够全面深入,导致数字技术产品不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作用不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数字素养课程体系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数字素养课程在体系结构、课程数量、教学内容、应用深度等方面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数字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引擎。高职院校的数字素养课程多为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与产业、场景、业务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也相对匮乏,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三,教师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是影响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意识不强,关于数字化理论、技术等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比较欠缺,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将最先进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师资培训多为基础性、普及性培训,缺少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培训,对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数字化能力、应用实践等方面的培训缺乏系统性规划[8]。

(三)人才培养的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升级

第一,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平台数据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各业务系统数据不能顺畅地交互共享。尽管各学校也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但因投入资金大、周期长,数字基座建设尚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学校智慧化、数字化建设需求。

第二,数字化育人平台建设相对薄弱。数字化的教育平台有助于精准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进而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然而,高职院校数字化育人平台建设多为某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仿真实训软件、虚拟化实训基地,以数字化赋能助学、助管、助教、助评作用未充分发挥。

第三,数字素养育人环境氛围尚未形成。数字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高职院校学生需高度重视数字素养提升,并投入足够的精力,从而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不少学生的数字素养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学习培训、技能实践等还存在欠缺,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同时,学生获取数字素养的渠道相对单一,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式的育人环境生态尚未形成,数字化环境的熏陶浸润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第一,数字素养评价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是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一项系统工程。数字化转型一般由信息化职能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前者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多注重数字化软件、技术平台的普及应用能力,后者更为注重数字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技能水平。对于学生而言,数字素养的评价应当由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统筹,企业、信息化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数字素养培育的系统化谋划和顶层设计,导致评价工作的开展较为松散,缺乏协同高效的评价工作机制。

第二,数字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确。人才培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包含多个维度,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难度较大,且由于缺乏对学生数字素养内容的权威界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缺乏科学依据。同时,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工匠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人才培养还不够成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情况,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健全。

第三,数字素养的培育效果反馈不及时。当前,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育人环境、实训平台等方面,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质量的评价应用主要体现在相关课程成绩等微观层面,针对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专业领域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岗位适应力等方面缺乏实时的过程性评价和定期的结果性评价。同时,由于数字技术与教学质量评价的融合应用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缺乏实时动态的过程数据支撑,导致培养效果不能及时地反馈至相关部门和人员。

三、数字时代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数字时代人才培养规划

第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为抓手,做好数字素养培育提升的统筹和规划。一方面,高职院校把数字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把数字素养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质进行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与其他能力素养融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数字化赋能专业升级、育人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课程体系优化,为数字时代人才的精准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重塑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

第二,对接需求,做好定位。高职院校各专业群及各相关专业等应做好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紧密对接专业群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素养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包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数字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素养、职业能力要求。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应参照《数字素养全球框架》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针对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等方面须具备的数字素养做好统一的培养规划。另一方面,数字素养培育提升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要做好培养内容的规划,还应当做好从学生入学、专业学习到实习就业每个阶段的培养规划,确保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循序渐进地提升,进而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要求。

第三,健全机制,协同推进。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教学单位、信息化部门等多个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将“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作为高校数字化转型行动的一项重要工程,并从数字化育人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制订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升提供平台和保障。二是明确责任,完善机制。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根据部门职责做好分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工作和相关的配合部门,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各单位合作协同发力,形成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升的工作合力。三是增强意识,主动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提升数字素养的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字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优化学习目标,进而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提升数字素养及相关的应用能力。

(二)创新育人模式,精准培养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第一,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促进供需匹配。长期以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是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高职院校要紧抓“产教融合”这一主线,精准对接产业对数字化人才的新需求。一是校企共同确定数字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准数字时代所需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健全校企协作育人机制。当前,国家政府层面已从政策、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各高职院校应学好用好政策,创新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实效性,进而制度化、精准化地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实时动态反馈产业需求。校企间应建立常态化沟通反馈机制,使高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变革,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供需匹配度。

第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应体现职业院校培养特色,构建数字素养培育的通识教育、专业素养、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是丰富数字素养通识课程。高职院校应在深入调研职业岗位对数字化人才的共性要求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开发《数字素养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完善课程教学标准,提高学生数字素养基础知识积累和通用能力水平,为增强学生的数字应用及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各专业群定制开发数字素养课程。各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面向的职业岗位需求,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可以是体现行业、企业特色的数字技术课程,也可以是结合现有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融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课程内容应对接和体现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等手段实现的技术革新。三是加强数字素养相关的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在探索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数字素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发对应的系列课程,实现岗课对接、育训融通、学用结合,全方位培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第三,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提升育人实效。数字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三教”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落地抓手。高职院校应将“三教”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在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各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水平,以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指南,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方面制订提升计划和工作方案,从意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数字化新技术及教学应用。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尤其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改进教学模式,使课堂管理更加精细、教学活动更加灵活、课堂教学更加精准,进而使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效果。学生要能从相关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教师也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完善教材体系。教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丰富的教材资源、优质的教材内容、完备的教材体系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针对数字化发展对学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素养和能力要求,对应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拓展选修等课程模块,建设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数字素养教材,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有效拓展教材功能和表现形态。

(三)优化资源环境,打造数字化育人的多元平台

第一,打造数字化平台,助推校企协同精准育人。校企间缺乏互通互联的数据桥梁,是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深入推进产教协同精准育人提供高效的技术平台支撑。一是搭建校企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包含企业对人才、技术等需求的数据,以及关于学校人才培养、就业意向等数据,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需求的精准对接,进而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技术平台和数据支撑。二是丰富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将企业数字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直接、便捷地学习企业的前沿技术,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供高效平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作为对平台功能和资源进行优化的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是创新协同育人平台服务形式。依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技术研发、招聘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模块,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多元化平台支持,促进产教联动、协同精准育人。

第二,丰富活动载体,拓展数字素养培育平台。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的学习、竞赛、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多样化平台载体。一是定期开展数字素养系列讲座、沙龙等活动,传递数字素养知识、通用技能和前沿技术,让学生紧随数字化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扩充数字素养储备,不断提升数字化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组织数字化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可定期开展数字素养知识大赛、技能比拼等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意识,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数字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的数据分析技能,提升数字化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三是创新载体形式。引导全体师生用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平台”,并依托兴趣小组、社团协会、专业创新团队,组织策划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积极使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字思维、数字创新、数字应用等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终身学习和数字化时代发展。

第三,营造环境氛围,重塑数字化教育生态。数字化的生态环境是培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数字化的生存环境和学习场景,重构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人机协同、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一是改善数字化基础环境。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从基础设施、网络环境、软硬件资源等方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工程,加大建设力度,升级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驾驶舱,为智慧化、可视化、精准化教育教学提供技术平台和基础环境支撑。二是营造数字化氛围场景。强化数字技术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人才评价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构建“人机协同、虚实结合、数实融合”的交互式数字化学习体验环境,形成师生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浓厚氛围。三是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生态。通过校企共建的数字化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常态化的学习生活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意识、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让学生接触到更为真实的企业数字化生产环境,培养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的能力,提升在数字时代的参与感、获得感,形成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持续提升

第一,健全评价工作机制。育人质量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育人质量评价工作机制,确保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质量和实效。一是健全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学生数字素养作为数字时代的必备能力要求,应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而形成完善的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应针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目标,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工作办法,完善校企协作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满足数字化时代的人才需求。同时,在课堂教学、师资条件、资源场景、育人效果等方面加强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的评价,进而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三是完善评价工作的考评机制。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涉及信息化、教学管理、校企合作、教学单位等多个部门,针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平台场景等不同的责任单位,应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考评制度,高效推进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工作。

第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精准高效开展育人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当从构建评价指标框架、明确各类指标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制定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构建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高职院校应对照人才培育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数字社会人才需求,确定和完善数字素养评价的指标框架和要素,为数字素养评价提供指导依据。二是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根据数字素养评价的具体框架,明确数字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维度的明细指标,并赋予合理的计算权重,确保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三是明确各指标数据来源。明确每项评价指标的内涵及其数据来源、获取途径、计算方法等,使各项指标数据有据可依、有源可溯,提高评价指标数据的可靠性。

第三,精准评价实时反馈。唯有动态、精准地采集和反馈评价数据,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高职院校可借助数字技术、评价工具提升指标数据采集、评价策略及反馈结果的针对性、时效性。一是技术赋能,做好评价数据实时精准采集。高职院校可依托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发挥数据中台多源数据的集中采集作用,实时精准抓取学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的课程成绩、技能水平等指标数据。二是关注过程,科学制定评价策略。根据数字素养框架指标,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借助开发自评工具和他评工具,优化评价策略,实现数字素养培养效果的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评价,提高数字素养培养效果评价的效率和可操作性。三是实时反馈,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精准提升。针对不同阶段的评价数据,可借助数字化平台第一时间反馈至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对象,进而开展不同层面、数据驱动的诊断和改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为数字时代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4-03-01].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eqid=c582096d0002706c00000003642bd84c.

[2]陶红,唐婷.数字经济时代高职生数字素养培育的逻辑理路与路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3-58.

[3]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EB/OL].(2023-04-27)[2024-03-01].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4]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3):3-10.

[5]孙荣.回到教育未来: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2):58-64.

[6]邓会敏,白玲,李桂婷.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向度[J].教育与职业,2023(23):22-28.

[7]吕建强,许艳丽.数字素养全球框架研究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20(2):119-125.

[8]徐春梅,乔兴媚.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0):63-67.

[作者简介]韩雪平(1985-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任枫轩(1978- ),男,河北磁县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场域融通、精准育人’——高职院校数智化教育生态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053,项目主持人:韩雪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ZT017,项目主持人:韩雪平)、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职业本科教育‘以产定向、量企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38,项目主持人:李桂贞)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培育路径高职学生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现代情报(2017年10期)2017-11-09 00:43:33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1:25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