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2018-06-30 07:14张春华白晓晶吴莎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策略研究网络安全

张春华 白晓晶 吴莎莎

【摘 要】數字素养是指人们寻找、获取、使用和创建数字内容的能力。数字公民是在人们与他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融入网络生活中,进而形成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掌握数字技术,增强网络安全,合理负责地使用和创建数字资源。

【关键词】数字公民素养;数字素养;数字公民;网络安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6-042-03

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现状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家已出台多项管控措施,各类组织也成立了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和诊疗中心。[1]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致使计算机及移动设备没有发挥学习助手的作用,反而成为部分学生逃避学习的工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计算设备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而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8.52%和10.52%。[2] 此外,《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2018年4月在一篇推文中讲述了王女士从高中一年级开始与网络欺凌斗争十年的历程,最终让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诋毁她名誉的学生受到法律惩罚[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青少年如何合理使用数字工具来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创新,已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因此,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4]

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虽然熟知数字网络环境,但对数字环境的利弊并没有很好的权衡。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成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重要生存技能。教育者需要指导学生在鱼龙混杂的数字环境中保护自己,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字素养”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数字素养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与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先后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动态的、开放的概念[5]。在20世纪60年代,数字素养概念形成前,“媒介素养”主要用于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和制作;“计算机素养”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的能力;80年末开始,“信息素养”主要用于指导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和使用;“网络素养”强调个体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习、工作、交流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素养成为人们适应未来发展的重要生存技能。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2015)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来发现、评估、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界定将数字素养逐渐从工具转向强调实践和创作[6]。用户在形成数字素养的过程中,将这种与他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融入了日常的生活,进而形成了数字环境下的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的内涵与要求

当我们思考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核心的数字能力时,不应该仅包括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为自己的成长服务,也应该包含如何在网络世界中成长为一个全面的、有能力、负责任的社会好成员。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于 2016 年 6 月发布了 《学生标准》(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明确提出了未来学生应该具备数字公民的身份,即应能充分意识到在互联世界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权利、责任以及机会,并以安全、合法、合乎伦理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7]。数字公民身份主要包括四个指标:建立数字身份和数字信誉;使用技术时确保正向、安全、合法和合乎伦理;了解和尊重知识产权;确保个人的数字隐私和安全[8]。《学生标准》的制定明确了学生在数字世界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做出了明确的指导。

随着未来数字环境的发展以及新型网络教学形式的出现,混合学习和在线学习场景下的网络礼仪、数字权益和责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环境,积极掌握数字技术,增强网络安全及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合理负责地使用和创建数字资源,为未来学习做好准备。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策略

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年轻人应该具备天生的数字技能和素养,教育机构或者家庭为学生购置教育技术设备的同时,更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家庭协同配合,要突破单一的主题教育形式,探索丰富的、切合学生实际的、与未来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与安全意识,加强学生作为数字公民的责任感和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控网络沉迷。

(1)数字公民素养是一种在全球数字环境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尊重别人的方式。它既有全球的共性特点,又具有区域特色,因此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素养时,要在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国家的网络环境以及技术发展水平,有侧重地逐步推进。比如先从普及网络的合理使用开始,重在开发学生对网络使用的创新意识,慢慢引导学生具备全球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2)数字公民素养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礼仪,更是一种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的心态。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同,使很多人觉得网络世界不用承担现实世界的责任,我们在现实中与人交往很重要,在网络世界中与人的交往同样不是孤立、隔绝的。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要学会尊重别人,负责任地发布言论。

(3)数字公民素养的养成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家庭、社会、教师的共同培养。从幼儿三岁开始就进入学前教育,这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教师已经在引导孩子学习独立、协作、尊重、安全等意识。但孩子接触网络往往从家庭开始,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引导非常关键,不沉溺网络要从家长合理使用网络的榜样开始做起,家庭环境的尊重、安全、责任意识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社会机构的参与必不可少,社会机构应该积极地承担起数字公民素养培训的责任,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

(4)数字公民素养不是信息技术(IT)的单一学科和内容,应该是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内容的融会贯通。提到数字公民,有人常常误解为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但数字公民的内涵不仅是学会使用技术,更要学会安全地、负责任地、协作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因此我们应该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应该在跨学科的范围内强调数字素养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王涛涛编译. 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培养数字公民—亚太地区现状回顾(二)[J]. 世界教育信息,2016(9): 26-34.

阮高峰. 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现状与建议[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9):9-14.

宋世锋,徐梦云, 不再沉默!遭校园欺凌长达十年,她将带头者送进牢狱[N].人民日报.[2018-4-14] https://mp.weixin.qq.com/s/os9c6Nj7dDGIWl55UOHOmg.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4-24] http://edu.china.com.cn/2018-04/20/content_50922481.htm.

王佑镁,杨晓兰,胡玮.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4-29.

ACRL Board .(2015).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7-10-22] 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Alexander, B., Adams Becker, S., and Cummins, M. (2016). Digital Literacy: An NMC Horizon Project Strategic Brief. Volume 3.3, October 2016.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尹睿. 未來学习者,你准备好了吗——美国ISTE《学生标准》解读及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 58-67.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策略研究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挪威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
数字素养路径下青少年数字素养与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