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2016-11-19 09:33艾丽容
职教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媒介素养高职学生

摘 要: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深刻分析新媒体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多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艾丽容(1979-),女,湖北天门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新思考”(编号:2016Z10),主持人:艾丽容。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19-04

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种新型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想状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人们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为第三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目前常见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有: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批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余名,课题组在2014级、2015级学生中各抽取50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课题组设计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网络及新媒体认知度调查问卷》,从学生使用网络情况、接触的新媒体种类、平时的兴趣爱好、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8份,回收率96.8%。

2.访谈法。主要通过电话、邮件、座谈的方式,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度,以及他们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表现,听取他们对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结论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目前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其中以1992年至1996年出生的居多。这些学生出生在上世纪,成长在新世纪,经历了互联网从无到有到普及的过程,与互联网有着几乎同时代的成长轨迹,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高度黏合。各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的诞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造成了重大影响。

1.脱离现实生活。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97.75%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其中有94.68%的学生使用微信;近八成的生活用品都在网上购买完成,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已渗入到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新媒体给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离的开父母和朋友,却离不开网络或手机”,这是对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新媒体的依赖,让更多的大学生“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在虚拟世界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们热情澎湃、兴致昂扬,不停地变换角色,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害怕与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这种虚脱的生活方式,导致学生思想、行为固化,滋生厌恶生活、逃避现实等问题,长此下去,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或生理疾病[1]。

2.人际关系淡漠。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被问到平时的兴趣爱好时,53.68%的学生选择上网、听音乐,只有28.23%的学生选择参加户外文体活动。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期待,各种新媒体正好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拓展了他们的交际圈子,交往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际领域变得更为宽广,然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现在,无论我看到哪里,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手机背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样说。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在高校校园里疯狂流行,不论是吃饭、上课还是聚会聊天学生都是“手机不离手”,成了只顾看手机、玩微信的“低头族”。大学宿舍里再也见不到交心谈心的“卧谈会”,大家各自玩手机,玩微信,刷“朋友圈”。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缺少了人情味和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导致人际情感弱化,丧失生活目标和对理想的追求,诱发心理焦虑和心理压抑等问题[2]。

3.学习综合能力下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51.68%的学生表示,通过互联网、微信等他们获取各式各类的信息,平时根本不需要储备知识,36.86%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过于依赖网络,学习能力、记忆力明显下降。新媒体承载的海量信息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大学生由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甄别能力较差,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太成熟,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提高。新媒体搜索引擎的便捷,也容易使大学生滋长惰性,养成依赖新媒体的习惯,造成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下降,不利于学术功底的积淀。

4.社会责任感缺失。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近七成的学生表示,网络给了他们绝对的自由,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高度互动性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创设了一座平等的沟通桥梁,让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充分享受自由。大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点击浏览信息,可以随意放纵自己,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无人管束,更有甚者,把新媒体作为追求个人自由和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虚拟世界的隐蔽性,让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放纵自己的行为,严重缺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5.价值取向扭曲。在被问到就业价值取向时,51.58%的学生选择薪水待遇和收入,28.48%的学生选择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10.54%的学生选择地域和工作环境。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信息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激活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各种腐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较量,并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些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容易盲从,左右摇摆。稍有不慎,就容易被腐朽文化所牵引,导致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失衡,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无政府化。他们过分追求奢侈享乐,过多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集体利益,不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道德、重索取轻奉献的价值取向。

三、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思考

(一)政府层面:宏观调控,加强监管,舆论导向,营造绿色环保的社会大环境

政府应积极发挥其监管职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引导媒体,强化公众认识,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营造全方位、多层次、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氛围,减少大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1.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互联网生活环境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应出台和完善互联网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违法严惩、空间清理和舆论引导,积极营造社会整体氛围,确保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首先,要改善现行信息环境立法滞后的现象,提高网络监督的法律保障力度。要高站位制定统一标准、权责分明,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化和权威性,把信息网络的安全和净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作为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其次,要强化行政治理,通过网络平台汇集民心,凝聚民意,积攒民智,引导公民责任与共享意识,通过政府官网、在线交流、投诉机制、视频交流等互动监管,真诚倾听民众声音,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出现问题要认真解决不敷衍、及时回应不拖沓[3]。

2.充分发挥市场监督职能,引导媒体舆论正确导向。媒体是重要的信息发布机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更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优势,政府应重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正面舆论造势,通过媒体发挥政治导向功能,聚焦公众关注。要坚守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文化开放,以主流价值引导面向文化多元,为主旋律高歌,鼓舞士气,通过长远影响力的无形渗透进行精神模塑,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让媒体“引导不误导、鼓舞不鼓动、通俗不庸俗”,打造文化教育绿色环保的新平台。

(二)学校层面:紧跟时代脉搏,以生为本,强化职业教育主阵地功能

高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要紧跟时代脉搏,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首先,要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然后组织专门的教学人员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部分专业试点到全校铺开,让媒介素养教育惠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其次,还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公开课程教育环节,鼓励专业课和公开课老师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改革,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与大学生开展多形式的学习交流。

2.打造交流互动平台,营造媒介素养学习的积极氛围。首先宏观引导。高校要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倡导主流文化,宣扬爱国主义思想,革命优良传统、伦理美德,激励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守职业道德,信守良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先进思想、雅致高格的文学影视、学习课件等通过网上创作,网下移植,打造交流畅通、育人成才的信息平台。其次微观渗透。高校还应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平时的校园活动中,如班级团日活动、学生会活动、志愿者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嵌入新媒体技术,让活动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不仅可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社会媒体力量以学术报告会、讲座等方式为大学生宣讲媒介素养知识,让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与媒体专家、媒介工作者进行零距离互动,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

3.融学于做,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素养实践活动。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素养的一切实践活动,如参与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百度贴吧等学习和运用。通过参与这些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灵活驾驭网络,提升认知体验,树立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意识,加深对媒体信息的创作、编辑、发布和传播的学习,增强自觉适应、表达交流、协调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4.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运用媒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分辨能力。学会识别媒体信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懂得筛选过滤,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条件。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夹杂着许多虚假“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矛盾,大学生如果不懂得甄别和筛选,很容易被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腐化,误入歧途。所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先要从信息的识别和分辨能力提升开始。其次,要强化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能力。以微信为首的各种新媒体交流平台,人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创造者。高校要教育学生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通过正确的、恰当的方式发布并传播出去,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创作发布的信息要健康文明、客观真实、充满正能量,并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约束。再次,要强化大学生运用媒体信息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增长阅历,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

5.内修外练,提升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媒介素养水平。所谓教育者应先受教育。高校教育者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他们是否有能力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培育媒介素养的问题,还直接决定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教育工作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思想状态,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才能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个人魅力。

(三)学生层面:精准角色定位,科学研判信息,不断完善自身主体性作用

1.精准角色定位,学会“3S”自主教育。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学会“3S”自主教育,即学会自主学习(self-learning)、自助服务(self-service)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在利用网络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要的同时,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自助或互助方式合理解决脱离集体、缺乏目标、自傲或自卑、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

2.科学研判信息,提升“3C”素质能力。大学生要学会科学研判各类网络信息,提升“3C”素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创新能力(Creativity)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要学会分析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在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分辨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实现自我超越。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防御意识,对垃圾信息、不正规网站等要提高警惕,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合理分配用网时间和精力等。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项需要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高校要强化主阵地功能,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适应社会并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生要学会并懂得利用网络工具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做到知行合一,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2]高原.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媒介素养高职学生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