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改革探索

2024-07-14 03:53:44董川陈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董川 陈玲

摘 要:作为一项健康教育,高校太极拳教学具有“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现阶段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重技术轻理论,内容单一且创新不够;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理念明显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今后,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需要丰富太极拳教学内容,弘扬太极拳文化和其健康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生考评方式,实现多元化考核评价。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教学;课程改革;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2.1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6-0080-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机遇。2021年,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1]。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安排新部署,吹响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为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奋斗目标指明新的前进方向。依据建设教育强国的整体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会是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工程,必将成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建设的根本。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是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最佳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命题的有力途径,是培养“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太极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审视现阶段的太极拳教学,仍旧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以体育人”的教育本质难以实现,表现在学生不喜欢以简单的太极拳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2],致使太极拳课程被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学生学习的效率低,难以对接国家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二是“以文化人”的深层次功效缺失,表现在现有太极拳教学内容无法对接国家层面体育强国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大力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阶段,推动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大学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国家体育强国、健康的战略需要。

1 太极拳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和文化意义,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资料显示[2],太极拳已传播至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近1.5亿人,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太极拳不仅有着庞大的习练和传承群体,更是被纳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之中,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太极拳教学改革与创新,是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太极拳以太极哲理为理论基础,以儒、道思想为文化内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直观载体,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身心哲学与价值追求极具教育价值。一方面,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身体运动形式具有体育教育的“育体”价值;另一方面,太极拳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具有体育教育的“铸魂”功能。

1.1 太极拳课程具有“以文化人”的铸魂功能,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一词多次出现在国家各类政策文件中,并被明确写入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立德树人”已成为现阶段的重大教育命题。此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保障和前提。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充实太极拳课程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和发挥太极拳课程的学科育人、实践育人价值。在太极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太极拳深受儒、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内圣外王”的价值理念,遵循“不争而争”的处事智慧,传扬“仁、义、礼、信、勇”的道德准则,推崇“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交往之道,主张追求内在价值与道德修养的统一。可见,作为中华武术的优秀代表,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太极拳课程教学兼顾身体与内在的和谐统一,以体悟为教化方式。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不仅使学生欣赏和掌握高超的太极拳技艺,更是将太极拳所承载的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展现给学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礼仪道德注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上的教授,更表现在文化内涵的传承。学生学习太极拳,借助太极拳理拳法、武德文化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通过肢体运动来体验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太极拳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毫无疑问,太极拳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决定了其“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太极拳以内外兼修的课程形式能够实施教育育人的“铸魂”功能。特别是在当前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深挖太极拳教学所承载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等育人元素,发挥太极拳课程教学的内隐性育人价值更具有适宜性与时效性。

1.2 太极拳课程具有“以体育人”的育体价值,是高等体育教育践行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4]。高等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大学生健康知识、健康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推动大学生知识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健康技能的掌握,养成正确的健康理念。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健康问题依旧突出,我国教育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权威数据足以说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时代使命。为此,《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各项重要纲领性文件都明确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太极拳传承数百年,枝繁叶茂,更是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非遗文化,其一是因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二得益于其独特的身心健康智慧[5]。太极拳在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及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中不断被单列和重点提及,充分说明其给予当代人不可比拟的健康价值。太极拳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课程教学首先应以其体育运动属性为出发点,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框架内展开,充分发挥太极拳课程教学的“以体育人”价值。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太极拳课程教学是践行这一要求的最佳方式。作为一种可以益寿延年的运动形式,太极拳蕴藏着丰富的健康文化、健康智慧、健康途径和健康功效,具有修身养性、锻炼身心的功能,是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首选项目。受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影响,太极拳从身体部位、动作姿势、呼吸节律、运动节奏、场地方位等都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一方面,太极拳选择较为柔缓的运动方式来强健身体。太极拳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不同于现今社会主流的健身方式,主张通过适量运动来促进机体代谢和循环,反对高强度练习来刺激机体。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选择徐缓的腹式呼吸方式,注重意念与呼吸的统一、呼吸与肢体运动的协调等,以此达到康健身心的效果。

另一方面,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6],太极拳能够有效增进身体下肢力量和增强身体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所带来的更大风险。比如,太极拳套路练习时,对于身体重心控制有着特殊的要求,要求身体重心保持稳定居中,做到“立如秤准”。身体移动时下肢步法常以单脚支撑,双脚要求一虚一实,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核心和下肢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此外,强体易,强心难,太极拳宝贵的健康智慧不仅锻炼人们外在的“体格”“躯体”“身体”,更注重对机体内在“精神”“身心”“心理”健康的追求。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形式,太极拳更具心理运动的智慧,比如“意念引导动作”的太极拳理,以“静”领“动”的运动特征,可以帮助人们练习太极拳时排除杂念,剔除干扰,在自然、放松、无欲无求的状态下“体随意动”,达到心身统一的臻化之境,进而促进对心理的锻炼和抚慰。

2 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太极拳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内容单一且创新不够

近年来,随着“武术六进”工程的全面开展以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教育部将武术列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有步骤地推动太极拳等武术内容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开设太极拳课,但存在明显的太极拳教育体育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太极拳教学重技术轻理论,教学内容单一且创新不够。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使用“示范”式地教授套路,主要包括24式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等授课内容,且24式太极拳几乎占据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全部,以至于几十年来内容不改,单调乏味[7]。这不仅带来了开展几十年的武术技术教授,仍未形成清晰明了的技术体系的遗憾[8],更导致太极拳成为最不受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学生对太极拳毫无兴趣可言[9],甚至引起了大学生极其失望与强烈不满的情绪。

众所周知,24式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动作为构成,在易学易记的原则指导下重新调整、编排的一套太极拳简化套路[10]。受西方体育简化、“操化”教学理念的作用,单纯的太极拳套路练习难以走向“由术至道”的终极目标。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认知仍旧停留在动作层面,看似繁华的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实则是内核荒凉。由此可见,受西方体育教育思想影响,太极拳教学追求一个异化的、与太极拳本源渐行渐远的体育化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全面参考或模仿西方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抛弃太极拳文化内涵的教授与传播,不能全面地展现太极拳在文化教育和运动形式上的独特意义。

2.2 高校太极拳教学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

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塑造、驯化、规范的对象。教学活动是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单向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支配式的知识灌输和作用,教学活动被看作知识的授受过程,无形之中构造了一种“权威—依赖”的非对等关系。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太极拳教学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号施令,主导课程内容学习,学生俯首听命,单纯模仿,表现出鲜明的主客特征。长此以往,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无情压缩,也就难以激发大学生学练太极拳的兴趣。

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太极拳理论、技能等知识。一方面,太极拳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表现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践中,仅仅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进度和设计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个体对于教学内容的差异化需求,一味地根据教案授课。教师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根据个体需要进行选择。学生主体性缺失,一定会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教授的太极拳知识和技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高校太极拳教学有很多种方法,然而大多数都是选择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遍遍地学习、纠正、复习。这种强迫性练习,大多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排斥心理。再加上多数太极拳教学缺少必要的武术攻防练习,缺少对动作技击性的实践运用,加剧了太极拳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非太极拳专业教师并未接受专业的太极拳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不规范,难以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太极拳动作。学生太极拳动作练习不规范,也难以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攻防意义。

2.3 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理念明显落后

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评价以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目标为参照,规范具体的教学行为[11]。教学评价对太极拳教学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评价为太极拳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学评价为太极拳教学提供质量保障。教学评价囊括了教学效果、育人效果、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价。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评价方式仍旧单一、乏味,评价理念明显落后。

受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高校太极拳教学多注重定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却忽视定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12]。太极拳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所考量的是学生对于技能水平掌握的程度如何,并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塑造及学习表现,这显然违背了太极拳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此外,太极拳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亦是复杂的,量化评价太极拳教学活动显然是不科学的。然而,在具体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习惯以太极拳套路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其视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关键依据。这样一来,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为考而教、为考而练”的现象,教学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泛化,偏离了太极拳课程的总目标。同时,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实现定量评价。对于此部分内容的量化评价,其评价结果很难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此外,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对太极拳课程的定位仍旧在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完成”上,太极拳教学任务对评价的制定还聚焦在身体机能的“保健”与“康复”上,对学生太极文化知识和训练理论的考察与评价被普遍忽视。可见,传统的太极拳教学评价理念显然忽视了对学生太极拳技能应用和太极拳文化理论的评价。毫无疑问,现行的太极拳教学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太极拳“文武兼修”和“终身体育”的教育价值。

3 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丰富太极拳教学内容,弘扬太极拳文化和健康理念

太极拳大致由功法、套路、对抗等三项内容形式构成[13],套路作为太极拳传承的主要形式,只是太极拳的一个技术环节,并非整体和全部。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体现太极拳多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太极拳的健身、文化、教育价值均衍生于它的技击价值,即通过实现太极拳的技击价值来发挥健身和教育的作用。由此,技击和文化构成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两个基本内容。从太极拳的技击本质来看,太极拳理构成了指导健身实践的依循,太极拳平缓的运动形式符合人体生理规律,能够增强体质和疗病保健;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看,太极拳教学全部的形式构成,也应具有除了套路之外的功法、对抗等内容形式,否则太极拳教学也就失去了本来应该具有的实际意义。所以说,为达到“以体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目的,太极拳教学不能单纯地选择套路练习形式。

基于此,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应涵盖完整的太极拳习练技术体系,可以将功法和对抗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太极拳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太极拳课程育人作用。功法练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太极拳原理和传统养生理论,帮助学生分清练拳时的正误,养成正确的练习方法和习惯。对抗练习如太极推手,可以增强练习太极拳的娱乐性,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在教学中要着重传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一是教师加强对太极拳基本理论的讲授。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技术传授轻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群体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接受与传播。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系统研究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传统医学等思想对太极拳的浸润,全面系统掌握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用现代语言讲授太极拳促进健康及技理技法的科学原理,打造教学、训练、竞赛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太极拳发展历史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目前流行的太极拳各大流派文化背景及发展现状、发展动力等专题的阐述,讲好流派人物典故,推动学生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全面了解。

3.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太极拳教学确立了“育体”和“铸魂”,或者更简要地说“健康促进、文化传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和任务,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种活动内容[14]。培养满足时代之需、社会之需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对知识概念的教授,更是使其对科学知识本质的主动地学,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教学方法是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应从太极拳的传习规律出发,选择符合太极拳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注重太极拳特色技术教学,强化太极拳劲力练习。中国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包含招式和劲力两个基本构成,在训练中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鲜明特点的拳种,一招一式无不彰显独具特色的身体文化,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习练标准,“不丢不顶”“后发先至”的技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重点教授太极拳核心技术及文化内涵,同时在练习时以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引导学生体悟太极拳内劲。另一方面,注重太极拳技术实战价值,强化太极拳对抗练习。太极拳具有极高的技击价值,“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无不表现出独特的技击智慧,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套路教学模式,增加动作攻防内容的教学,通过对抗练习来理解太极拳攻防技击,还原太极拳教学应有的生机活力和独特魅力。

同时,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可以将太极拳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问题化,将太极拳知识体系转化为一条问题主线,太极拳知识体系的被动教授也就转变为问题体系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思考和学习,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大纲确定的太极拳课程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级的问题:概念层、体悟层、实践层。(1)概念层。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等内容,如太极拳流派、太极拳价值功效、练习方式等,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借助网络资源等搜集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和讨论,解决和掌握此类课程内容。(2)体悟层。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技术特点等理论知识的变式运用,如太极拳技击内容。将学生课前预习与教师课堂讲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精讲指导、师生课中讨论来高质量掌握。(3)实践层。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践内容,以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从而激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创新学生考评方式,实现多元化考核评价

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传统的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兼具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单一的验证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标准也随即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太极拳教学既有“以体育人”的健康价值,也有“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评价应设置合理的评价内容,涵盖功法、套路、对抗的技术评价和拳谚、拳理、礼仪的理论评价,同时也应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考核评价。

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原有知识中构建新的知识,与此对应,教学考评也从聚焦以考试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性评价[15]。同时,太极拳课程教学评价的科学和改革探索也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既有学生在教学行为发生时的学习及结果,也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适当提高前者的考核比例,完成预设的太极拳课程目标。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程期中考试;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太极拳技理技法、武德规范学习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为太极拳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4 结语

高校太极拳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应该融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及教育强国战略中,这已成为改革、优化和创新高校太极拳课程未来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和文化意义,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育体”和“铸魂”的有效手段。梳理现阶段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创新推动太极拳课程改革发展,是学校体育领域对当前及未来助力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及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4-03-2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 681.htm.

〔2〕刘懿翀,俞丽晖.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9):56-57+60.

〔3〕人民网.张山:全国习练太极拳的人口超过5000万[EB.OL](2010-05-05)[2024-03-25].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505/c426738-3106 4550.html.

〔4〕求是网.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EB/OL].(2023-09-15)[2024-03-2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9/15/c_1129862386.htm.

〔5〕高亮,王岗,张道鑫.太极拳健康智慧论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07):77-84.

〔6〕姜娟,刘志华,孙爱平,等.太极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支撑与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4):126-132.

〔7〕桑守惠.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华武术(研究),2011,1(04):29-31.

〔8〕王建华,屈国锋.实用的学校武术:思考与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22(06):5-7.

〔10〕李德印,李春莲.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1〕邢文利.高校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2〕张长念,张长思.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3):129-138.

〔13〕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02):81-89.

〔14〕张东良,周彦良.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15〕崔玉宝,崔岩.课程思政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8):67-70.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中学生体育课堂事故的影响因素及管理
探析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2:27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19:18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03:44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2:30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