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逻辑

2024-07-13 09:18金贵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摘 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对实践有着经典的论述。这些论述对高校理解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把实践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需通过教学证明思维的真理性,需坚持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保持一致性的立场,需坚持“改造世界”的立场。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

在反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并不是思政课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是思政课评价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或评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将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认识世界,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改造世界,并最终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创设良好的育人条件。

然而,考虑到学时学分设置、机制保障、人才队伍、安全评估、资源利用率、考核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根据这一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及学分作了规定(教社政〔2005〕9号)。此规定要求,各地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制订不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大纲。

近十年来,有两个文件比较重要。2012年,教育部在教高函〔2012〕7号文件中,提出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在通知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指导教育队伍,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另外,还提出实践基地的类型分为,文科实践教育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等共七个类别。

2022年,教育部在教社科〔2022〕3号文件中,提出要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要求。各校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依托实践教育基地,利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方式,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教育部还要求高校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网络云课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

教育部上述意见与通知,对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明确提出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地位突出,并从学时学分安排、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调研、科学研究、网络平台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予以保障,这些保障措施的出台使思政课在教学中增强实践伟力有了更多的力量来源。

各地高校都在积极落实教育部的通知要求。有的高校还总结出典型经验。总体而言,高校的典型经验,对开展实践教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逻辑:

第一种逻辑聚焦于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如海南大学建构了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1]。华南理工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实践理论课程化,实践资源一体化,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综合[2]。复旦大学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基本方法,使实践教学深入到各门课程中,力求使理论教育“活”起来[3]。北京大学与中国关工委合作,在北大红楼建立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种逻辑体现出大思政的特点,即高校实现学校资源整体联动,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北京邮电大学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高科技企业为重点,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高校思政课具有实效性的同时,更为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服务[4]。河海大学通过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为更好地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服务[5]。浙江大学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深造可持续性为目标,积极构建以“长时间实习、探究性实验、过程型实践”为特色的立体化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6]。

通过对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解读,以及相关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经验的分享,我们还要再思考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实践?如何从理论上继续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是人们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事实上,经典作家对于什么是实践,有着极为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对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通过实践教学把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理解人的活动,是不能主观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应当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活动。马克思提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的缺点。这个缺点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133可见,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批判的过程中,提出实践就是对象性的活动这一观点。具体来说,这一观点至少有以下四层内涵。这四层内涵对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具有启发性。

第一层内涵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仍然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现实及感性。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体——尽管费尔巴哈认为这个客体是与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这仍然是不够的。因为不论是思想客体,还是感性客体,它们是否是真实的?人是否能够完全认识到?认识了之后又如何表达出来?这都需要实践去解决,先验论或纯粹的思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师也不能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教学。这里的客体既有思想客体,也有感性客体。从思想客体出发,也就是单纯地从实践教材、实践教学大纲、设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出发,也不能预先得知,实践教学会因实践教学本身而会自然地取得预期效果。从感性客体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实践环境创设,甚至是实践基地的直接参观出发,也只会主观地认为,只要有感性客体会自然地导致良好的实践教学反馈与评价。

重要的是,要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学情,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及时回收评价信息,激励学生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并进行展示与分享,从而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对实践教材的理解度,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实施度,对实践教学评价的认同度。

第二层内涵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活动,脱离了人是感性的这一事实,即没把人的活动当成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在德国古典哲学里黑格尔曾说:“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8]10可见,在黑格尔等人看来,世界就是一个理念或思想的世界,是理念决定了世界,而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对于此种观念,马克思是持否定态度的,其理由就是,人首先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当然也就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当然,马克思主义也不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成长的基本条件首先是人是感性的这一客观现实。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尽管其理性或理论水平也正在成长中,可是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理性或理论,不论是纯粹理性或者是批判理性,都也只会一些。这种初步的理论水平与素养当然也有利于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将正确的理论传播给学生,并使之自觉践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然而,正如马克思在这里所强调的那样,人与动物相比,仍然是一个感性的动物。大学生也是感性的,特别是对于理论思维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感性特点会更加突出。实践教学也要注意到大学生感性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切合学生的现实性,实践教学表现形式中多用图片、视频,在实践教学环境中营造一种向上、温暖的氛围,多向同学们介绍事实层面与知识层面的知识,在实践教学话语表述中多注意语言的感性色彩。

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努力,使其通过感性就能够得到真实的认知,避免一切神秘主义或不可言说情境的出现。

第三层内涵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没有从主体的实践层面去理解。对于主体来说,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主体认识对对象,对现实、感性的理解也会有差异,而且有的差异还很大。想要消除这些差异,就必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给予差异一定的合理空间。

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地注意到学生主体的差异。在实践活动类型的选择上,要保持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的权利;在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也要体现出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在实践结果的评价过程中,也要注重评价的公平性,兼顾各类学生的实际;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更要注重积极引导实践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分工与合作。

第四层内涵是,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过于突出人的能动性,而表现得过于抽象了,以至于没有忘记理解活动本身就是现实的、感性的。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要经过教研室、学校相关专家的集体讨论,体现出科学性、可行性,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还要进行评估、及时完善。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也要经过教研室的集体讨论,体现出合理性,在初步实施之后,也要积极完善。实践教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经过多方比较,体现出集体智慧。在实践教学评价上,也要合理设置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内容及比重。在实践教学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所要展示的实践主题及展示方式,使实践主题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得到更大的统一。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本身是对象性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极端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也能为学校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服务。

三、通过实践教学证明思维的真理性

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134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思维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没有实践价值的思维,就是一个非现实的问题,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何为经院哲学的问题?欧洲的中世纪哲学——以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为代表,意图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概念来讨论神学命题。在阿奎那看来,事物是有本质的。何谓本质,他说:“所谓本质也就是事物籍以被说成存在的东西。因此,一件事物籍以被称作存在者的本质,便既不应当单单是形式,也不应当单单是质料,而应当是它们两者。”[9]1278可见,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既有质料,也有形式的。对于针尖上站几个天使这样的问题,经院哲学认为,正是因为天使是纯形式,没有质料,也就不会占有空间,所以即使针尖上能站百亿个天使也丝毫不足为奇。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样的讨论是没有任何实践意义的,是没有真理性的问题。

那么,思维着的人生活在一定的实践场域之中,其思维的内容是否对客观世界有意义?是不是真理,或具有真理性,或具有现实性,或具有力量,能促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通,就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不能够通过理论本身的完满,使其自身的价值得到证明,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起来。理论作为人思维的一种活动形式,只有与主体人的实践相关的,才会有更大的价值,对人产生意义。当然,在不同的实践基础上,思维或理论的实践结果,自然会有不同。

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思政课所阐述的理论的真理性。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环节,进行真理性地筛选。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真理性,认为总体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可行的、具体的,各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是合理的,避免教学目标的抽象性、模糊性、孤立性。在思政课教学大纲的编撰过程中,要对教学大纲进行真理性思考。具体来说,要从教育学的规律出发讨论教学大纲,以确保教学大纲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上,也要对教材的真理性问题进行审查,审查其知识性、科学性与权威性,以确保实践教学教材的质量。另外,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对教学展开、结果展示等环节,进行真理性审查,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结果是有价值与有意义的。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也要坚持教学评价的真理性,使思政课实践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各教学环节与影响因子的真理性筛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此种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建设,为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相关理论创造条件。质言之,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课堂讲授理论的真理性。

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真理性反思,提升实践教学的真理性,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一座客观理解的桥梁,使其能够形成真理性认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所要追求的直接目标。当然,通过实践教学对思想课相关理论形成真理性的理解,也才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并践行这种真理性。而这个过程,无疑也是更重要、更漫长的过程。

四、依靠实践教学使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保持一致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应当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活动,就会使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保持一致性。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134可见,马克思强调环境与人都很重要。

马克思提出,过去有的人如黑格尔认为,社会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凌驾于社会之上,是不变的理念,它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8]397另一部分是社会本身,是可变的。但事实上,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可以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也是受教育者,即也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也可影响人。质言之,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主要是社会环境,如教育等,与人的自我改变——人的成长,或者说受教育的经历,是可以保证一致性的,保证一致性的原因就在于革命的实践。

为什么说是革命的实践呢?因为,只有实践能够把上述两种变化统一起来,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质言之,实践能够带来这样的认识:社会是一个整体,不存在一部分必然凌驾于另一部分之上的情况;只有实践能加深这样的认识,社会与我是紧密相关的;在我们改变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改变自我;在改变自我的同时,也能够改变环境,这种革命性的变化。

马克思对实践的这种理解,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是有帮助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部及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改变自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然,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教学基地与高校长效的合作机制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兴起与应用,在近些年来虚拟仿真技术、云网络、现场直播等技术与手段,开始较多地被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足不出校,在常规教室之中就能感受到逼真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我改变创造条件。

另外,专业咨询室的建立,也能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保持一致性创造条件。目前各校组建的专业咨询室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开展教学、沟通学生的有效场所。另一类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两种专业咨询机构的存在,使学生能够从微观实践中获得具体指导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大大增加,也使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够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更好地理解社会,适时改变自我,保持自我与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创造条件。

总之,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要创造条件,对实践教学的环境进行主动创设,也要从比较微观的层面出发,为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提供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五、依靠实践教学初步理解“改造世界”的原则

世界有没有本质?或者说事物的存在有没有本质,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应当如何理解自己生活的本质呢?是从各种神秘主义的角度出发,加以理解吗?还是就事说事,或者说干脆不去讨论这样的问题,或者直接说,事物没有本质,或者说社会生活就那样子,社会生活也没有本质。

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种“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7]135-136都是不可靠的,理论的兴趣“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7]136马克思提出,必然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生活。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活也是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要结合当时的实践条件去认识。

但更重要的问题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136这样,马克思就为世人树立了一个不同于黑格尔只会解释世界的黄昏才会起飞的猫头鹰的理论形象。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也要改变世界,而且改变世界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如何改变世界呢?其力量来源于什么?马克思提出,只有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必然要以改变旧世界为目的,建设新世界。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角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改造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具体来说,要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思政的角度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辅助作用的地位,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了解到社会对高校的需求,并为满足社会对高校的需求服务。

高校的社会定位要求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要成为高校诸多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并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为高校完成总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被教育者懂得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让被教育者懂得专业知识学习与获取思政素养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让它们结合结来。

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让受教育者具备灵活而正确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受教育者更加自主且自觉地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以后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回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实践要求人们必须秉持“改造世界”的原则,而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原则。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能够发挥沟通高校与社会、自我与社会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海南大学: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01-09.

[2] 教育部.华南理工大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EB/OL]. [2016-05-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07/201605/t20160512_243229.html.

[3] 复旦大学:实践教学让理论教育“活”起来[N].光明日报,2016-05-16.

[4] 教育部.北京邮电大学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EB/OL].[2009-12-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43/201004/t20100420_86884.html.

[5] 教育部.河海大学五大举措强化实践教学工作[EB/OL].[2011-11-1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84/201111/t20111117_126744.html.

[6] 教育部.浙江大学着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EB/OL].[2014-12-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2/201412/t20141231_182591.html.

[7]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赵敦华、傅乐安.中世纪哲学(下)[M].吴天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基金项目:南京艺术学院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共识机制研究”(NYM2022006)

作者简介:金贵(1978- ),男,宁夏人,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