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思政教材的内涵,挖掘学科中富含思政要素的切入点,发挥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把各种学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强自信,使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激励青少年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资源 学习活动 实践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是由作者肖世文主持的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团体动力,多措并举——建党精神融入小学思政教育活动实践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AZH2023-0632。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04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全方位、全学段、全层次地贯彻在学校各个学科的教育环节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如同一张洁白的宣纸,最好描绘爱国主义的美丽画卷。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阶段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多元展示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呈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多个角度,而且各门学科教材中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可以形成学科合力,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展示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爱祖国的国土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五年级教材《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引导学生从疆域、省份、台湾岛的美丽风光及风土人情等不同视角来认识祖国国土的辽阔、美丽和神圣,如找一找疆域边界相邻的国家,画一画各地在中国地图中的位置,查一查各地的历史和人文特色,说一说台湾岛的旅游景点,讲一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土中的山脉、河流、高原、平野、沙漠、草原,正是有了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各族人民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兴旺发达。
(二)爱祖国的人民
四年级教材《查找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文化习俗、历史传承、道德审美;从少数民族在人口普查中出现的数据变化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从茶马古道的故事中领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情感交流;从班会活动“民族团结”主题中,引导学生体会五十六个民族间的兄弟情谊和感人肺腑的互帮互助、互爱互信的美好情怀。由此让学生懂得,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的伟大文明,从而升华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爱祖国的文化
祖国的文化极其丰富多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们包含着各族人民特有的智慧和对世界人文的深刻形象的认知,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祖国的科技成果同样丰富多样,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功绩卓著,如今的新四大发明为世界人民所称赞。古代的先圣们为我们树立起伟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其重要和宝贵的资源,也是增强师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基本依存和经典教材。教材中的传统技艺、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古代汉字的分类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和精彩的展示,反映出我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
(四)爱祖国的发展史
(1)透过中国的近代史,讲民族复兴艰辛探索的故事。国家危亡时的奋起抗争是爱国情怀最值得歌颂的表现。五年级教材《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中聚焦“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三个话题,引导学生感悟落后必挨打、国破则家亡的道理,无数仁人志士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力挽狂澜,唤起同胞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热忱。同时学习邓世昌、林则徐、关天培等英雄人物反抗侵略的故事,体会他们爱国主义、以身殉国的高贵品质。
(2)透过党的历史,讲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故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等征程,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接续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奠定了红色基调。五年级教材《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再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透过中国的科技,讲民族复兴辉煌成果的故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感,把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和深切的体验,积淀为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经验。
三年级教材《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通过开展“四十年城市交通变化”的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发现祖国的巨大成就,感受到祖国的美好;三年级教材《万里一线牵》一课教学时,通过调查古今通信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祖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历史视角的纵向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说话,使学生将基于历史认知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家国情怀,切实转化成向着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前进的行动自觉,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人成才。
(4)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讲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决策,到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明确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部署,中华民族复兴已经进入伟大进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可以勾连起历史、现实和未来,可以贯穿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注入更清晰更富有说服力的叙事脉络。五年级教材《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中,通过“做新时代好少年、精神文明新风尚、走进新时代”等话题,引领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实践模式
(一)升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
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时机。一是学生手握国旗,肩扛责任,心中燃烧着热爱。国旗护卫队的学生走出了威武,扬起了骄傲,他们护送国旗冉冉升起的形象成为全体师生的梦想和神圣目标,激发其努力学习成长成才;二是在庄严的环境中由优秀老师和学生对全校师生进行国旗下讲话。通过“传统美德”“向经典致敬”“庐陵文化”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宣讲,学生理解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班队活动+爱国主义教育
(1)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引导学生线上学习制作灯笼,把阖家团圆的喜悦与祝福写在灯笼上,线上闹元宵,诗歌朗诵,线上送祝福,线上点花灯猜谜语,培养其爱传统文化、爱祖国人民的情怀;开展元宵汤圆对对碰活动,了解二者的异同,在分享美味同时感受到祖国的地域辽阔和风土人情之美;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祖国文化的美,如:传统文化端午节习俗“编蛋袋”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神话故事引入端午节挂蛋的习俗,再指导学生学会用玉线进行编织,小小的蛋袋挂在学生胸前,让学生感受到它不仅承载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祝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我们把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筑牢文化传承的新路基,拓展文化教育的新途径,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基因。
(2)开展跨越时空忆英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英烈家书,撰写回信或通过“穿越小剧场”“隔空对话”的方式,向英烈展示中国如今的盛景;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讲党史、讲家乡的革命故事,节日开展“打卡家乡红色地标、绘制家乡红色地图、重走英雄革命路”等活动,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体会英烈情怀与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激发其热爱革命历史的激情与理性,增强爱国情感,自觉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3)开展新生开笔礼活动。“向阳而生,明礼立志”的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通过“正衣冠、朱砂启智、诵读经典、行拜师礼、开笔破蒙”等仪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的人生底色更红更艳,助力学生插上梦想之翼飞得更高更远。
(三)课本剧+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课本剧《清贫》《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战火中的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红色展演活动,实现深度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成长,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四)经典传诵(唱)+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经典伴我成长”主题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圣贤为师,经典为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的明珠。许多古诗词里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少年强则国强”的爱国主义责任意识等通过经典诗词的传诵,或配上优美的旋律传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五)课堂+爱国主义教育
透过课堂窗口育人,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熟读经典—理解记忆—触类旁通—巩固练习(游戏、歌唱)。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遵循朗读、理解、运用的思路,巧妙穿插爱国主义故事,如:古往今来的国学之圣,孔子“礼”,孟子“仁”,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国学大师钱钟书、杨绛、启功、季羡林等集“礼、义、仁、廉、谦”于一身,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工匠精神、大国风范”,他们的故事及文化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魅力。
(六)研学活动+爱国主义教育
红领巾研学活动作为少先队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能够使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队员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代青少年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主力军。红领巾研学活动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学校要发挥红领巾研学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放在首位,让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深植于精神与灵魂之中,有利于红色江山长盛不衰,永葆青春,永不变色。可以把革命圣地、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红领巾研学活动的首选地点,带领青少年在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参观、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驱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从而接受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助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队员们立好志向、修炼品格、学好本领,从小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怀。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访一访、问一问、讲一讲、做一做”等方式,充分发掘红色人物、红色历史、红色精神,使之具有可触可摸、可亲可信的形象感和体验感,从而生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和精神共鸣。
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握思政教材的内涵,挖掘学科中富含思政要素的切入点,发挥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把各种学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结合。要调动和运用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全社会的团体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全时域、多空间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把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要把爱国主义的知识学习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化知识为力量,知行合一,入心入脑,使学生的爱国言行不仅是自觉的,而且是习惯的。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选取历史与现实中正反的典型案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合情合理富于逻辑的结论。避免生硬的说教和老生常谈的事例运用,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实出发,从最新的新闻事例出发进行教导。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来灌输,而是要激发其学习和行动的热情,点燃其生命之火、兴奋其欲望之根、拨动其情感之弦、唤起其理性之思,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要将艺术和审美的手段切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强自信,使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激励青少年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