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会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愈加凸显出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场所,小学语文教学也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教师应将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基于传统文化要素,教育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思考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将其融入平时的生活。对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诗词 汉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9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要对丰富的中国文化予以熟悉,掌握民族文化智慧。并给予文化多样性充分的尊重,汲取人类最好的文化中的营养,促进文化质量的提升。”[1]但现阶段,教育大环境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诸多新的发展机遇摆在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面前,但其同时也遭遇了多方面的冲击。时代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不同思潮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注重对以下问题予以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否潜心研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环境下,传统课堂内容与形式可否继续保持教学效果;城市化对受教育主体(小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面对诸多外国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将引领作用发挥出来;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深邃的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使之文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另一方面也可对学生的心灵予以滋养,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2]。教师可通过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开深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知华夏文明之根,传承传统文化之魂,并将其知识面拓宽,使之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格
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宛如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从远古的源头缓缓流淌至现代,孕育了无数如同繁星般璀璨的杰出人才和民族英雄。这些伟大的个体,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他们的存在,不仅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坚定不移的意志,也体现了我们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高洁的道德风范。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不断激励着后辈,引领其前行。在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能够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让学生知道了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促使学生将自身责任意识增强,以伟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品质来时刻鞭策自己。类似这样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将正确的价值观、正能量传递给了学生,可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透过传统文化,学生可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其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将得到有效激发,在更加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会显著增强。比如,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可对和作者有关的知识进行深挖,积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领美国的救济粮,从他身上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尊严、气节,他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着民族的尊严,这样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去深入理解和学习。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生活经历,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尚不具备完善的抽象思维,相较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其更倾向于通过实际生活情境来汲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经验[3]。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自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智慧的提炼和浓缩。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教师需要将这一文化宝藏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成长动力,以此对其进行引导,使之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应立足于实际,要求学生将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去感悟,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课文为例,学生通过学习均充分感受到了北京浓郁的“年味”,也知道了在腊八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时会吃腊八粥。可以说,学生每年最期待的一个节日就是春节,而每年的腊八节必吃的一道美食就是腊八粥。随着两篇文章的教学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所学文章为基础,谈谈这一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一些学生说:“我不喜欢春节,因为每年的春节家里都会有很多人,感觉乱糟糟的。”也有部分学生说:“我不喜欢喝腊八粥,我觉得它太黏稠了。”而还有学生说:“我觉得现在的年味已不如文章中说的浓了。”教师在沟通后可了解到,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一些学生并未有深刻印象,也缺乏正向感受。对此,教师可将春节的由来告知学生,并让其知晓过去、现在人们是怎样庆祝春节的,与之一起去探寻春节背后的历史以及文化元素。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并详细解释这些习俗的起源和它们所蕴含的美好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习俗,还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把腊八粥的由来告知学生,使之知晓,腊八粥在我国代表的是庆祝丰收。通过课堂教学的熏陶,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春节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对那充满故事的腊八粥也将怀有更深切的珍视。在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习俗表达敬意的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将随之升温。通过对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开深挖,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展开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自觉地尊重传统文化,还能积极地将之传承和推广[4]。
(二)开展教学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积极性,且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5]。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正努力摆脱陈旧的教学方式,追求创新的教学手段。他们将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巧妙地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更深刻的体会,此举不仅让同学们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他们对语文课堂充满了期待。
1.诗词比拼,感受文化
由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篇可知,古诗词在其中占到了很大比重,而这便能够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古诗词教学。过去,学生学习古诗词、体会诗词内涵的方式主要是朗读、解读以及背诵。而当年级升高,古诗词的篇目也会越来越多,难度也愈来愈大,但学生也会储备更多诗词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适当借助一些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展开学习拓展。比如,围绕“诗词飞花令”的主题举办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含有关键字的诗句,哪组说得最多即为最终的胜利方。如此活动既让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也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诵读经典,领悟文化
经典名作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育意义深远。统编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而其中的古诗作品更是学生阅读古文的基础。在传授小古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扩展阅读的资料。比如,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因为这些经典以文言文为主,小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节奏性强,且学习记忆起来比较简单的国学启蒙读物,无需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把每句话的含义都理解到,但应反复诵读,除此之外,教师可要求学生讲读民间故事和寓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故事、寓言,借助讲读故事、寓言,有助于学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也可对其民族自豪感予以培养,使之道德情操得到陶冶[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诵读教学,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各种活动,如,“讲经典小故事”“经典咏流传”等,使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经典,心灵得到浸润,形成优秀品格。
3.品味汉字,传承文化
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载体就是汉字,每个汉字背后均蕴含与众不同的文化,时代特征清晰[7]。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授学生认识汉字。而统编教材中的课文也极具生动性、趣味性,识字教学除了鲜明生动外,也将汉字起源体现了出来,既有图文结合,也将含义的本义、引申义囊括其中。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符号和涂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在甲骨文的刻痕中,在金文的铸印中,在钟鼎文的庄重中,汉字的雏形初现。随后,篆书以其圆润的线条,隶书以其方正的结构,草书以其潇洒的笔势,楷书以其规整的书写,行书以其流畅的过渡,共同构建了汉字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这一系列的书体演变,不仅完善了汉字的书写体系,更使其成为能够全面记录和表达汉语精髓的符号系统。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即以汉字的起源为着手点,了解汉字是如何演变的,感受造字的精妙之处,领悟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另外,还可开展有趣的汉字活动,包括猜字谜、讲汉字起源的故事等,以让学生对汉字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其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将其传承下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文化根基变得更加牢固。
(三)借助科技手段,在互动中感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应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传统文化视频为基础,给学生讲述文化故事,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视频媒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融合了文本的深度、视觉的冲击、场景的沉浸以及互动的趣味,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工具[8]。其中,场景化的优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它可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对传统文化元素做出新的诠释,赋予其时代的新意。通过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学生们可以在虚拟的文化场景中亲身体验,完成任务,与历史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将从最初的疏远逐渐转变为亲切和熟悉。融合传统文化和小学生喜欢的流行文化,更适合选择直观的表现形式与通俗易懂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在小学生中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使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影响力、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构成了文化传播和教育过程中生动性与形象性的核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精髓远非单一的文字或图像所能充分展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觉的倾听、视觉的观赏、文字的阅读、动作的实践以及即时的反馈,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多方位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立体和生动的方式呈现,而且使得学生们能够在直观的感受中,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文化的内涵。通过新媒体技术,传统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讲授,而是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传播传统文化需将趣味性、现代感注入传统文化。可以说,缩短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距离的一项基础特性就是趣味性与现代感,同时其也是小学生接受文化的内生动力,兼具这两项特征的传统文化往往更能够吸引当代小学生。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我们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目标的一项关键策略,更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的必然选择。这一做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就具体的实施策略展开积极思考,以期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于琼琼.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J].天津教育,2023(31):114-116.
[2]赫伟娟.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58-60.
[3]陈真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177-179.
[4]殷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8):13-15.
[5]叶全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新智慧,2023(20):27-29.
[6]汪次珍.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N].科学导报,2023-06-20(B03).
[7]安亚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6):22-24.
[8]何玉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