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操作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2024-07-06 16:12宾旋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

宾旋

[摘 要]文章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2001年版课标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版教材”)和根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修订版教材”)中“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并结合学情分析,寻找基于操作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素养,帮助学生感悟旋转本质特征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空间观念;操作体验;图形的旋转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50-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空间观念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学习的。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旋转的特性,并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推动新知的学习,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1.引入部分的对比

实验版教材直接提问:“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而修订版教材通过呈现风车、钟面等素材,唤醒学生的旋转经验。相比之下,修订版教材更直观。

2.构建旋转概念的对比

两个版本的教材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二者都是以钟面指针的旋转为素材来引出旋转的三要素。不同点:描述旋转过程的方式不同。实验版教材是按旋转的起点到过程再到终点的方式描述;修订版教材增加了“方向”这个词,明确从几到几,指针绕点O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几度。先明确旋转的前后位置,再描述旋转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3.感受旋转特性的对比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先观察,再对比旋转前后位置的变化,最后归纳总结旋转的特性这样三个步骤来编排的。修订版教材进行了以下四项改进:第一,实物模型由风车更换为三角尺,使学生观察的对象更为明确,减少干扰;第二,旋转中心由锐角顶点改成直角顶点,降低了学生首次观察简单的几何图形旋转前后的特点的难度,便于总结;第三,将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便于学生观察旋转位置的变化,同时为后面画旋转后的图形做了铺垫;第四,将直接观察换成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能体会旋转中心和各边的运动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情,基于教材分析,笔者编制了几道前测题(略),对我校五年级的部分班级学生(在测试前未进行“图形的运动(三)”学习)进行调查,共150人参与测试。

调查发现:

首先,大部分学生认为转动360°才是旋转,转不满一周的不是旋转。

其次,76%的学生知道顺时针、逆时针方向;62.7%的学生能标出旋转中心,37.3%的学生未能标出旋转中心。通过访谈还发现,未能标出旋转中心的学生中有33人能指出旋转中心。

最后,6.7%的学生能完整地描述旋转过程,77.3%的学生能结合旋转要素不完整描述旋转过程,16%的学生不能描述旋转的过程或描述的内容与旋转无关。

二、教学实践

(一)观察生活实例,认识旋转要素

1.出示有争议的生活实例,引出研究问题

师(出示前测统计结果,见表1):昨天我们做了个课前小测试,老师把大家的做题情况统计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认为钟摆不是旋转的同学,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它是左右摆动的,所以不是旋转。

生2:因为它转动的度数不是360°,所以不是旋转。

师:认为钟摆的运动是旋转的同学,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3:钟摆一直绕着一个点转动,所以它的运动是旋转现象,跟它是不是转360°没有关系。

师:到底是不是旋转一周才算是旋转呢?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带着这个疑问,咱们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例子,然后说一说它是怎么旋转的。

动态展示旋转现象(如图1):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想一想,旋转有什么特点呢?

生4:风扇的扇叶是按顺时针方向转的。(涉及方向)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什么是顺时针旋转吗?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出示前测结果,选择学生熟悉的“不是360°旋转”的例子作为学习研究的素材,从学生存疑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借助钟面,认识旋转三要素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师:我们把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旋转。下图(如图2)中,风车和转盘分别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师(小结):通过观察钟面、风车、转盘的旋转可以发现,物体的旋转都是按照一定方向旋转的。

师:除了方向,我们还要关注旋转的什么要素呢?下面我们利用钟面进行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只观察其中一根指针。

【设计意图:以钟面、风车、转盘等物体的旋转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过程,使其初步感受物体的旋转是按一定方向进行的。】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师(出示课件:钟面上,指针分别从“12”旋转到“1”,从“1”旋转到“3”。如图3所示):仔细观察,甲钟面从“12”到“1”,乙钟面从“1”到“3”,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生1: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生2:都是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小结):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绕着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说明:点[O]就是它的旋转中心)

师: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3:甲钟面是从“12”到“1”,乙钟面是从“1”到“3”。

生4:指针扫过的面不同,叉开的大小不同。(教师规范其语言:旋转角度不同)

师:甲钟面中,从“12”到“1”,指针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从“12”到“1”,指针旋转了30°。(绕点[O]顺时针旋转30°)

生6:钟面有12个大格,旋转一周是360°,所以360°÷12=30°

师:看来我们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还得关注它的旋转角度。

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清晰、准确地描述钟面指针的旋转呢?

师(小结):要清晰、准确地描述指针的旋转过程,就要讲清楚三点——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指针按什么方向旋转;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师:现在谁愿意来完整地描述,从“12”到“1”,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生7: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

师:从“1”到“3”呢?

生8: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3.再次观察、描述,加深理解

师(出示两个钟面,指针分别从“3”旋转到“6”,从“6”旋转到“12”,图略):对于这两个钟面指针的旋转过程,你能完整地描述出来吗?

生9: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生10: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钟面指针的旋转,引导学生探索并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从而激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使其深入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

4.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师(出示钟摆运动,如图4所示):回到我们刚开始上课时留下的问题,钟摆转动是不是在做旋转运动?为什么?

生:钟摆的运动是旋转,因为它是绕着一个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度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钟摆运动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钟摆运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围绕一个点做局部的圆周运动”,并且在摆动的过程中,有按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也有按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钟摆旋转的角度是不确定的。】

(二)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研究线段的旋转

(1)模拟操作

师:想一想,假如现在我们把钟面的指针看成一条线段,线段能旋转吗?

师:请你拿出一根小棒,把它看成线段OA,然后在方格纸上试着感受一下,线段可以怎么旋转呢?

(2)画中理解

师(出示练习,如图5所示):请你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并标出点[A]的对应点[A′]。

(3)辨析深化

师(展示学生作品:作品①完全正确,作品②方向有误——强调方向):作品①是完全正确的,作品②的方向错了。看来在画图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旋转中心和角度,还得注意旋转的方向。

师(展示学生作品③:线段长度变了——强调性质):这里还有一个画得不太一样的作品,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线段的长度变了,这不是旋转。

师:对,旋转前后,虽然线段的位置改变了,但是线段的长度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经历“模拟‘转—‘画下来”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并理解旋转的要素,从而为后续学习面的旋转做铺垫。】

2.研究面的旋转

(1)动手操作,类比迁移

出示问题(如图6):

师:如果增加两条线段,把线段[OA]变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的旋转和线段的旋转会有什么联系呢?

师:想象一下,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它会到什么位置?

师: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方格纸上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同桌交流,三角形旋转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

生1:首先固定O点不动,然后把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课件演示: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仔细观察三角形旋转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

生2:三角形的位置变了;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生3:点O位置不变(旋转中心位置不变);三角形的形状不变;每条线段的长度不变。

师:旋转前后,旋转中心位置不变,三角形的形状不变;它只是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其实,这个三角形的旋转,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三角形每一条边(线段)的旋转。

(2)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三角形AOB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90°两次,会得到什么图案?

(动画演示风车旋转,如图7所示)

【设计意图:从“线段的旋转”迁移到“面的旋转”,让学生经历“想象—操作验证—再次想象”的学习过程,将想象与操作结合,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应用拓展,感受数学之美

(1)欣赏图案,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出示课件(如图8):

(2)再次想象,“面”——“体”,拓展思维

师:如果以一条直角边为轴将直角三角形转动一周,想象一下,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1:还是三角形。

生2:圆。

生3:圆锥。

师(课件动态演示,如图9所示):想象一下,长方形绕着它的长转动一周,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图9

(课件演示长方形绕着长、宽旋转一周,如图10所示)

师:看,数学多神奇,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一个图形绕着一条轴转动一周,就会得到一个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动态展示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案,鼓励学生学会用变化的数学眼光观察、体验旋转的奇妙之处,从而感受到数学之美,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展示内容从“绕点的旋转”到“绕轴的旋转”的知识,图形转动一周后形成立体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对不同旋转方式的认知。】

学生只有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数学表达、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体验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素养。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
场域的精神力量在艺术作品呈现中的延续
“空间观念”的动态语言认知模型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注重四个引导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