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因素。教师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意义,剖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融入互联网技术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以及重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阅读能力
1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问题探索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于此,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不断完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使其加深对语文阅读素材的思考与理解,促进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索和深入思考,提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持续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阅读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素材的思考、分析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使其开阔眼界,提高自我认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素材进行梳理、思考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层面,没有从多角度看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综合素质以及深度阅读能力。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对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把控不够准确,对互动式和情境式阅读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结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水平设计完善、有效、科学的阅读教学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
其次,想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明确对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然而,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沟通的作用,没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关系,不能达到生动激趣的课堂效果。因此,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强,制约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交流的阅读空间,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不足,使得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分析的机会较少,难以形成自主阅读、互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学模式过于生硬、无趣也会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动、多元、丰富和有趣的,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探索更加生动多元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赋予课堂更多的新鲜元素。
最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有趣。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涉及诸多生字和生词,部分语文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生字生词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素养和情感感悟等方面培养较少,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类内容运用较少,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此,教师需要广泛搜集生动、有趣的阅读教学资源,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以优化教学内容。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科学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3.1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与价值真正发挥出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创设情境,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教师先通过视频、图片和音频等方式,创设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素材的深入思考与主动探究,以情境化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素材中的丰富情感,以互动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赋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思考空间,增强学生对阅读素材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引导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稳步提升,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更加注重学生互动阅读的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小组合作阅读模式融合在一起,以课前布置阅读思考作业、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思考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小组合作阅读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自主思考与学习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拓展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广度与学习深度,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阅读质量,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稳步发展。教师应该紧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3.2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
互联网技术有助于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效果,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来说是重要的技术支持与关键的资源提供者。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更多的阅读素材,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阅读内容中的生字生词,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材料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辨析阅读内容,体会阅读情境,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促使阅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立足于阅读教学实践,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应用互联网技术,补充和创新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深入探索与互动交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多引入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注重人性化、趣味化和互动化,融入更多的故事型、案例型、情境型和互动型阅读内容,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知识的学习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对阅读素材的阅读欲望与探索积极性、重视阅读内容之间的衔接,并按照从易到难的逻辑,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素材中的生字生词、体悟阅读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3.3融入互联网技术,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各类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教师要转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阅读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强化信息素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搜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向着更加生动、有趣和互动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的综合阅读素质、深度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搜集生动丰富、多元有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如图片、音频、动画和电影等,融入更多能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语文素养、深度阅读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空间,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4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使其形成自主阅读和思考探索的阅读意识,强化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辨析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持续性和自主性的语文阅读习惯,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深度阅读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运用问题探究模式,设计多元化和递进化的阅读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辨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关注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语文阅读问题,自主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长期的阅读习惯中循序渐进地得以提升。借助于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使学生在问题引导、问题分析和问题探索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思考、爱上探究。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提升,教学模式不够优化,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有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科学地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如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融入互联网技术积累丰富教学资源、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永霞.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1,7(34):12-15.
[2]潘静.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2(11):22-24.
[3]吴静静,魏登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病例分析及深度阅读策略探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8,9(9):31-35.
[4]杨英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空中美语,2021,5(6):24-26.
[5]赵笛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小学生(下旬刊),2021,2(12):29-33.